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材料课程报告 - 钛系贮氢合金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0:48: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三、钛系贮氢合金的生产工艺技术改进

3.1钛系贮氢合金常见局限性

对Ti—Zr—Cr—Mn体系合金的结构和贮氢性能研究表明,该类合金为C14

型Laves相结构,大部分合金表现出相当好的贮氢性能,其中Ti0.68Zr0.32CrMn合金成分综合性能最好。

然而,此合金暴露在空气中时,表面会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物或氢氧化物,

导致其活化困难。加之Zr金属较重,相对减少了合金的贮氢量。同时虽然Sc置换Zr后可逆贮氢量大幅度提升,但其抗氧化性能力并无明显改善,且成本增加,致使其不能应用在实际当中

3.2工艺技术改进

针对上述局限性,现有一种提供钛基双向贮氢合金的工艺,所得合金贮氢量

高,且适合作为大规模用氢条件下的氢源。

首先优选钛基贮氢合金(拉维斯相和固溶相共存),然后按照合金化学通式

配比称取各金属单质,金属单质原料的纯度均要求在99%以上,然后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或真空中频感应炉中熔炼,熔炼时为防止氧化均在氩气保护气氛下进行。进一步,采用非自耗真空电弧炉熔炼时,需翻身熔炼4次。

经过改进后的贮氢合金可逆贮氢量高,易活化,抗氧化,平台性能优异,适

合作为大规模用氢条件下的氢源。且该合金在室温、2MPa氢压下可以直接吸收氢,而无需高温或高压预处理活化

四、钛系贮氢合金的应用

4.1新型高容量镍氢电池应用开发

高能级贮氢合金—镍电池是新型的碱性二次电池,简称镍氢电池[Ni-MH或Ni-H(MH)电池],该电池正极采用镍化物[Ni(OH)2或NiOOH],负极则采用高能级钛系贮氢合金。因为钛系贮氢合金满足镍氢电池负极的条件:有效贮氢量大,即电容量大;可逆的吸、放氢量大,反应速度快;平衡氢分解压力;对碱性溶液有较强的耐蚀性,且不形成绝缘膜;氢扩散速度大,反应阻抗(过电压)小等。目前研制开发出的具有代表性的Ti—Zr—Ni—V—Cr合金是新型的钛系贮氢合

金,可用于制作具有高电容量、高电流密度镍氢电池。在该类性能上,这种镍氢电池显示出的高能量密度,为Ni—Cd电池的1.5~2倍。

4.2制取高纯度氢气

利用贮氢合金对氢的选择性吸收特性,可制备99.9999%以上的高纯氢。如含

有杂质的氢气与贮氢合金接触,氢被吸收,杂质则被吸附于合金表面;去除杂质后,再使氢化物释氢,则得到高纯度的氢气。高纯度氢在电子工业、光纤生产方面有重要应用。在这方面,TiMn1.5及稀土系贮氢合金应用效果较好。

4.3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

将钛基C14型Laves相贮氢电极合金、钒基固溶体型贮氢电极合金二者相结

合而形成的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拥有极好应用前景。随着Zr替代合金中Ti的量的增加,合金的活化性能、最大放电容量、高倍率放电能力、交换电流密度、极限电流密度以及氢在合金中的扩散系数均不断下降,而合金的循环稳定性和电化学反应阻抗则不断增加。该类电极合金在制备最大电容量、提高电流密度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4.4氢能汽车

贮氢合金作为车辆氢燃料的贮存器,例如采用TiFe合金贮氢,目前处于研究

试验阶段。当前主要问题是贮氢材料的重量比汽油箱重量大得多,影响汽车速度。但氢的热效率高于汽油,而且燃烧后无污染,使氢能汽车的前景十分诱人。

五、钛系贮氢合金的现状及新进展

5.1钛系贮氢合金制备时的热氢处理现状

在钛合金中,氢是一种特殊的合金化元素,尤其是对于用作贮氢功能的钛系

贮氢合金。与其他合金元素不同的是,氢可以再钛合金不熔化的条件下很容易地加入或去除。这对于需要有极好的吸氢和释氢能力的钛系贮氢合金来讲,是十分必要的。但在钛系贮氢合金的运用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承受部分载荷,而在钛合金中引入微量的氢就能导致强度减小、脆性增大的氢脆问题。然而,在研究中发现,在钛合金(钛系贮氢合金)中加入适量的氢,可以使其热加工工艺得以明显改善。

因此,为解决氢脆以及高温高强钛合金(钛系贮氢合金)的变形抗力大、成

形困难等问题,现已发展出一热处理工艺——热氢处理工艺。钛和钛合金中氢元素含量达到一定浓度时,可使钛合金的组织结构发生比较明显的变化。钛合金(钛系贮氢合金)中塑性相体积分数的增加是为了降低材料的流变应力,提高钛合金的热加工工艺和力学性能。从而降低钛合金塑性变形和变形速度的苛刻要求。进行热氢处理后,再利用真空除氢退火降低含氢量以达到标准值,避免氢脆现象。在充分冷却后,钛系贮氢合金便可以在较低温度下进行吸氢、放氢的过程。

5.2钛系贮氢合金最新进展

钛系贮氢合金目前大多进展都在电化学方面,即在镍氢电池的运用方面。先

进发达国家目前都在研究和生产高电容量、高电流密度的二次电池,而该类电池的负极则需要贮氢性能优良的合金制备,故此目前的钛系贮氢合金在镍氢电池的植被和运用方面发展较快。

目前贮氢合金在应用时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贮氢能力低;对气体杂质的高度

敏感性;初始活化困难;氢化物易在空气中自燃,反复吸释氢时氢化物产生歧化等。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应注意开发新型贮氢材料,如非晶态合金,过渡金属络合物等。 【参考文献】:

1、 严义刚;陈云贵;闫康平;郑群;;铝对TiFe_(0.9)Mn_(0.1)合金贮氢性能的影响[A];第五届中

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Ⅲ[C];2004年

2、 朱云峰;钛钒基贮氢电极合金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3、 王善明,张奇尧,万水淼,谢红卫;钛化物对碱性锌锰电池性能的影响[ J];电池;2005

年03期

4、 严义刚;V-Ti-Cr BCC和Ti-Fe AB型贮氢合金的吸放氢特性研究[D];四川大学;2004

5、 任亚飞;金志磊;谢华生;刘时兵;史昆;刘鸿羽;张有为;钛合金热氢处理研究现状[C];沈阳

铸造研究所,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2015年

6、 刘战伟,王仲民;贮氢合金及氢分离膜中氢扩散行为的电化学研究状[C];桂林电子科

技大学;2005年

7、 Prina M, Kulleck J. G. ,Bowman R .C. 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 2003 ,

330—332,886

8、 宋茂成;Cr对V2.1TiNi0.3贮氢合金电极结构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C];攀枝花学院;

2015年

9、 马坪,蒋仁贵,卢东,钟兵,毛凤娇;钛基双向贮氢合金及其制备方法[G];攀钢集团

攀枝花钢铁研究院有限公司;2015年

10、Young K, Fetcenko M A. ,Koch J et al.Jour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2009, 486(1—2),559

11、胥锴;刘徽平;吴子平;贮氢合金材料的开发及应用[J];冶金丛刊;2005年 12、李露;新型V-Ti-Ni-Zr基双相贮氢电极合金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13、柯季;日本开发出新式燃料电池车贮氢容器[N];中国汽车报;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