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宾语前置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3:16:1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谁与,哭者?” 通常的句式是“哭者谁与?”(哭的人是谁啊?)

二是表示感叹的句子。如:

“大哉,尧之为君!” 通常的句式是“尧之为君大哉!”(尧作为一个君长真是伟大啊!) 这种句式也叫做主谓倒装句。由于古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因此就把谓语处于主语之前的句式叫做倒装句。它是强调谓语的一种修辞手段,即出 于表达的需要,而把谓语临时提到主语之前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不是什么“倒装”。因此必须把“前置”和“倒装”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区分开来。 二、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

上古汉语没有动量词,中古以后虽已产生动量词,但文言作品中一般不用动量词。古代汉语一般只用单个数词表示动作行为的量。

古代汉语的动量表示法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一是数词直接在动词前作状语,如:“鲁人从君战,三战三北。”

二是在动词性成分后加上代词“者”,后面再加上数词,让数词作谓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量,如:“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三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的省略

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看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古代汉语的有些句子成分经常不出现。在今人看来这是一种省略。

古代汉语句法成分省略的情况主要有:

1、主语的省略

在复句里,第一分句出现了主语,如果后几个分句的主语与第一分句相同,那么后几个分句的主语可承上省略。古代汉语中还有主语蒙下省略的现象。如: “邴夏曰:?射其御者,( 御者 )君子也。” “蹇叔之子与师,( 蹇叔 )哭而送之。”

由于前后分句的主语常常不一致,主语又因省略经常不出现,所以古文中有暗换主语的现象,应注意辨析。例如: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孔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老者)行矣。”

“(姜氏)请京,(庄公)使居之,(时人)谓之京城大叔。” 2、宾语的省略

古代汉语及物动词所带宾语只要其所表达的事物在前文已经谈到,不再出现也能使人体会出动作的接受者,宾语就可以省略。例如: “尉剑挺,广起,夺(剑)而杀尉。” 古代汉语介词的宾语也常省略。例如:

“公输般为楚造云梯之械,将以(云梯之械)攻宋。”

对于古代汉语省略的句成分,在理解和今译时要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