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志斌八苏教版教材文言文教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3/29 12:54: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 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

定基础。

? 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和思考。

? 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的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

彩语句的表现力。

? 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

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 (二)“专题内涵解说”与“教学目标”(苏教版教材《教学参考书》相关内容)

专题内涵解说:

唐宋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唐宋文人用生命与真情,创作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名篇,用自己的生花妙笔抒发了家国身世之慨,展现了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 本专题重点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形态之一二,所选项皆为唐宋诗、词、文的名篇杰作,分为三个板块。“诗从肺腑出”萃集了唐代代表诗人的四首诗作,意在通过文本研习指导学生体验它们不同的诗风,或犷或沉郁,或写实或隐喻,从中把握诗人慷慨苍凉、感叹怅恨的人生情怀。“词别是一家”选择了四首婉约派词作,代表着一代文学之盛的宋词,或蕴藉含蓄、典雅秾丽,或疏放恣肆、酣畅淋漓,使我们情志向往。研习中要重点引导学生认识意象,感悟意境,享受美感。“文以气为主”提供唐宋文各一篇,引领学生在文本研习中体会文本的情感、思想与声色辞气。王勃渴望用世的抱负和自强振作的精神,希望和失望,追求和痛苦交织的心态在览胜嘉会之际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欧阳修则在一唱三叹、摇曳多姿的行文中抒发了天道无情、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三个板块,首先将重点放在作者的情感内涵上,同时注重诗文的艺术表现手法、语言风格、艺术评价等,其次提供了中国古典诗、词、文的赏析和基本的赏析术语。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文本研习,对唐宋诗文“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感染力量有深刻的体验和感受,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巅峰时期的诗文成就有更深的认识和领悟。

2.学生能借助文本研习,对诗文的艺术表现、语言风格、艺术评价、情感内涵以及一些基本的欣赏方法有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3.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能对古代诗文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4.学生能够至少选择一位唐宋作家的作品作深度探究,并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在班上与同学进行交流。

(三)苏教版教材文言课文之课后练习设计 (必修四之专题三:笔落惊风雨) 文本研习(列于本板块之后):

1.清代文学批评家李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将《滕王阁序》定为华丽风格的典范。文中写景怀古铺陈开阖,言志抒情抑扬顿挫,字句排偶对仗,并大量地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自选其中一两段文字,谈谈华丽风格在本文中的具体表现。

2.清人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评价《秋声赋》说:“秋声,无形者也,却写得形色宛然,变态百出。”请谈谈欧阳修是如何将无形的秋声写得具体可感的。 积累与应用(列于本专题之后)

1.从本专题中选择四首诗词背诵。从《滕王阁序》中选择精彩段落或名句背诵。 2.搜集风景名胜中的楹联、题记,谈谈中国语言文字是如何表现风景名胜的人文内涵与审美因素的。

3.孟子曾经提出“知人论世”的读书方法,法国作家布丰又说:“风格即人。”本专题中一些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艺术风格,都与作者的人生和所处的时代有着密切的关联。请选择本专题中两篇诗文,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的身世与时代背景,并结合孟子和布丰的观点,理解这些作品与作者的关系。

4.本专题的文本研习中,我们接触了一些与古典诗文欣赏相关的词语,如“起伏”“才思”“语次”“意象”“点染”“叠字”等等。关于这些,还可举出一些,如:(1)衬托,即通过描写景物来陪衬烘托情感。(2)缘情体物,即本着自己的真实情感,对景物细致地体察,写出景物的特点。(3)婉转,即通过转折、对比的手法含蓄地抒发情感。(4)理趣,即在形象生动的景物描写中蕴含着哲理和智慧。(5)典丽,即在行文中注意运用典故,修饰词藻。请从我们学过的诗文中,如《采薇》《蝶恋花》《秋声赋》《始得西山宴游记》《登高》《锦瑟》《声声慢》《赤壁赋》《滕王阁序》等,找出能用词语鉴赏或品味的地方,并注意在今后的学习中留心积累,加以灵活动用。

5.写作实践。

思考:上面的五个专题中,无论是“笔落惊风雨”这样一个纯粹由古代文学作品(诗词赋)文本构成的课文专题,还是由一般意义的文言文本(按:据教材编者的意思,此专题是为“落实这一要求而专门编排)”构成的“寻觅文言津梁”专题,或者是由一般的文言文本为主体(间以现代语体文本)的“获得教养的途径”与“历史的回声”专题,无一例外地,都将“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作为首要的目标要求,而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这样的目标作为其次的目标要求。为什么呢?

