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湘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2:29: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中地理《必修三》必背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

1.区域的特征(边界、异同、特色、联系) 1)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虚有实);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具有显著的差异性; 3)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4)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的地区。 2.区域空间结构

1)概念: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形成:是区域自然、人文因素长期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结果。

3)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活动、人口状况、城市化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等。 4)乡村地域和城市地域

①区别:地域范围大小,乡村大于城市;产业活动,乡村以农业活动为主,城市非农业活动为主; ②联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依托,城镇会对乡村产生广泛的持续的带动作用。

5)地域空间分布形式:农业通常表现为面状;交通运输线路表现为线状和网络状;城市和工业表现为点状; 城市群和工业区表现为岛状。 3.区域产业结构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3)产业的划分:

①第一产业:农业 ②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③第三产业:除第一、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4.产业结构的差异

1)表现:产值比重、就业比重、内部构成等。 2)第一产业比重大:城市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大:工业化程度高;第三产业比重大:经济发展水平高。 农业地区 工业地区 城市地区 人口分布特点 第一产业人口占绝对优势 第二产业人口比重大 第二、三产业人口比重大 产业分布特点 农业经济占相当大的比重 工业经济比重上升 第三产业增速超过第二产业 产业结构特点 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比较大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第三、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 对外经济联系 对外经济联系较少 对外经济联系加强 对外经济联系密切 对生态环境的主要是生态破坏 主要是环境污染 主要是环境污染 影响 5.区域发展阶段

1)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常用指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三次产业产值比重等。 综合指标:人文发展指数(预期寿命、教育程度和国内生产总值)。 2)总体发展趋势:平衡-不平衡-平衡?? 3)区域发展阶段 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民生产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水平 总值少 进 水平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 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产业结构 以资源型、劳动密集型第二产业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发展超过第二产业,以资金、工业为主 第三产业加速发展 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 对外开放低,对外贸易规模小,程度 表现出自给自足特征 对外开放程度逐步提高 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增强 交通运输 现代化交通线路少而稀疏 交通运输建设显著加快 现代化交通、信息网络逐步完善 城市化 水平低,缺乏大型中心中心城市发展速度高于城市 区域 水平高,区域内部差异小 发展阶段 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不平衡增长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6. 东、中、西区域发展差异 1)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①划分依据: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

②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 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 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2)差异 中、西部 东部 地形 海拔较高,地形复杂 属于地势最低的第三级阶梯,低平丘陵和平原 气候 多属于半干旱、干旱区和高寒区 东部季风区内,气候湿润,雨热同期 自然资源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能源、原材料不足,北方各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经济水平 水平低,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水平高,发展速度快 工业化 进程相对滞后,产值较低 进程较快,产值较高 城市化 水平低,综合实力低,城市密度小 水平高,综合实力高,城市密度大 产业结构 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外资、中外合资、民营企1

定的过渡性特征。 业比重大,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 科技水平 较低 较高 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时间较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对外开放程度较高,外资吸程度 较低,外资吸收能力较弱 收能力较强 发展基础 发展基础薄弱,20世纪30年代后才历史社会经济基础较好,19世纪40年代后,近代一度出现工业向西推移的趋势 工业首先出现在沿海 发展机遇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部地带抓住改革开放机西部地带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显加快 遇,积极对外开放,大力招商引资,取得了迅猛的发展 交通运输 交通线路较少,运输条件较差 交通设施齐全,网络稠密 地理区位 距海较远,长期处于较封闭的状态 面向大海,具有开放性,海运便利 民族心理 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经济竞人们的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在经济竞争面前有较争的危机感和紧迫感较差 强的危机感和紧迫感 国际化程内部联系和对外交流较少,社会经与外界保持着密切的社会、经济和技术联系 度 济比较封闭 7.南北方差异(针对东部地区而言,以秦岭-淮河一线作为分界线) 北方 南方 区域特征 跨越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平原多山地丘陵,热量丰富,水分充足,有色金属高原为主;森林、煤炭、石油、铁矿矿产、生物资源、水力资源等相当丰富 等资源丰富 限制因素 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 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生态环境 农业 以旱作为主,东北地区是全国重要的以水田为主,长江中下游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商品粮基地 品粮和商品棉基地 工业 重工业发达,辽中南、京津唐是我国轻工业发达,沪宁杭、珠江三角洲 重要的工业基地 产业结构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高 第一产业比重相对较低 交通运输 以公路、铁路为主 水运、公路、铁路运输都很便利 对外开放 对外开放较晚,开放程度低 对外开放较早,开发程度高 8.西部大开发

2)目的:为了缩小地区差距,加速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

3)范围:10+3-----西部地带的10个省(区、市)以及中部地带的内蒙古自治区和东部地带的广西自治区。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和吉林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4)优势:①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油气资源、水能资源、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②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地理优势旅游资源丰富;③政府政策扶植;④社会环境优良;⑤西部有潜在的广阔市场。 5)劣势: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生态环境脆弱。

6)措施: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科技教育,扩大对外开放。 7)意义:

①将西部地带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将潜在的优势变为现实优势不仅可以缩小我国东部和西部地带之间的发展差距,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 ②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与边疆安全;

