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事物形象练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8 18:30: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事物形象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鲁山山行 梅尧臣

适与野情惬,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 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

(2)本诗收束蕴藉有味,为诗家青睐,请加以点评。(4分)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阙题 唐 刘昚虚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1)这首诗通过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意境,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分析这首诗在写景上的特点。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 孟浩然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1)这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特点?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2)诗的前两联写景选取了哪两个角度?请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其好处。

4、阅读下面一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清江引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曲的最后三句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何用意?

1

5.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司空曙

故人江海别,几度①隔山川。乍见翻②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注】①几度:这里指几年。②翻:反而。 第三联用了“孤灯”“寒雨”“湿竹”“暗烟”几个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咏 柳 曾 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1)诗中的“柳”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柳?

(2)一般来说,“唐诗重情,宋诗重理”,请从状物和哲理的角度分析本诗。

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的妙处。

(2)这首诗中的“山泉”具有什么品格?诗人借咏山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2

9、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钱塘①逢康元龙② [明] 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②康元龙:诗人的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第一、二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作者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请简要回答。

(2)结合全诗,具体分析诗人在“马上相逢须尽醉”一句中表现出来的复杂情感。

10、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 碧玉箫 关汉卿

秋景堪题,红叶满山溪;松径偏宜,黄菊绕东篱。正清樽斟泼醅,有白衣劝酒杯。官品极,到底成何济!归,学取他渊明醉。

(1)这首小调的前四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2)最后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11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唐)贯休

①②

水香塘黑蒲森森, 鸳鸯鸂鶒如家禽。前村后垄桑柘深, 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 牧童吹笛和衣浴。山翁留我宿又宿, 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鸂鶒(xī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②柘(zhè):一种树。

(1)诗歌的前三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出现的人物形象各有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除夜自石湖归苕十首(其七)姜夔

②③

笠泽茫茫雁影微,玉峰重叠护云衣。长桥寂寞春寒夜,只有诗人一舸归。

[注] ①姜夔于宋光宗绍熙二年(1191)冬,到石湖范成大处做客,除夕晚上乘船回家,途中写下了十首七绝。此为第七首,描写诗人只身夜渡太湖的情景。②笠泽:指太湖。③长桥:指垂虹桥,北宋时建,在今江苏是江市。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这一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5分)

3

(2)有人说“雁影”是作者的化身,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作简要说明。(6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孤 桐 王安石

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

①②

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注] ① 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②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据《孔子家语》记载,帝舜曾一面弹着五弦琴,一面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

(1)诗歌前六句表达了桐树怎样的特点?(4分)

(2)简要分析本诗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思想感情。(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 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 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1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然后回答问题。

鹊踏枝 过人家废园作 龚自珍

①②

漠漠春芜春不住。藤刺牵衣,碍却行人路。偏是无情偏解舞,蒙蒙扑面皆飞絮。

绣院深沉谁是主?一朵孤花,墙角明如许。莫怨无人来折取,花开不合阳春暮。

【注】 ①漠漠春芜:茫茫一片春草。②此句化用宋朝晏殊的《踏莎行》“春风不解禁杨花,蒙蒙乱扑行人面”的词意。③此二句化用《金缕衣》“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的诗意。 这首词中“孤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请作简要赏析。

16、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葡 萄 韩 愈 ①②③④

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注】 ①支离:指葡萄藤不规则的攀绕状态。②倒复扶:将垂下来的藤条重新扶上架子。③马乳:马的奶头,这里比喻成熟的葡萄。④龙须:比喻葡萄卷曲的藤蔓。 这首诗塑造的葡萄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4

诗歌鉴赏专题之景物、事物形象练习

【参考答案】

1、(1)这首诗描写了作者早行鲁山所见到的千山竞秀、山路幽深、野趣盎然的景象。抒写了诗人对山野风光的喜爱欣赏之情,写出了作者从容、闲适的心境。

(2)尾联以设问收束。以“一声鸡”表明白云生处有人家;回应作者“山行”见闻。含蓄蕴藉,令人回味无穷。 2、(1)在阴云低垂,野草青青的背景下,岸边不时有一树盛开的鲜花,明丽的色彩打破了沉闷的气氛,令人眼前豁然一亮。

(2)孤舟古庙,冷寂凄迷;风雨满川,江潮汹涌,画面动静对比鲜明。诗人静中观动,看风雨吹,潮水起伏,表现出诗人从容、超然物外的心境。(或“表现出诗人孤寂、失意的不平静心境”。)

3、(1)诗人通过白云春光,落花流水,髙柳清辉这些意象,营造了清丽幽美、高雅闲适的意境,抒发了对山居生活的向往。

(2)诗人在景物描写上主要运用由远及近的写法。白云遮断山道是远景,春光摇曳的青溪是近景,落英随水而至,馥郁的花香具由远而近,柴扉敞、书堂高柳深荫则非近处难见如此明晰。诗人在移步而变化的美景中寄寓心中的喜悦。

4、解析 曲的最后三句描写了大雁、红叶、黄花、芭蕉、秋雨等景物,都是秋天典型的意象。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深浓的秋意。作者因收到万里之外的家信,正做着回家的梦,但大雁的啼鸣、芭蕉叶上的雨声惊醒了美梦,于是倍感思家的愁情和归家无期的惆怅。

答案 诗中选取啼雁、红叶、黄花、芭蕉和秋雨等一系列富有季节特征的景物,渲染出一种浓深的秋意,烘托出游子身处异地,思念家乡的愁情。

5、答案 孤灯、寒雨、浮烟、湿竹,生动恰切地营造出凄迷冷清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因伤别而悲凉惨淡的心情。 6、答案 (1)诗中的“柳”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形象。第二句在动态上描写,第三句在心态上描写——柳想用飞絮蒙住天地日月,把整个世界都变成它的。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以柳来隐喻某一类人。

(2)状物上:柳絮飞花的景色写得十分生动。早春时节,杂乱的柳枝上刚吐新芽,还没有变黄,在东风的吹动下枝条张狂,柳絮狂飘乱舞,铺天盖地。哲理上:在状物拟人的基础上,第四句冷静地指出天地间的大势,转换之间,借物喻理。“不知”一词表面是对柳树的愚蛮可笑加以嘲讽,实际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 7、(1)追随着蜜蜂围绕着绿色的蕙兰飞,为了躲避黄雀藏在绿叶之中,在太阳的映照之下忽然争着飞起,趁着风一起归去。在花中出没,顺着高低不同的绿叶飞翔。写了素蝶的远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动作,采用细节描写,以蜂、雀、日、风、花、叶作衬托。

(2)托物言志,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

8、(1)这两句从声与色的角度描写了山泉的情态。山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水面映照天光云色;凌空而下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