让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课标》的有关要求: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阅读与鉴赏”之“课程目标”:(第8页)

6.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8.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9.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上面提到的这些文言文本,基本上是按照人文主题同其他类型的文本——有的是与文学类文本合为同一个专题,有的是与实用类文本——合为一个专题,除了“寻觅文言津梁”与“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当中的文言文本似乎是例外。可以说,面对教材,对于“寻觅文言津梁”与“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时,我们如何着手教学,相信大家都应该是非常明确的。前者属于上面第9条所说的“阅读浅易文言文”,后者属于第7条的“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

品”。那我们要问了,这两个专题之外的其他的文言文本,在教学时,是应该归为“寻觅文言津梁”,旨在培养文言文阅读能力这同一类呢,还是应该归入“笔落惊风雨”这样的旨在培养文学作品鉴赏能力的另一类呢?《阿房宫赋》同《六国论》因其主题的相关性而放在同一板块,那么,文学性很强的《阿房宫赋》,在教学时,其文学性特征是否应该加以体现?要像学习其他文学作品那样“注重审美体验”“体会其艺术表现力”吗?如若不然,会不会被人斥为糟蹋经典呢?

还有,上面三条中的第8条“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目标,放在哪里落实呢?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除了“寻觅文言津梁”与“笔落惊风雨”这两个专题外,其他专题当中的文言文本,都归入“中国古代优秀作品”,逻辑上讲完全可以讲得通。可问题跟着又来了。问题一是,“文言津梁”的“寻觅”,真的是这么方便的吗?仅凭这么1个专题6篇文言文的学习,就真的可以收“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之神奇功效,保证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目标得以达成了吗?问题二是,如果说“津梁”与“惊风雨”这两个专题分别指向文言文阅读与文学作品鉴赏,不同于其他的“中国古代优秀作品”的话,那么,在学习“津梁”与“惊风雨”专题中的文言文本的时候,是不是也需要同时承担“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具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显然是“古代优秀作品”学习所专有)的目标任务呢?事实上是有的,因为“寻觅文言津梁”的专题能力(见《培训手册》)中就明白地有“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的要求,并且是摆在第一条,并且,并列的4条能力要求当中,“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同“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同时出现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是,请大家注意,这5册必修教材,是2.5个学期就学完的。

如果说,“文化底蕴”与“文学鉴赏”的任务的完成,还有相当的模糊性的话(教学时间似乎可长可短),试问,接下去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任务,如何落实呢?——显然,没有一定的时间、数量的保证,是不可能具备足够的(至少要应对高考)的阅读能力水平的吧?接下去的高二上的后半个学期?还有高二下学期,还有整个高三学年呢?有文言文教学吗?

根据徐志伟老师的意思,苏教版教材是有这样的考虑的,是有这样的系列的。据他

昨天所说,“到了高二,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与文言文阅读能力,都有了较之以往的大幅度的提升,这得益于高二阶段选修课程的集中学习”。哦,江苏省的选修课程中,在高二阶段开有“唐诗宋词选读”与“《史记》选读”这两门课程。可不要小看了“《史记》选读”这门课。因为,在苏教版教材编者手里,在苏教版教材系列里,它不是一般意义的“文化论著研

读”选修课程,它除了文化功能之外,同时还承担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培养的功能。而且,这一功能的发挥是相当重要的。请看: 苏教版《〈史记〉选读》: 编写目的:

遵循《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高中语文等候课程的目标,重视和发挥《史记》所具有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通过对这一中华文化经典的解读,使学生增强继承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自学性和责任感,感悟古代文化精品的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从而陶冶自己的性情、情趣,提高文化品位。

要让学生通过《〈史记〉选读》的学习,初步理解司马迁与《史记》,认识《史记》所渗透的人文精神和蕴含的语言艺术魅力。从历史的角度把握和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同时,重视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客观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史记〉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文化论著研读”系列中的一门,其选文基本反映《史记》真实全貌;同时,注意选择浅易文本,以利于高中生读懂和掌握。注意结合选文,编拟课后练习,适当编写实用的古汉语知识,以利于学生文言知识积累和打好语文功底。 结构和内容:

一、教科书分为7个专题。结构内容如下: 专题一: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司马迁其人其事 《太史公自序》(节选)

《报任安书》(存目) (文言知识:通假字) 专题二:学究天人,体贯古今——《史记》的体例 《夏本纪》(节选)(附译文) 《鲁周世家》(节选) 《河渠书》选全文(附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