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人教版必修1 第二章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教案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4 12:58: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教学设计

一、教学分析

1、知识结构 本节课教材在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单元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教材分三部分内容来阐述:第一部分是基础知识,重点介绍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不仅是上节课“热力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风”等知识的延伸、综合和运用,也是学习和探讨“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的基础。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在海陆相间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北半球尤为明显。使学生认识到地球上高、低压中心的季节变化,对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的天气和气候有很大的影响。第三部分通过三种气候类型的案例分析,阐明大气环流这种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是形成气候的重要因素。同时,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力作用是本课的一条主线,三圈环流、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都离不开热力作用。但各气压带中心名称及中、高纬环流的上空大气运动偏向等对学生不作要求,只需了解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纬度分布、移动规律。

2、素质教育 学习本节时应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对比分析,使学生了解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地理问题。尤其是通过对高压与我国冬、夏天气影响的个案分析;以及对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等开放型活动题的探究,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教学目的 (一)课标要求:

1、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图;

2、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气候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通过三圈环流模拟演示,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 (2)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通过对两图的对比分析,让学生读图思考的问题主要涉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和原因。

2、教学难点

(1)三圈环流示意图的绘制与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内容较抽象,一般学生的空

间思维能力较差。

(2)大气活动中心的位移对天气、气候的影响。教材列举了对我国冬、夏天气的影响以及设计的活动题“东亚季风”的成因、性质分析均是开放型的。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图式分析教学法:注重通过“活动—思考—理解—形成结论—实验制作”的形式,引导探究学习。

2、多媒体教学法:制作或运用电脑课件。 四、课时安排

新授课:3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学生完成以下问题:

1、完成图中a、b、c三地之间热力环流示意图。 (图略)

2、假如学校旗杆上的旗帜向东南方向飘扬,说出学校此时吹什么风。 (吹西北风) [讲述]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大气运动简单的一种形式——热力环流,分析了大气水平运动——风的产生及风向与等压线的关系。大气的水平运动有不同的尺度,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种大尺度的大气运动类型,这种大气运动具有全球性并有一定规律,人们通常称之为大气环流。

[板书]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二) 讲授新课

展示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菜单):略

教学手段及屏幕展教学内容 示 一、 气压带和风带点击标题1,展示大教师分析讲述 的形成 气环流概念;点击标[学生活动] 先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完成(一)大气环流及题2,展示大气环流P36活动题(1)(2)的内容。 其作用 作用。 概念;作用 教学过程及方法 学生读图探究,教师提问导入。 [启发思考] A、假设地球不自转,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点击标题3,展示三上运动的情况怎样? (二)三圈环流 前提;因素 圈环流前提;点击标B、考虑地球自转这一因素,大气在均匀的地题4,展示三圈环流球表面上运动的情况,其结果又怎样?(可从因素。 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形成了立体三维空间的三圈环流;另一个是在近地面形成了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 教师小结。 点击标题5,展示教师分析讲述: “地球上的气压带(1)首先应说明赤道—极地热力环流仅是理(三)气压带和风和风带示意图”,在想环流,实际并不存在。并且要复习高纬、中带 图中依次展示: 1、七个气压带和六上升气流、下沉气(2)接着分析三圈环流的形成。从低纬环流个风带 流、 高空气流、近的形成入手讲述,然后启发学生按照低纬环流地面气流。 的分析思路,“中、高纬环流”让学生自主练习完成。 赤道低气压带、副热(3)指导学生识记七个气压带分布规律及气带高气压带、副极地流运动方向。 [学生讨论] P38活动题(2) 低气压带、极地高压 东北信风带、东南信[实践活动]让学生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2、气压带和风带的风带、西风带、极地[启发式提问] 季节性移动 东风带 (1)引起气压带、风带季节性移动的原因是什么? 纬、低纬的划分。 点击标题6,展示(2)如何移动?对气压带有何影响? “气压带和风带的教师点拨: 季节移动图 可联系初中世界地理知识,以热带草原气候和地中海气候加以说明。 (3)如果黄赤交角为0,还会有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吗?

布置作业:P38活动题1、制作三圈环流模型。(材料、要求) 第二课时:

(一) 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小作品,以自评、互评结合。

[讲述] 三圈环流是一种理想模式,它不考虑海陆分布、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使沿纬向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在海陆相间分布的纬度地带被破坏呈块状分布,北半球尤为明显。

(二)讲授新课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及屏幕展示 教学过程及方法 点击标题1,展示“大陆空气学生观察、思考,教师点拨。 柱” 教师导入:由于海陆分布等因素的影响,大气环流的实际情况比理想模式复杂。 点击标题2,展示“1月份海平[启发式提问] 面等压线分布” 一、 北半球1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冬、夏季气压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极地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纬度中心 低压带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上?出现了什么高压中心?(亚洲高压(一)冬、夏呈块状,仅以低压中心存在于海或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季海陆上的洋上。 气压系统 [启发式提问] 点击标题3,展示图2-14“7月(1) 从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知,北半球副热带高压带是否完整呈带状分布?亚欧大陆的空气柱分布在什么学生读图探究,教师讲评。 (1)理想模式等压线分布有何特点? (2)从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图可知,7月份,受海陆分布的影响,北纬度上?出现了什么低压中心?(亚洲半球本应呈带状分布的副热带低压或印度低压) 高压带被大陆上的热低压切断(2) 以上两幅图中,南半球纬向分布呈块状,仅以高压中心存在于海的气压带与北半球有何不同?为什么? 洋上。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 教师讲述: (1) 大气活动中心对天气和气候的影(二)大气活点击标题4,展示“大气活动中响。(举例说明) 动中心对天心”内容及案例分析: (2) 大气活动中心的移动对世界各地气和气候的“副热带高压与我国的降水、旱天气和气候的影响,课堂涉及不能太多,影响 涝” (表) 可建议学生在课后去搜集一些与天气或气候变化有关的资料。 [学生讨论]联系初中已学过知识,完成 P41活动题 1、2。 点击标题5,展示“东亚季风”(1) 为什么东亚的季风环流最为典活动题:季风图; 环流 型? 点击“活动与思考”热区,展示(2) 冬季风与夏季风性质有什么不活动题。 同? (3) 7月份中,南亚西南季风的形成与东亚的东南季风的形成有何不同? 提示: 教师点拨: (1)采用对比的方法,如我国(1) 本题为开放型问题,要引导学生长江中下游地区与同纬度的撒 哈拉比较等。 (1) 采用联系实际的方法。(可体会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2) 本题也可让学生在课外查询资料整理成地理小论文。 以结合农业生产等情况) 第三课时:

[ 导入新课 ]经过上两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已初步掌握。了解到气压带和风带是天气和气候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会形成不同的气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