现代汉语课后习题答案(全)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2:49: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②原文:碧梧园里游人实在不少,彩色的衣裙在温热阳光中闪耀着,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 改文:碧梧园里的游人很不少,彩色衣裙在炎热的阳光中闪耀着,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叶圣陶《两样》)

原文中的“人的视神经被刺得晕晕的”是被动句。陈述的是“人的视神经”,其中的“视神经”是专用语,不通俗;从上下看,语体色彩也不很协调。改文为“人们只觉得眼花缭乱”是句,用语简练明确,通俗易懂,语体色彩协调一致。

五、比较下列各例的原文和改文,从辞格运用上谈谈为什文好。 ①原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篷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改文:几只木船从下游上来,帆给阳光照得像透明的白色羽翼…” (刘白羽《长江三日》)

船上挂在桅杆上的布篷叫帆,也叫篷,把“帆”和“篷”合成一个词有点生硬,不好念,改用“帆”,念起来就顺畅得多。“篷”是口语,如改用“篷”,就和下面的词语格调不一致了。

②原文:四周的人挤得紧紧,皇帝要避没法避;想要蹲下来,缩做刺猬似的一团,也办不到。

改文:人围得风雨不透,皇帝东撞西窜,都被挡回来,他又想蹲下,学刺猬,缩成一个球,可是办不到。(叶圣陶《皇帝的新衣》) 原文用“四周的人挤得紧紧”,比较抽象;改文用“人围得风雨不透”,是夸张说法,更好地描绘出入多的情态。原文用“缩做刺猬似的一团”,是比喻,也具体,但“一团”比较笼统;改文用“学刺猬,缩成一个球”,仍是比喻,但形象生动得多。

③原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鬼哭狼嚎地从桥南头滚过来,转眼就有无数朝鲜人从烟火里涌出来……

改文:武震一到桥头,先听见一片人声,连哭带叫地从桥南头滚过来……(杨朔《三千里江山》)

原文中的“鬼哭狼嚎”,纯为贬义,不能用来比喻描绘朝鲜老百姓从烟火里逃出来的情景。改用中性词语“连哭带叫”,就比较贴切,符合实际。

六、改取下列各句中所用辞格的错误,并说明理由。 ①这歌声似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这是用的比喻(明喻)手法,把“歌声”比作可见的“明灯”,二者毫无相似之处。可改为:“这歌声将变成一盏明灯把我的红心照亮。” ②登山远望,对岸一方池一方池的稻田,好像天上的繁星一样。 这里用的是比喻(明喻),把“稻田”比作“繁星”,也不恰当,二者无相似点。可改为:“登山远望,对岸——方块一方块的稻田,好像绿色的方格锦缎一样。”

③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的稻子吓得浑身发抖,低头求饶,好像在说,别割我,别割我! 啊,我痛死了!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割稻的景况。镰刀割稻,稻子发抖、求饶、痛死,这与丰收的环境气氛很不协调。可改为:“收割那天,我们拿着镰刀,走向田野,金黄色的稻浪,随风起伏,好像在欢迎我们,齐唱:“来吧!来吧!快收获!快收获!”

④人群欢跃,泥土也从地下伸出头来向着人们微笑。

这是用拟人的手法描写“泥土”,但缺乏真实的思想感情。“泥土”怎么能“从地下伸出头来”?可改为:“人群欢跃,土块也微笑。 ⑤晨踏白霜,晚披红绸。

这是对偶,句中的“红绸”,语意不明。联系上文看,好像指的是晚霞。可改为:“晨踏白霜,晚披红霞。” ⑥一个南瓜如地球, 结在五岳山上头。 把它架到大西洋, 世界又多一个洲。

这首诗歌是通过比喻来夸张的,但夸张得不合情理,没有实际基础。既然南瓜如地球那么大,又如何“结在”地球上的“五岳山上头”,又怎样把它“架到大西洋”,怎么好说“世界(指地球)又多一个洲”?思维混乱,矛盾百出。这是假话、大话、空话,故意虚张声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创作。

⑦大家决心学习雷锋人,走雷锋路,接雷锋枪,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这里用的是排比手法。“雷锋人”是生造词语。可改为“大家决心做雷锋式的人物,走雷锋的道路,接雷锋的枪支,使雷锋精神不断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