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试题库(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56: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否已过时?为什么?

答案:马克思主义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它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其理论来源分别为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否。原因:1.马克思主义仍是当今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3、学习马克思主义是大学生成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2、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为什么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答案:①第一方面,是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何为世界本原,何者第一性的问题。②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也就是认识论问题。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因为它以科学实践观为基础,正确地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唯物主义和历史观的统一。 3、 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人一次也不可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对吗?肯定相对静止有何意义?(Y)

答案: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总是暂时的和有条件的,因而相对的。(2)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不对,否认静止的相对主义:只承认运动,不承认静止。

意义:第一、静止是事物发展的主要条件。第二、静止是人们认识事物的首要条件。第三、静止是绝对运动的度量标尺。 4、 如何理解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是什么?给我们什么启示?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Y)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必然性寓于偶然性之中,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偶然性为必然性开辟道路。所以必须重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把握事物发展的总趋势,但也绝不可忽视偶然性的作用,要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性,把握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基本观点:①否定是自我否定②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 5、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什么?问什么说人口决定论和物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Y)

答案:物质基础——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

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

首先,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

其次,人口状况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更替。最后,人口状况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生产,因而必然要受到物质生产的制约。

地理环境对社会的发展不能起决定性作用,因为:首先,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一个社会制度的性质是由这个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其次,地理环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变化。再次,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受社会的制约,与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是紧密相关的。 6、 简述实践的基本形式和基本特征。(Y)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的。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7、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怎样的?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对吗?为什么?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认识的客体就是客观世界时不对的,

客体与客观的区别是:客体是人的活动指向的客观对象,并非一切客观事物;而客观则泛指意识之外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客体包括精神客体,而客观作为与物质同等的概念则不包括精神的东西。二者的联系在于,一切客观事物都可能成为客体,客体具有客观性。

8、 认识的本质是什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怎样的辩证关系?(Y)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 9、 真理的检验标准是什么?问什么?(Y)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首先,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反映,它的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其次,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实现性的特点。 10、 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什么?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Y)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辨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与社会存在。 11、 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相应原理对现实工作的指导意义。(Y)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与生产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马克思主义政党必须自觉地认识和把握这一规律,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作为自己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12,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有哪些?分析科学乐观主义和科学悲观主义的异同。?

这是由科学技术在现代生产力体系中的作用决定的。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发展,使科学技术以空前的规模和速度进入生产领域,使现代物质生产力成为一个复杂的体系。在这个复杂的体系中,科学技术自身不但体现为生产力,而且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成为最主要的推动力量,成为第一位的构成要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有其丰富的内涵,择其要者:第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注重发展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第二,科学技术不仅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

13、 简述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简述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Y)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群众观点: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

14、 简述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如何理解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Y)

答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的,二者不可兼得。其统一性表现在:作为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数。

15、 商品的二因素与劳动二重性的关系?(Y)

答案:商品二因素分为使用价值和价值。劳动二重性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

劳动。而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总之,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二重性。

16、 如何理解商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吗?(Y)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数,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的统一体。第一,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凡不是劳动产品如自然状态下的空气、阳光等都不是商品。第二,劳动产品必须用于交换,才是商品。

为社会、为别人提供的劳动产品不一定都是商品。如果劳动产品不用于交换,只供社会消费或赠予他人,那就不是商品。只有那些用来供别人、供社会消费的,而且是通过交换才能到别人手中的,才是商品。 17、 价值规律的内容、作用及表现形式。(Y)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消极作用表现:第一、有可能导致垄断的发生,阻碍技术进步。第二、可能引起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第三、价值规律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各部门的分配容易造成比例失调,社会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