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青的定义(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18:42: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沥青的定义

沥青是一种有机胶凝材料,它是复杂的高分子碳氢化合物及非金属(氧、硫、氮、等)衍生物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呈固体、半固体或液体状态。颜色由棕褐色至黑色,能溶于多种有机溶液中(二氧化碳、四氯化碳、苯、汽油、三氯甲烷、丙酮等),具有不导电、不吸水、耐酸、耐碱、耐腐蚀等性能。在土木工程中主要用作防水、防潮、防腐蚀和其他制品材料,用于屋面、地下防水工程、防腐蚀工程、铺筑道路,以及贮水池、浴池、桥梁等防水防潮层。 二、沥青的分类

沥青可分为地沥青和焦油沥青两大类。

地沥青包括天然沥青和石油沥青;焦油沥青包括煤沥青、木沥青、泥炭沥青、页岩沥青。

工程中使用最多的是煤沥青和石油沥青。石油沥青的防水性能好于煤沥青,但是煤沥青的防腐和粘结性能较石油沥青好。

目前工程中常用的主要是石油沥青和少量的煤沥青

1. 石油沥青

石油沥青是石油经蒸馏提炼出各种轻质油品(汽油、煤油等)及润滑油以后的残留物,经过再加工得到的褐色或黑褐色的粘稠状液体或固体状物质,略有松香味,能溶于多种有机溶剂,如三氯甲烷、四氯化碳,可氧化成固体或用柴油等溶剂稀释成液态。

(一)石油沥青的分类

按原油的成分可分为石蜡基沥青、沥青基沥青和混合基沥青。按石油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残留沥青、蒸馏沥青、氧化沥青、裂解沥青和调和沥青。按用途可分为道路石油沥青、建筑石油沥青和普通石油沥青。

建筑石油沥青是用天然原油的减压渣油经氧化或其他工艺过程而制得的石油沥青,所属产品用于建筑屋面和地下防水的胶结料,也可用于制造涂料、油毡和防腐材料等

道路石油沥青由天然石油沥青蒸馏残余物或残余物经氧化而制成的道路石油沥青,或用溶剂脱沥青工艺及掺配方法而制得的沥青。

(二)石油沥青的分类

按原油的成分可分为石蜡基沥青、沥青基沥青和混合基沥青。

按石油加工方法不同可分为直馏沥青、氧化沥青、溶剂沥青和裂化沥青 按用途可分为道路石油沥青、建筑石油沥青和普通石油沥青。 (三)石油沥青的组分

石油沥青的成分非常复杂,在研究沥青的组成时,将其中化学成分相近、物理性质相似而具有特征的部分划分为若干组,即组分。分为三组分法或四组分法。各组分的含量多少会直接影响沥青的性能。

三组分分为:

油分(含蜡):使沥青具有流动性

胶质(树脂):使沥青具有可塑性,提高沥青与矿料的粘附性 沥青质: 提高沥青的粘结性和热稳定性

组分 油分 树脂 特征 粘性液体 粘稠半固体 油分↑ 树脂↑ 在沥青中的主要作用 流动性↑,粘性↓温度感应性 塑性↑温度感应性↑ 粘性↑温度感应性↓塑性和韧性↓脆性↓ 沥青质

硬而脆的固体粉末 沥青质↑

四组分分为:饱和分、芳香分、胶质、沥青质 此外,还有一定的石蜡固体。 (四)、石油沥青的胶体结构

胶体结构又分为:1.溶胶结构 ;2.溶--凝胶结构;3.凝胶结构

三种胶体结构的特点不同:

1.溶胶结构---地沥青质含量较少,粘性小,开裂后可自愈。

2.溶--凝胶结构---介于溶胶与凝胶之间,具有粘弹性和触变性,故亦称弹性溶胶。

3.凝胶结构---地沥青质含量很多,膜层较薄,塑性、温度敏感性小,粘性大,开裂后自愈能力差。

沥青中蜡的存在,对沥青技术性质有以下影响:

