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上册《(听赏)金蛇狂舞》优质课教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D001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1 1:31:4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小学音乐湘文艺版三年级上册《(听赏)金蛇狂舞》优质课教

案公开课教案讲课比赛获奖教案

【名师授课教案】

《金蛇狂舞》 一、教学设想 (一)指导思想

本课教学从听觉入手,根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欣赏民乐合奏《金蛇狂舞》,让学生感受音乐热烈、欢腾的情绪,引导学生通过让学生听、辨、唱、奏等活动参与音乐实践,从中获得音乐的乐趣与成功感。 (二)理论依据

依据课标中感受与欣赏领域的相关建议,从听觉入手,从情感入手,充分重视审美体验在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主动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的创新精神。在教学中重点强调“听觉”的培养,以“听”为主,引导学生在听的过程中自由想象、联想并用各种方式表现对音乐的感受、理解。 二、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人教版音乐四年级上第五单元,本单元选取了四首描绘四个民族节日的不同表现形式的音乐作品,《金蛇狂舞》主要描绘了汉族的赛龙舟,本课在单元中的教学目标是:知道《金蛇狂舞》的演奏形式、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并哼唱A段主题。《金蛇狂舞》是聂耳于1934年根据民间音乐《倒八板》整理改编的一首民族管弦乐曲。乐曲的旋律昂扬、热情洋溢,锣鼓铿锵有力,渲染了节日的欢腾气氛。

乐曲是三段体结构。第一乐段:乐曲一开始,就以明亮上扬的音调不断地呈现出欢乐、昂扬、奔放的情绪,让人耳目一新。第二乐段:由两小节打击乐器音响引出的更加热情激昂、流畅明快的旋律,让人感到充满生机。第三乐段:作者巧妙地借鉴了民间锣鼓点中“螺狮结顶”的旋律发展方法,上下句对答呼应,句幅逐层减缩,速度逐渐加快,加之锣、鼔、钹、木鱼等打击乐器的节奏烘托,使情绪逐层高涨,直至欢腾红火的顶点,生动的再现了民间喜庆时巨龙舞动、锣鼓喧天

的欢乐场面,洋溢着鲜明的民族性格特色和生活气息。全曲中激越的锣鼓伴奏更是渲染了热烈欢腾、昂扬激奋的气氛。 三、学情分析

(一)年龄特点:中年级学生活泼好动,模仿力强、想象力丰富、表现力强,喜欢欢快、优美的乐曲。

(二)感受与欣赏认知能力:学生能用优美抒情、欢快活泼、热烈等区分不同乐段的音乐情绪,能够初步感受音乐的风格、结构,大部分学生能够辨别并描述音乐中节奏、速度、力度、旋律的变化。

(三)听觉习惯: 四年级学生在音乐欣赏学习方面有较好的聆听习惯,大部分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 四、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金蛇狂舞》音乐作品中打击乐器及“一领众和”的形式所塑造的热闹气氛,并对民族音乐产生浓厚兴趣。

2.能用动作表现音乐的情绪,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完整聆听与分段聆听乐曲,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感受音乐中的速度、力度、节奏、情绪,体验不同音乐元素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境。

2.引导学生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通过音乐活动,模仿划船动作,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活动中获得自由想象与联想,增强学生的音乐参与感与体验感。

3.通过打击乐合奏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知道乐曲《金蛇狂舞》的演奏形式是民乐合奏,以及乐曲表现了端午节人们兴高采烈的赛龙舟的情景。

2.能够记忆A乐段主题,会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3.通过欣赏乐曲,使学生了解“螺丝结顶”、“一领众和”民族音乐表现手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通过完整聆听与分段聆听乐曲,启发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感受三段音乐中的速度、

力度、节奏、情绪,体验不同音乐元素所表达的不同音乐情境。 教学难点:

能够记忆A乐段主题并哼唱,分别用锣、鼓、镲为C乐段设计伴奏 教学准备:课件、锣、鼓、镲

六、教学方法:律动教学法、音乐欣赏法、演示法、情景体验法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组织教学

课间播放“金蛇狂舞”音乐片段 让学生在音乐背景中 自由走进教室 创造良好课堂气氛 二、导入新课

1.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刚才进教室时听到的音乐片断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你能用色彩或 线条表示乐曲的情绪吗?

2.师:这首曲子就是本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民乐合奏曲《金蛇狂舞》。 1、生举手发言,小组

互相交流,请学生在黑板上表示 2、学生交流讨论,小组派代表发言。

通过初听音乐片段,感受音乐作品情绪,并用色彩或线条来 表示

三、 初 次 完 整 聆 听 1、民乐 介绍

1.师:“提起民乐,同学 们,你们都认识哪些民族 乐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