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管理系统的设计-最新教育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4/25 19:43: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高职院校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管理系统的设计

1.引言

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和精神,职业院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必将迎来又一次大发展。教育信息化工作迫切需要融合各类新型信息化支撑手段,有效推动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主流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各项体制机制的改革与深化。目前针对电子图书、精品课程、教学资源、教务管理等大众化的通用应用平台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化产品和产业链,但针对那些有着特殊需求、很难形成标准的应用平台,势必走自主研发或定制之路。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由于资金、规模等诸多因素,就非常有必要结合自身的应用需求,从应用开发着手培养研发团队,即推动了信息化应用平台的建设,又培养了研发团队,也提高了教学水平。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新的一轮教学改革中,作为一所优秀的高职院校,我们提出了“重视平时考核、淡化期未考核”的新思路,全面开展考核改革,贯彻理论考核和技能考核相结合,推行阶段考核和项目考核,从而有力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平时考核与以期末考核相比,更能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也符合以育人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很细致的过程考核必然需要有效的信息技术作为支撑来全面评

价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技术层面上保证最终的评价是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因此迫切需要一套能全面量化考核高职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个别学校已经尝试在自己研发和使用管理平台,但目前还没有成熟的通用的过程化考核平台,由于应用的特殊性也导致了企业不愿投巨资研发通用平台,除非学校愿意出资定制。因此,我认为研发一个能全面映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过程的平时成绩考核管理系统就非常有必要了。 2.系统设计

传统意义上的平时成绩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由任课教师制定规则和形成分数的,在课程结束以前,学生不能及时知道自己的得分和奖惩,并行的其他任课教师也不知道别的老师对相同学生的评价如何;在课程结束以后,这个平时成绩也就失去了意义,没有延续性和连贯性,评价基本都是由教师完成的。今天,我们对平时成绩的定义范围更加宽泛,是指涵盖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任何一个可评价方面,它不仅包含课程、课堂,还包括课外、生活和各种活动。因此,我们要设计的是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可个性化的平时成绩考核管理系统。 2.1平时成绩考核的概念模型设计

高职院校学生平时成绩考核管理系统的研发,以广厦学院各专业、各课程的教学过程管理为研究对象,分析各课程在平时成绩考核方面的思路、方法、内容,并与同类院校教学评价相比较后,形成了能客观全面的反映学生的平时学习状态的概念模型用

于系统开发。平时成绩以“课程”为基本管理单元,以“项目”为基本评价单元,以“学期”为基本时间单元。任何一个“学期”的任何一门“课程”,都可以自定一组可量化评分的“项目”,从而动态的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得到客观公正的平时考核成绩。

2.1.1 设计“课程”模型。课程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计划内”的课程,另一种是“自定义”课程。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所有课程,有相对固定的开设学期、专业、班级,可以直接从教务管理或数据中心获取相关信息,我们称之为计划内课程。一些选修课、培训课、社会实践、德育考核等教育教学内容,由于没有固定的学期、专业、班级,没有已知的参与人员,我们称之为自定义课程。任何一个需要过程性评价并最终得到成绩的过程,都可以被设计为“课程”。课程模型包含类型、名称、ID、学期等属性。

2.1.2 设计“项目”模型。每一门课程由于教学方式、方法和过程的不同,其评价的内容、次数、标准、分值比例必然不同,我们不可能设计一个普适性的评价体系来适应不同的课程,因此,我们把课程中每一次评价设计成一个“项目”,一门课程的评价体系由一组项目构成。项目可以是对迟到、早退、旷课的扣分(考勤项目),也可以是课外作业、学习报告、课堂表现等加分项目,任何需要纳入平时考核的内容都被设计为“项目”。项目包含名称、ID、分值(或比例)、所属课程等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