⑴ 蜡在温度升高时易熔化,使沥青的粘度降低,增加沥青的温度敏感性。在高温时会使沥青容易发软,导致沥青路面高温稳定性降低,出现车辙。

⑵ 蜡在低温下结晶析出后分散在沥青中,减少沥青分子之间的紧密程度,使沥青的低温延展能力降低,在低温时会使沥青变得脆硬,导致路面低温抗裂性降低,出现裂痕。

⑶ 此外,蜡会使沥青与石料的粘附性降低,在有水的条件下,会使路面石子产生剥落现象,造成水对沥青路面的破坏。

⑷ 更严重的是,含蜡沥青会使沥青路面的抗滑性降低,影响路面的行车安全。 所以沥青中蜡分是一个对沥青路用性能极为不利的成分,

石油沥青的状态随温度不同也会改变。当温度升高时,固体沥青中的易熔成分逐渐变为液体,使沥青的流动性提高;当温度降低时,它又恢复为原来的状态。石油沥青中各组分不稳定,会因环境中的阳光、空气、水等因素作用而变化,会使油分、树脂减少,地沥青质增多,这一过程称为“老化”。这时,沥青层的塑性降低,脆性增加,变硬,出现脆裂,失去防水、防腐蚀效果。

2. 煤沥青

煤沥青是炼焦或生产煤气的副产品。烟煤干馏时所挥发的物质冷凝得到的黑色粘稠物质,称为煤焦油。煤焦油再经分馏提取各种油品后的残渣即为煤沥青。与石油沥青相比,煤沥青具有的特点见下表。煤沥青中含有酚,有毒,但防腐性好,适用于地下防水层或用作防腐蚀材料。

石油沥青与煤沥青的主要区别

性质 锤击 颜色 溶解 温度敏感性 燃烧

3.改性沥青

掺加橡胶、树脂、高分子聚合物、天然沥青、磨细的橡胶粉或者其他材料等外掺剂(改性剂),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而制成的沥青结合料。

改性机理

目前,沥青工作者一般认为,聚合物的掺入,主要改变了体系的胶体结构。不掺聚合物的沥青,可以看成是树脂包裹着地沥青质分散在油分中形成的胶体体系。少量聚合物(1%~2%)是可以溶解于沥青的低分子成分—油分中,但掺量大时,聚合物便作为互不相关的独立颗粒,分散在沥青之中,它们在混合物中的作用效果颇类似于填料的作用。当掺量为5%~10%时,颗粒尺寸增大,可以明显地看到由于聚集作用使其相互接近。当浓度达10%~50%时,便形成硫松的网状结构,聚合物含量超过25%,沥青即被包含在聚合物的结构网中,同时发生相转变。

为了解释聚合物的改性作用,可以提出一些假设。我们不妨把聚合物沥青看作是一种复合材料,其中沥青起着基体的作用,聚合物为分散相。复合材料本身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中各种颗粒的粘合可以认为是各种成分通过表面结合(粘接)所产生的相互间的力学作用。制成的复合物,其性能通常都胜过各单一成分的平均或综合性能,也就是说,都体现了共同作用的效果。当聚合物浓度不大时,混合物可看作是分散强化复合材料,强化作用是由于微细的分散颗粒阻止了基体中的位移运动所致。强化程度与颗粒对位移运动所产生的阻力成正比。当分散相含量占体积的比例为2%~4%时,可以观察到有这种作闻。如果再看一下聚合物含量为3%~5%的聚合物沥青混合物的性能,可以发现冷脆点显著降低,而变形性并未增大。显然,脆点之所以降低,是由于强度增长所致

聚合物浓度高时,混合物可以认为是一种纤维复合材料或片状复合材料,这时基体(沥青)将转变为把荷载传递给纤维的介质,并将在纤维破坏时发生应力再分配。这种复合物的特征是:强度、弹性和疲劳破坏强度高,这对保证材料的使用可靠性是必不可少钠。这种复合材料的破坏过程通常是:开始时微裂缝增大,随后,裂缝一碰到高模量橡胶颗粒,即停止发展;接着又由子裂缝顶端发生超应力松弛,以致裂缝增长率减小,甚至完全停止。复合材料理论认为,两相界面和过渡层的每一相相比,都具有特性。在界面上,聚合物和基体可能发生部分溶解,即所谓部分可溶性。混合物强度的增高,就是由于有过渡层特性存在,在过渡层中,内聚力的能量比复合物的平均能量低得多,因而可以保证松弛作用的速度较快。估计,裂缝一接触列过渡层,便会使超应力消除

(一)改性剂

在沥青或沥青混合料中加入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或无机材料,可熔融或分散在沥青中,以改善或提高沥青的路用性能。

石油沥青 韧性较好 灰色。褐色 较好 烟少无色,有松香味,无毒 密度/(g/cm3) 近于1.0 煤沥青 1.25-1.28 韧性较差。较脆 浓黑色 较差 烟多,黄色,臭味大有毒 易溶于汽油、煤油中,呈棕黑色 难溶于汽油、煤油中,呈黄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