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9 1:54: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以通过宗教来反应。与此同时,宗教通过人类对上帝或精神的信仰控制着他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宗教存在于各行各业。因此,节日与基督教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圣诞节,复活节也与宗教有关。 1、庆祝中国节日的方式
春节对每一个中国人以及海外华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 节日。它的庆祝活动丰富而且隆重。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林语堂,著名的华人学者,曾经对春节做了一个很好的描述道,古老的中国农历新年,对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相比之下,其他节日似乎黯淡许多。这五天,整个民 族穿着最好的衣服,关闭商店,打锣,放鞭炮,等等。这是好运的一天,每个人都期待着一个更美好和更繁荣的一年,每个人都开心地增加一岁,并准备对他的邻居说带来好运的吉祥话。
2、庆祝西方节日的方式
在平安夜,绝大多数庆祝圣诞节的人们都会在他们自己家里举行一个特殊的节日庆祝仪式。家人们通常会装饰下那棵圣诞树然后把彩色包装的礼物都放在下面。在圣诞节那天,同样有许多庆祝的活动。在圣诞节交换礼物、赠送圣诞贺卡给亲朋好友是全世界庆祝圣诞的习俗。 1、节日的不同名称的比较研究
中国和西方传统节日的首要不同是给节日命名的方式。
通过观察那些节日的名字,我们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些差异。中国的节日多数都是以季节来命名的,而西方的节日则多以宗教形象或事件命名。我们都知道,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由于天气和季节在农业里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最初为农业丰收庆祝而创立的那些传统节日都和季节有关。以季节节气来命名也很容易让农民们记住这些节日。通过节日的名字,农民们就可以适时打理庄稼。例如,春节是适宜播种的时节。还有中秋节、夏至、冬至等等。尽管有些西方节日也是以季节来命名,如历史上芬兰的施洗约翰节,但是在宗教传播之后,特别是基督教的传播之后,节日都相继以宗教来命名。与中国不同的是,宗教在西方世界里占了主导作用。上帝和耶稣在他们的脑中已经根深蒂固,当我们得知绝大多数节日都是以宗教命名之后就不会大吃一惊了。所以,就有了耶稣诞生日、耶稣受难日和圣周六。 2、文化差异的价值
西方人十分尊敬人与自然。他们强调个人价值,并且追求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西方国家的人道主义重视个人价值,强调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但在中国,人们尊重集体并把个人投入集体当中,他们重视集体而不是个人价值或个人的自由发展。所以在传统文化中,西方人强调个人,宣扬个人主义。然而,中国人继承了儒家的集体主义,因此表现出对整体情况的考虑。以中国的七夕和西方的情人节为例,两者
都与内心情感相关并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但是相比较而言,中国的七夕着重对民间牛郎织女传说的追忆而非对他人情感的表达,而西方人则借着情人节自由地传递情感, 从而丰富现代人的生活。庆祝七夕的方式老套而繁琐,但食物同样是主题,因此七夕偏离了现实,并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西方的情人节却充满了现代人文主义和浪漫色彩,营造出一个美好的生活氛围。情人节表现的不同之处反映出了中国人与西方人的性格差异:中国人羞于表达情感,而西方人则大胆又不拘小节,强调方式的简洁与浪漫,而非吃吃喝喝。
显然比起接受中国传统节日,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都觉得接受西方节日要容易得多。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西方节日用的是世界通用的公历,而中国传统节日用的是中国特有的农历,因此其他国家的人就很难与我们同步。除此之外,西方文化还展现出对人权的尊敬和对个人发展的重视。可以从西方节日中看出这一点,再次举出情人节的例子,它已成为全世界的节日,并已不再仅仅为恋人们而设。在情人节当天,人们可以向所爱之人毫无保留地倾述爱意。这是人类的天性,不论他或她来自何方,他和她都需要爱。情人节因此能为全世界所接受,并在这一特定的文化中成形。而笼罩在封建主义的阴影下,中国人很难在除非是夫妻男女才能接触彼此的时代发展这样一个节日。由于大部分中国传统节
日都是在封建统治下发展的,外国人很也难接受这些思想。 结论: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我们学习文化的有力工具。它在中西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同时,文化交流也越来越受欢迎,因此了解传统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对我们来说十分重要。
节日是我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独具特色而丰富多彩的活动保存了国家文化中最精妙、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尽管中西文化中存在着许多差异,它们却都代表了爱与自由。因此,我们能从一个国家的节日中找到它的文化特征。节日不属于只是属于特定国家的,它也同时属于全人类。对于中西传统节日起源和庆祝方式的了解能够帮助我们理解更深的国家文化。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庆祝西方节日,尤其是圣诞节和情人节。而西方人也对中国传统节日产生了兴趣。因此,我们相信中西方人民将会对彼此有更好的了解。
传统的民族节日形成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原因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 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有这样一句名言: “每个民族的每个节日, 正是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可见, 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 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 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中国长期以来处于封建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和自然经济中, 其传统节日具有浓厚的农业色彩,包含了农耕文明的社会特征, 主要是从岁时节令转换而来的。我国古代长期以农为本, 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 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中认识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时、二十四节气, 形成了以节日为主的传统节日。勤劳的中国人民为了更好地生存, 必须大力发展农业, 而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天气的关照。古人云“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在古代, 春节、清明节( 古代称三月节) 等都是重要的农事节日。 西方文化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 其传统节日起源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如情人节( 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 、复活节(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 、万圣节( 纪念教会所有圣人) 、圣诞节( 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 , 这些节日的起源大多与宗教有关系。当然,西方节日中也有和农业有关的节日, 但他们以农业为主的节日的历史不如中国漫长。
中国的传统节日, 基本是封建社会时期形成的, 不可避免地留下封建社会的痕迹: 等级制、家族式, 节日无不以家族内部活动为中心。西方的传统节日就不同了, 更多的是表现出人们的互动性、集体性和狂欢性, 以自我为中心, 崇尚个性张扬。这与中国节日的家族性恰好相反, 体现了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