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代持”问题的思考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23:5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www.dianjinren.com

银行不良资产处置中“代持”问题的思考

现阶段不良资产处置中的“代持”及变通获利等创新方式,与传统意义上的资产管理公司接收处置相比,存在如下问题,值得思考:

一是未能充分发挥资产管理公司对不良资产收购、管理和处置技术的专业性,提高资产回收率的目标难体现,也没能实现帮助商业银行释放精力。同时,被提前美化的银行报表,掩盖了不良资产真实情况,干扰管理部门分析研究经济金融波动问题的准确性;也掩盖了不同银行之间管理资产水平的差异,使得风险暴露后移,可能导致监管政策及时性与针对性不足。

二是商业银行的这种“代持”融资行为,放大了金融杠杆,增加了货币供应量,影响央行总量调控效果。商业银行通常是在贷款计入不良之前就开始处置,这种性质的“融资额”难以估计,应该远远超过所公布的不良贷款规模(有理由认为,商业银行公布的不良贷款数据实际上都是损失类,是用各种方法都不能实现转化或推迟的一类不良资产),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不可小视。目前,一边是实体经济有效信贷需求不足,一边是管理部门对贷款规模和不良贷款的控制约束,一边是商业银行追逐利润的考核压力,多重因素迫使商业银行做大投行与金融市场业务,商业银行表外业务、表外的表外业务快速扩张,各种理财产品、信托产品发行火爆,推动全社会融资总额出现高速增长。人民银行公布的2013年全社会融资规模为17.29万亿元,比上年多1.53万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增加8.89万亿元,同比多增6879亿元;委托贷款增加2.55万亿元,同比多增1.26万亿元;信托贷款增加1.84万亿元,同比多增5603亿元;银行承兑汇票(监管部门出手控制)、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均同比少增。贷款在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占

www.dianjinren.com

比同比下降,委托贷款、信托贷款等占比上升明显。如果商业银行代持融资资金并未用于实体经济再循环,其正面作用值得推敲。

三是未实现真正意义的风险转移。被美化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数据还直接造成拨备提取不足,影响商业银行抵御风险能力的积累。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商业银行靠着信贷大规模投放实现利润快速增加,一时间引来各界的不满,纷纷要求银行拿出利润来补贴实体经济。银监会、人民银行审时度势,要求商业银行大幅增加拨备,以抵御接下来一定会大量涌出的不良贷款风险,对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的要求由过去的100%提高到150%,目前中小银行拨备覆盖率平均超过300%,为现阶段的不良贷款处置提供了条件。但也要注意部分银行过度透支拨备积累,贱卖不良资产、用拨备核销缺口、然后高价拍卖赚取利润形成漂亮的当期业绩,实际上却是吃了拨备老本,而新增拨备又不足,寅吃卯粮,使得商业银行后续抗风险实力下降。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面临的形势依然错综复杂,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并存。世界经济复苏存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一些国家宏观政策调整带来变数,新兴经济体又面临新的困难和挑战。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国际竞争更趋激烈。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特别是东部地区,经济受欧美进口需求影响较大,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形势不乐观,商业银行保持和提升资产质量难度很大,与不良资产的搏杀还需时日。因此,现阶段对商业银行业绩的考量,不能单纯看利润指标,还要看拨备水平,因为拨备与利润是此增彼减的关系。

四是容易引发道德风险。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郑万春在其著作《金融支持处置关键技术探究》(2008)特别提出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www.dianjinren.com

他认为“由于不良资产处置的特殊性,道德风险是有别于操作风险的,它主要是指为谋取私利而做出的主观有意违规行为,甚至是一种违法行为”。“一方面,资产处置部门利用其特有的地位和权力,违背处置回收价值最大化和处置成本最小化原则,以表面‘合法合规’形式,非法谋取个人或小团体利益。通常表现为相关人员取得现金返佣、回扣等不正当利益行为。另一方面,少数直接处置人员利用其独家掌握的客户信息、社会关系等外部资源,内外勾结,低价处置国有资产,谋取个人利益”。时下流行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式上的出表,使得这块资产的会计监督变得隐秘,这种变通性的买卖交易容易引发道德风险,导致银行资产流失。《办法》要求商业银行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应遵循岗位分离、人员独立、职能制衡的原则,形成股东大会、董事会、经营管理层之间相互分责、相互制约的审批和问责机制,但现实中,商业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出售、管理和清收不良贷款的往往是同一个部门,内控管理执行力不足的问题在中小银行较为常见,相互制衡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出现贱卖资产、高价拍卖来实现利润美化业绩的情况不稀罕,甚至为个人谋利。多年以来,由于不良资产转让及定价不公开,银行通过这个渠道为少数人输送利益的潜规则在业内并非秘密。

最后,这些行为的市场示范效应很糟糕。我国银行间不规范竞争一直存在,众多银行机构不以扰乱市场秩序为耻,反而以不为之为吃亏。塑造良好的竞争文化,既是许多银行管理者的宿求,也是管理部门要牵头作为的重要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