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4 9:43: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简答题 1
答:闽台从地理来讲,各自的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在国家上,国家也很注重闽台区域内自古以来,福建与台湾,一衣水,语言相通,习俗类同,骨肉相亲。福建、台湾的文化彼此间 不断交融、演化。是在闽台两地人民所共同创造的,以闽方言为主要载体的区域文化。它不是福建、台湾两省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闽台文化范围的人民在语 言文字、民间信仰、戏剧音乐、经济结构等方面具有的共同的文化特质。闽台文化联系古今,既承袭了传统的性格,又在两岸社会的不断演进中发展、变迁着。
闽台文化在漫长的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既有许多共同文化特征,又有若干差异 的地域性文化,表现出自己的独特特征,闽台文化特别富有开拓进取精神。闽台文化不断地吸收其他文化的长处,
具有兼容并包的精神,因此显得特别活跃和朝气蓬勃。这种刚健有为、自强不息、重节气操守、开 放意识较强的地域文化,成为了中华灿烂文化的一个优秀的组成部分。
20世纪90年代,闽台文化交流进入了快速发展轨道,闽台区域文化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文化成为激活闽台区域经济发展,闽台文化产业合作理应成为未来闽台区域经济合作的核心。加强文化产业交流与合作,促进闽台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提高它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是闽台区域现实发展的需要和必然选择。源远流长的闽台关系和文化传统,从纵向讲,积淀丰厚,是中国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一支非常重要的缔造力量,蕴藏着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2
答:(一)闽台在史前就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福州鸡鸣,基隆可听”这句谚语,说明了台湾和福州与大陆有“不可分离,难舍同枕”的地理位置。台湾是我国第一大岛,西隔台湾海峡和福建遥遥相对,相距宽度不到200 千米,狭处只有130 千米,离福州最近。台湾海峡,平均水深只有 50 米至 100 米。台湾和台湾海峡,本来就是和福建相连的华夏古陆的一部分。台湾是以大陆为根生成的一个岛屿,在地缘上与大陆是不可分的。在1.5 万年以前,东海海面比现在低130 米左右,这在地质上说明两岸原来是一个板块,台湾、澎湖等岛屿就在祖国东南沿海的大陆架上,与福建省相连接。台湾被称为“浮福建”,表示台湾是福建省漂浮在海上的部分。 在碧波万顷的台湾海峡上,有一道浅滩发端于福建东山岛,经澎湖列岛,抵达台湾。这道浅滩平均水深不超过40 米,最浅的地方只有10 米。这道浅滩曾经在过去的冰川时期,因海退而变成陆地,成为连接闽台两地的陆桥。大约在距今32000 年,福建沿海的部分陆地是与台湾陆地相连的,但到了 12000 年前,由于气候逐渐变暖,“东山陆桥”逐渐被海水覆盖。在多次冰期,反复出现的海退与海浸现象时,“东山陆桥”曾经多次露出海面。“东山陆桥”的存在说明闽台有着不可分割的地缘关系。(二)从台湾岛的考古发现来看,祖国大陆的文化在旧石器时代就己传到台湾。台湾各地相继发掘出土的石器、黑陶、彩陶和殷代两翼式铜镞等大量的文物证明,台湾的史前文化与祖国大陆同属一脉。其中有代表性的如:左镇人、长滨文化、圆山文化等,说明台湾自旧石器时代以来,就有人类居住,而且它的原始社会史的每一个阶段,在文化内涵上,都与有意抑贬,称其为“粪扫(垃圾)”、“戆囝(傻瓜)”“阿扁”等,厦门也多把男孩起名为“臭p”福州有“依土”“依乖”以示卑贱之物易为成活。而这类“罕囝”,面称其父母时也适当加以变通为“阿伯、阿叔、阿哥”或“阿姆、阿婶、阿姊、”等,寓与己血脉无关,得以免灾避祸。 (2)熟语是一种独特的口语形式,它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等。由于熟语内容丰富、反映面广、富有乡土气息、形式、固定,因而群众喜闻乐见,闽台均有“爱拼才会赢”。(三)闽台地名中的专名多采取闽台方言中对同类地形、地物的惯用指称为主要构词成分,再辅以大小、形状、方位、色彩以及姓氏、人名、数字等各种描写性成分,进行相互结合而加以命名,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如,厦门有东埔、前埔等十几处,漳埔县有乌石埔、平和县有枫埔、永春县有桥头埔、安溪县有郭埔等,举不胜举;台湾带埔字地名更多达数百处,如台南、台北、新竹均有牛埔、屏东有草埔等。 3