③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④西部大开发尤其要注意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9.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10.区域经济一体化

1)特征:①内向的保护性:在区域经济集团内部,各成员国之间实行关税互惠,取消贸易壁垒,加强技术合作,实现经济互补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②外向的竞争性:某区域经济集团以整体优势与其他集团相抗衡,提高本地区在国际竞争能力和政治地位。 2)类型:特惠关税区、自由贸易区、关税同盟、共同市场、经济同盟等

3)世界主要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协定(AFTA)?? 11.东、西部地区的经济合作

1)对口帮扶成效明显;2)西部地区投资加大;3)科技、信息和人才的联系日益密切;4)实现合作双方共赢。 13.南水北调:

1)线路: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

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 “四横三纵”的布局,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线路 东线 中线 西线 调水源地 长江下游江苏扬州附近 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 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 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山东半岛和天津 北京、天津 黄河上游 调水量 较大 较小 大 水质 差 较好 最好 地形、地势的黄河以南需动力提水,黄地势南高北低,水可自地形复杂,工程量大 影响 河以北可顺地势北流 流向北 现有配套设好,有京杭大运河及沿线较好,有丹江口水库、差,可利用的设施极少 施 湖泊可利用 三峡水库可利用

2

2)意义:

①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具有社会、经济、环境等综合效益;

②可促进工农牧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缓解城乡争水、地区争水、工农业争水的矛盾,有利于社会安定团结; ③具有为工业、居民、农业供水,防洪,排涝等经济效益;

④利于回升地下水位、保护生物多样化、缓解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 14.西气东输

1)主体工程: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上海。

2)影响:①社会经济:输出地——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输入地——缓解能源紧张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②产业结构调整:输出地——加快综合利用天然气的步伐,并可有选择地发展以天然气为原料的化学工业,推动其向深加工、高附加值的方向发展;

输入地——东输的西气在很大程度上可逐步改变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极大程度上促进能源生产、轻重工业的结构调整。

③基础设施建设:输出地——推动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强力拉动相关产业,激活沿途省区基建、商运等的发展潜力,形成一条新的经济增长带;

输入地——东部地区各省市积极改善基础设施,建立天然气网络和城市天然气主环网,极大带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④生态环境:输出地——促进西部能源结构气化的实现,缓解因砍伐森林、破坏植被带来的环境压力,但管道途径地区地貌类型复杂,生态环境脆弱,水土保持工作尤为重要;

输入地——改变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改善大气环境,提高当地人生活质量。 15.西电东送

1)含义: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将其输送到电力紧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

2)原因:资源分布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能源需求量不平衡)。 3)意义:

①促进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将其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促进西部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

③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为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16.产业转移 1)原因:

①降低成本:原材料价格、工资和地价水平、公用事业费用等方面的区域差异,导致产业向低成本地区转移;②开拓市场;③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类型:

①沿海企业向内地的迁移:劳动密集型企业、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

②台湾产业向大陆转移:机电、IT、化工等行业(劳动力、市场、发展机会);

③广东边远地区的产业集群效应:发达地区将资本、技术、劳动力等向区域内相对落后的地区扩散。 3)影响:

①促进了被转移地区的资源的开发,被转移地区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促进了产业的更新和升级,推动了被转移地区经济的发展;

②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人地关系趋向紧张。

阶段 特点 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产业发展阶工业规模较小 对环境的破坏不大 段 重化工阶段 工业规模迅速扩大 “三废”污染严重,人地关系紧张 高科技发展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对环境的不理影响又趋于减小 阶段 区域产业发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资金密产业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不利影响逐展过程 集型、技术密集型转变;从大量消耗渐缩小 原材料和能源的类型,向知识、技术、服务类型逐步过渡 产业地域分发达地区往往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劳使欠发达地区的环境污染加重 布 动、资源型产业

第二章

1. 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我国西北)

1)含义: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导致的土地退化。按动力分为风蚀荒漠化(沙漠化)、水蚀荒漠化(石漠化、红漠化)、冻融荒漠化和土壤盐碱化等类型。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原因

①自然原因:气候干旱,大风频繁,植被稀疏,风蚀作用强烈。

②人为原因:人口增长过快,环境生态压力过大;不合理的生产活动:滥垦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加剧了荒漠化趋势。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①自然原因:土壤——土质疏松,易被流水侵蚀;气候——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植被——植被覆盖率低,对地面保护性差。地形——位于山地和平原的过渡带,坡度大。 ②人为原因:人类破坏了植被:营造宫殿、过度樵采、毁林开荒、轮荒、开矿等加速了水土流失。

4)云贵高原石漠化的原因:自然——地形崎岖坡度大,土地贫瘠;降水集中,多暴雨;人为——植被破坏。 5)荒漠化的危害:①土地退化,农牧业减产甚至绝收;②生态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③破坏基础设施建设;④加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

6)治理措施:①营造防护林(三北防护林)②退耕还林还草③保护和恢复天然植被(封沙禁牧、禁樵禁采、生态移民等措施) ④合理用水 ⑤控制人口增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