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语文教学资源研究方案”课题实施计划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0 7:52: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课题

实施方案

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沙日浩来学区中心校

一、课题背景

本课题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教师教育分会“十三五”科研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语文课题教学实践研究”的子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

1.“传统文化”对母语的修养、文化的积淀、人格塑造、伦理道德培养都有积极影响。语文教学是“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语言与文化”的教与学。教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能正确、熟练、有效的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阅读表达和交际。现在的汉字是古代汉字的延续,所以学习古汉语、阅读经典,是提高母语修养的必经之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喻国明教授指出“一个国家存在两种实力。硬实力通常是指国家的GDP、硬件设施等,而文化、制度、传媒被称为软实力。”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实现中国梦的深厚软实力。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仁”和“义”,即仁者爱人,义者担当,传承传统文化对于人格塑造和伦理道德培养具有积极影响。

2.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性质”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取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课程基本理念”中也提出“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

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资源研究”,对于农村牧区资源相对欠缺,尤其是基础教育相对薄弱的我校尤显重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人教版教材课内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秦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明曲剧、明清小说、对联灯谜、神话故事、国画书法、传统节日等等,对于资源相对薄弱的学校来说挖掘教材内资源更便捷;解决农村牧区孩子阅读量不足问题,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链接;有利于开阔教师视野,在经典文化长廊里开展教学研究,使教师增进文化底蕴,促进教师自身成长。

3.语文新课程标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中提出“各地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学校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资源。”传统文化无处不在,利用我旗有利条件开发“奈曼主题阅读”校本课程,潜移默化的进行爱家乡的教育的同时汲取传统文化滋养。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营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挖掘教材传统文化内涵、拓展课外阅读和开展实践活动,让孩子们在品读、实践中增强传统文化底蕴,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植于每个孩子心中,浸润孩子的心灵。

1.打造富有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环境建设为语文教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漫步在校园400多米长的“文

化墙”旁,仰望着先圣孔子塑像,欣赏着墙壁上张贴的名人画像、书法、名言警句,营造出浓厚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再将其内化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品质。利用我校立孔子像为契机,每年9月28日组织孔子诞辰纪念活动。

2.立足教材,播撒传统文化种子。(1)注重培养学生兴趣。利用教材中的历史故事明理、从历史笑话中得智、从成语典故中积知,从对联猜谜中获趣,多渠道入手,让孩子们也有孔子与学生“浴乎沂,风乎舞雩”的乐趣。(2)强化诵读,加强积累。(3)挖掘教材蕴含的文化内涵:从课文阅读提示、课文注释、阅读链接入手,挖掘有关文化常识;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部)著作的文化内涵;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传统美德;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的人物背景、文化背景、哲理境界;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导出作品情感特征,陶冶高尚情操。

3.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1)引领学生走进名著,品味经典。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如古代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唐诗宋词、明清小说等等,让学生感受经典,从而夯实他们的文化基础,提高人文素养,感受民族情感,陶冶高雅情操。(2)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可以利用语文研究性学习或综合性学习的形式,以某个传统节日为基点进行语言实践。(3)开展“奈曼”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