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及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8 18:15:2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资源分析】

1、教材分析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教科版《科学》教材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主要通过“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音叉的振动”三个活动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本课首先让学生利用已有生活经验使各种物体发出声音,同时思考:为什么当我们用不同方式将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并不都发出声音?第二部分则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现象,找到发声物体的共同点,让学生感受到物体的发声与振动有关。最后通过观察音叉的实验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2、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每个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我们无时无刻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之中,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时间去探究声音的更多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

本节课在这样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在教学中尽量为学生提供机会,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突出学生的参与性与主体性。学生只有参与其中,才能在活动和体验中构建科学知识,在体验与获取中获得探究的乐趣,从而对科学探究产生兴趣。 【设计理念】

1、挖掘学生前概念,围绕重点展开观察活动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但学生并不都这么认为,有的认为是敲打、碰撞、拍打……原因产生了声音,他们关注的是动作的本身,而不是发声物体的变化。为此在设计时安排以下循序渐进的活动:①利用已有经验使物体发声,提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②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③拓展引申并发现敲打、碰撞、拍打……等原因是使物体振动的方法,进一步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当物体停止振动时,声音也就消失了”。

2、引导学生从相同现象的观察中进行抽象,实现认识上的跨越。

在学生学习本课前,他们对声音的产生的解释是多种多样的,很难进行科学的概括和抽象。因此,我们在进行第一、二个观察活动后就要对这些相同现象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提出他们的共同点,即振动,然后再围绕“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展开第三活动。这三个活动中,其中第二个活动是应重点展开,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推进,即先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一起观察“钹、音叉橡皮筋、尺子” 发声的特点,作好记录,这是扶的探究过程,接下来再让学生把习得的这一种研究方法迁移到对其它发声物体的观察之中,体现探究的层次性。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实现的活动的价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2.过程与方法: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状态;能从多个物体发声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共性归纳;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指导学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并能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教学准备】

钢尺、橡皮筋、钹、烧杯、音叉、水槽、乒乓球、米粒、实验记录单等 【课前活动】(为学生理解振动做铺垫)

1、往返运动初体验

2、观察并描述乒乓球的运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1.你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一场“造”音和“静”音大赛,专门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 教师出示一样物体喊开始时,学生想办法让它产生一些声音。 3. 当老师喊停时,学生想办法让正在发声的物体立刻静音。

4. 师:我们不比谁制造的声音响,而是比哪个小组制造声音的方法多。 5 .教师先后出示钹、尺、橡皮筋、桌子,学生实践并汇报方法。 (二)探究新知

1. 师质疑:为什么敲、击打、弹、拨动……能使物体产生声音? 2.(用力拉扯橡皮筋或弯曲钢尺):用力就能使物体产生声音了吗? 3.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活动二:观察发声的物体

1.通过这些实验观察,看看能不能了解到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实验1:观察比较发声的尺与不发声的尺。

实验2:观察比较发声的橡皮筋与不发声的橡皮筋。 实验3:观察比较发声时的桌子与不发声时的桌子。 实验4:观察比较发声时的钹与不发声时的钹。 2.实验指导:

①第一个实验做完后做第二个实验,然后做第三个实验,有序进行。 ②观察员做好观察,操作员按要求规范操作,记录员做好记录。

物体发声与不发声的对比观察 第 组 尺子 橡皮筋 桌子 钹 发出声音时你看到 没发出声音时你看到 通过实验现象,我们发现: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 3.学生实验操作,填写记录表。

4. 汇报交流:你是怎么观察到钹是由振动产生声音的?

5.进一步确认:这些东西停止振动还能发出声音吗?能举例子说明吗? 6.看来同学们的结论是正确的——声音是由振动而产生的。

那么之前同学们发现的像敲击、拨动、弹这些方法都会使物体产生声音,这是怎么回事?

(三)巩固应用(发声物体都在振动吗)

1.观察音叉振动。

(1)认识音叉,使音叉发出声音。质疑:这音叉在振动吗?你怎么知道?有没有办法让大家看到它的振动?

(2)感受音叉的振动。

第一步:轻敲放耳边听听音量,然后用力敲听听音量;

第二步:轻敲音叉,让音叉小心触碰你的手或脸,看看有什么感受。 第三步:先轻敲放入水中,然后用力敲放入水中,分别看看有什么现象? (3)学生领取材料实验并汇报:

1.振动的时间越( ),声音延续的时间就越( ) 2.振动( )音量就( )。 3. 。

2.其实我们身上就有一个非常敏感,可以感受振动的器官,猜猜它在哪

儿? (四)小结:今天的科学课你有收获吗? (五)拓展延伸(看不见的振动)

好了,现在相信很多同学对声音的原因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的一些现象究竟是什么在振动呢,你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1)人能说话发出声音。 (2)流水发出的声音。 (3)音响发出声音。 (4)风吹的声音。

通过认真的实验和仔细的观察来了解、探索我们不知道的知识,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科学精神。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教学反思】

和公开课可以不断磨课不同,优质课评比从确定思路到准备材料、备课、制作课件,能利用的时间太短太少。但正是这样一次难得的赛课经历,更容易暴露自己的一些问题,因此反思这节课,发现还有很多需要磨练的地方。

一、应注重课堂生成,提高课堂观察能力。

在备课时教师习惯按照自己想象中学生的反应来设计流程,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由于在引导“使物体发声”这一环节时,学生的反应和我预想中的不一样,而我又想通过各种办法让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回到正轨上”,结果差点把自己给“绕”进去了,在这个环节浪费了许多时间。其实后来让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