答:(1)参访考察。特别在交往早期,因双方都不太了解,这种形式双方都能接受。1995 年 12 月,时任福建佛教协会会长的界诠法师应邀访台,对台湾佛教的现状进行考察;(2)大型活动。这类宗教大型活动,往往是全国宗教界都参加,但以福建为主。2002 年2 月,应台湾佛教界联合邀请,中国佛协会护送西安法
门寺指舍利赴台湾供奉;(3)法事交流。1998 年 11 月,林舟道长应台湾道教总庙三清宫邀请,率 23 人赴台湾参加台北指南宫举办的“罗天大醮”,主事者因对各种科仪的熟练使台湾道教界人士大饱眼福; (4)学术交流。1998 年 7 月,福建佛教协会应台北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之邀,作为大陆佛教代表团成员前往台湾进行两岸佛学教育交流,学诚法师还作了《两岸佛学教育交流之建议》的发言;(5)神像出巡。这类交流主要是道教,仅2002 年就有湄洲妈祖金身5 月抵金门巡安,泉州天后宫妈祖7 月抵澎湖会香,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澎湖会香,漳州千年金身黑面妈祖9 月抵台绕境祈福 2、台湾宗教界对福建宗教界交往的模式: (1)谒祖寻根 (2)参观交流 (3)庆典活动 (4)宗教活动 (5)院校交流 (6)学术交流 4
答:(一)特点1、时间早,人数多,代表性广2、交流形式多样3、以朝拜进香为内容的宗教交流与学术研讨会4、交流呈不平衡性5、闽南语交流让台湾信徒亲上加亲。(二) 作用,1、打破台湾当局阻挠“三通”,推行“戒急用忍”等限制2、增加了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加强了中华文化的凝聚力3、消除了误解,培养了互信,加深了台湾同胞对祖国的热爱4、促进了福建宗教界的公益事业5、激发了台湾同胞祖国建设家乡的热情6、提升了宗教文化的品质,增强了宗教文化的传承7、影响大,接触广,层次高。(三 )闽台宗教交往中应注意的若干问题 1、把握闽台宗教的差异,在非原则问题上求大同存小异,因势利导,进一步通过宗教交往推动两岸关系的发展 2、做好台湾宗教界到福建寻根访祖的工作,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动以寻根为目的的宗教交往。 3、要与时俱进地认识并解决闽台宗教交往中的问题。 4、既要看到闽台宗教交往中寻根谒祖接通法脉的主流因素,也要注意到隐藏在交往中暗礁和支流,时时保持清醒头脑,把握交往的主动权。 名词解释题 5
答:永乐年间(1403—1424年),郑和下西洋,自江苏太仓开航以后,都要先到福建长乐一带停泊一段时间,进行人员和物资的补给,然后才从福建起航远征。郑和的船队曾在台湾赤嵌汲水,并深入大冈山一带。郑和第7次(1431年)下西洋到过台江(即今台南、高雄之间海岸)。郑和船队中有许多福建人,他们随船队到达台湾、澎湖以后,其中有一部分人可能留在当地。郑和所率领的船队,对台湾地区产生了一定的政治影响。 6
答:台北县八里乡大坌坑发现了新石器时代遗址。大坌坑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多为褐色砂陶。说明那时人们的经济生活以渔猎、采集为主。大坌坑文化距今约6400年,是台湾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其绳纹陶器,同比它早的江西万年县仙人洞遗址和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相似。大坌坑文化实际上是大陆东南沿海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与闽南、粤东沿海同时代文化之间有密切的亲缘关系。
7
答:在台南县左镇乡菜寮溪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其年代距今约3万至2万年。“左镇人”是已知台湾最早的住民,与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的时代大体相同,同属晚期智人。“左镇人”是从大陆经由福建长途跋涉,移居台湾的。“左镇人”说明人类开发台湾的历史至少提前了1万多年。 8
