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数学第五单元认识分米和毫米教学反思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5:14: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新的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建立分米和毫米的长度观念,并且体会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这是小学阶段的一个重要基础。并为学习千米做准备。

成功的地方:首先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课前通过简单回顾学过的长度单位,为后面学习新的长度单位做好铺垫,在用这些新的长度单位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认知上的冲突,用厘米做单位,不能量出数学课本的厚度,从而使学生产生学习更小的单位的需要和必要性,这样引入新知的教学,不是为了给学生知识而教,而是把知识建立在他们需要的基础上,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最有效的学习,是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做在建构知识和情感体验的时空,解惑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在教学的开始,先让学生进行估算课本的长、宽、厚,然后再对课本的长、宽、厚进行测量,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并把这种感觉记在脑子里,运用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牢固的长度观念,这样比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认识分米以后,构建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明确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不足之处及对策:

1板书不够整洁明了,有一些知识没有直观的感受,得不到老师想要的效果。

2长度单位的复习不够深入,有一些知识孩子已经忘记了。米尺的教学可以更深入一点,增加一些直观的效果。

3实物展示一分米是多长而不是按照比例放大之后的一分米,这样容易造成孩子的思维混乱,记忆不清楚。当时可以发给孩子一分米的纸条,让他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一分米的长度,并且可以更加方便的引入1分米=10厘米。

4单位的缩写容易混乱,可以加一点练习,让他们熟知。

《长度单位的简单换算》教学反思

本课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简单的换算。也是对常用长度单位的一次整理。因此教学中我先让孩子通过用手和手指比划出1米,1分米,1厘米和1毫米,从而来确定它们的长短,通过复习,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为本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是让学生感受换算。第55页上面的一道例题,用文字语言和直尺图画同时表示了笔芯长6厘米,要求把这个长度改写成用毫米作单位。学生在图的启发下会这样想: 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个10毫米,是60毫米。这就是单位换算时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直观

情境激发出来的,是学生主动进行的。让学生感受换算,要想一想换算时做了什么,怎样做的。

二是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第55页下面的一道例题把课桌的高70厘米改写成用分米作单位。虽然与上面的例题要求不同,但仍然可以类似上面那样去教学。或是想像有1把尺在量课桌的高,从米尺上看出70厘米是7个10厘米,是7分米。或者这样去想: 10厘米是1分米,70厘米里有7个10厘米,是7分米。教学时,一方面要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在交流中总结出改写的方法。另一方面还要与上面的例题比一比,比出要求上的不同以及思考方法的不同,从而掌握换算的方法。

从课堂效果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掌握这部分知识,但是在做练习时,发现此类将单位换算与大小比较结合起来的题目,学生的错误率比较高,学生还是不能灵活利用单位换算去比较大小。如比较15分米与1米的大小,30毫米与3分米的大小等等。

整节课中练习量较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有效地审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只关注到反应快的学生而忽视了更多的反应不快的学生需要思考的时间;同时要关注个别学困生的学习进度,适当地停下来给与指导。

最后,教学中存在很多小细节的问题:教学语言需要精炼;要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引导学生学会倾听;教师要适当地退到后面,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究新知,而非一味地灌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