答:戏状元饼是中秋节食月饼之俗,全国各地大致相同,但围绕吃月饼展开的节俗当属闽南、台湾的“戏状元饼”最独特有趣,中秋戏饼在闽南、台湾历史悠久。海峡两岸人们一边赏月,一边在月光下玩起“戏饼”游戏。 戏饼用的“会饼”由级别大小不一的63个月饼组成,分为6种,模仿古代科举制四级考试,这种戏饼专用的“会饼”中秋节前在闽南、台湾许多饼店均大量制作。参加戏饼人数五六人为宜。开始时,取6个骰子放在大海碗里,轮流掷骰子,谁戏到约定俗成的点数就可得到不同级别的月饼。如果有谁幸运得中“状元”,双手捧着诱人食欲、蕴含吉兆的“状元饼”,一帮好友相拥回家,其情景如同古时中状元荣归故里,亲朋好友往往高兴得放鞭炮庆贺。 9
答:文化学家把文化分为三个阶段:表面,即器物文化,包括一切有形可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中层,即制序文化,包括人际关系中各种体制和规范、礼仪习俗、行为方式等;深层文化,即观念文化,包括思维文化、思维习惯、传统文化、社会心态、价值观念、风土民情、审美情趣等。 10
答:文化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特定的生活方式的整体,它包括观念形态和行为方式,提供道德和理智的规范。文化作为信息、知识和工具的载体,它是社会生活环境的映照,它以精神与物质两种形式交互作用的,它是后天学习获得的,并为社会成员所共有。 11
答: 闽台文化是指来自汉族核心地区的中原文化,是以福建台湾地区为核心形成共同性的文化特质,具有共源同本的现象,台湾文化主要源于闽文化,闽文化根源于中原文化,福建文化以先进的生产技术、物质财富、文学艺术等内容向向台湾地区延伸,台湾文化也影响了福建文化,在共同的历史源流背景下,民族流动形成了同文同种特征,相似的心理个性特征或差异品类特征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 12、
答: 二十一世纪的台湾佛教,派系复杂,山头林立,主要如四大山头:佛光山、中台山、慈济功德会、法鼓山;九大门派:大岗门派、月眉山派、开元寺派、法云圆光派、大仙寺派、观音山派、万佛山派、清凉山派、东和寺派;五大团体:国际佛光会、中华佛教青年会、中华佛教居士会、中华佛寺协会、中华佛教护僧协会。这些山头、门派、团体,都与福建佛教的法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13
答:宗教是人的一种心理体验,由神话、教义、仪式和仪典等若干个部分组成的复杂体系。了解宗教包括:理论、崇拜仪式、信仰团体、崇拜对象等方面。闽台人的宗教观、生活方式、宗教仪式对其身心的影响深刻,在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因其特殊原因起着特殊作用,其意义和影响大大超越了宗教本身闽台文化体系中,闽台宗教交往占有极其重要位置。 14
答: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台湾名称,被称为“蓬莱”、“贷舆”、“员峤”、“瀛洲”、“岛夷”、“夷州”、“琉求”。在东汉、两晋南北朝时称夷洲,三国时期称琉球,隋、唐、宋、元朝时称琉求,明朝时称东番,清朝隶属福建,设立台湾府。1885年台湾建省。 15
答: 在台东县长滨乡八仙洞发现了丰富的旧石器时代先陶文化“长滨文化”,距今约1.5万年,长滨文化的主人以洞穴为家,过狩猎、捕捞和采集生活。其石器类型和制作技术,同大陆南方发现的旧石器相似,已经是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活动的场所。长滨文化说明台湾与大陆原始文化的源流关系,可追溯到1.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 16
答:在台湾西海岸的中南部地区,与圆山文化同时,先后存在着三种类型的文化遗存,都归属凤鼻头文化。第一种是红陶文化类型,以高雄县林园乡凤鼻头中层遗址为代表,距今约为4500—3500年。石器多为磨制。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兼营渔猎。墓葬有石棺墓,人骨上见有拔牙习俗。第二种是素面和刻纹黑陶文化类型,主要遗址有高雄县风鼻头上层、台中县营埔等,距今约3500—2000年。营埔出土陶片上发现有稻壳印痕。第三种是印纹和刻划纹灰黑陶文化类型,已属铁器时代遗存。风鼻头文化继承发展了大坌坑文化,更明显地受到大陆文化的影响。其红陶、黑陶文化,同位于福建闽江下游的闽侯昙石山文化遗址中层和上层的遗物十分相似,同属于闽台地区以几何印纹硬陶和彩陶共存为特征的古文化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