缁忔祹瀛﹁鍙茬瑪璁板畬鏁存暣鐞?- 鐧惧害鏂囧簱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4/14 15:26: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历史的方法不轻易颂扬一种经济制度,也不轻易否定一种经济制度,因为没有哪一种经济制度对所有国名和一切文化阶段是完全有益或者完全有害的。

第四节 新历史学派的经济学说

新历史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9世纪70年代

创始人:古斯塔夫·师穆勒

代表人物:卢约·布伦坛诺、阿道夫·瓦格纳、谢夫莱、毕歇尔、桑巴特

新历史学派的主要经济观点 经济观点:

1、强调心理的、道德的因素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2、强调法律对经济的制约关系;

3、强调国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鼓吹国家的“超阶级性”; 方法论:

历史归纳法(根本方法)、统计学 影响:

1、成为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思想来源; 2、成为希特勒法西斯主义的理论基础;

第五节 制度学派的经济学说

制度学派的形成和学说特点 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历史学派的历史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哲学、职能主义的心理学说,着三者的融合。 创始人:凡勃伦 (社会心理学派) 代表人物:康芒斯(社会法律学派)、密契尔(经验统计学派)

研究方法:

1、以职能主义的本能心理学说为基础来研究人类行为习惯,及其对社会各种经济制度发展演变的,认为人类本能心理支配人类行为是经济制度发展演变的本源;

2、用历史演进、历史趋势、历史起源方法来研究经济中各种制度从远古以来的各种形态,及其历史进步过程,说明这些制度的变化同其所属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之间的关系,进而考察当前社会经济制度的优劣以及变动趋势;

3、依据社会达尔文主义的进化哲学来说明制度变迁,强调经济学是一门进化论的科学(错)

4、制度学派是一种激进的经济学说,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矛盾、缺陷,主张国家干预经济,改良社会主义(错);

凡勃伦的制度经济学说 著作:《有闲阶级论》、《企业论》、《科学在现代文明中的地位》、《工程师和价格制度》 经济学说:

1、制度的定义:广泛存在的社会习惯,实质就是个人或社会对有关的某些关系或某些作用的一般思想习惯; 2、社会制度演进的动力室人类的心理;

3、人类生活普遍存在两大制度,一类是财产所有权或金钱关系的制度;一类是物质生活的生产技术或物质生活的工具供给;前者出自人类的虚荣本能,后者出自人类的工作本能;

25

康芒斯和密契尔的经济学说 康芒斯代表作:《制度经济学》 制度学派第一部系统的著作 密契尔代表作:《商业循环及其原因》

新旧历史学派的异同 一、方法

同:都反对抽象法,主张用历史的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都否认存在经济学的普遍规律,认为各国各民族经济发展的道路是不同的,因此,用抽象演绎方法不取得任何实际结果,只有对各民族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历史现状进行大量资料收集后,才可能用历史的方法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异:新比旧更走向极端,它们不仅把历史学派关于经济学研究的抽象方法、历史方法向排斥相对立的见解推到极端,而且对酒历史学派没有否定的各民族经济发展的特殊历史规律也表怀疑,加以否定。 二、对社会经济及其历史的研究和叙述方面:

同:二者都把社会经济发展看成只有量变没有质变的演化过程,认为现实的一切经济现象都不过是历史上同类经济现象演化的结果。

异:新历史学派研究经济问题时不仅大量运用统计资料和当时已较为发达的统计方法来取得旧历史学派的历史生理方法,且他们特别强调心理因素、伦理道德因素对经济发展的主要作用,甚至认为社会经济组织不过是受伦理道德规范制约的秩序,而经济范畴不过是心理、伦理或道德范畴的表现。 三、政策主张:

同:都强调国家法律与经济生活有密切联系,反对自由贸易、自由竞争,鼓吹国家干预经济生活。

异:新历史学派特别强调国家对经济生活的重要作用,极力宣传国家的找阶级性,鼓吹可以由国家通过法律实行自上而下的改革解决社会问题,给各种改良主义贴上“社会主义”的标签;旧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的实质在于指望国家保护德国国内市场,使落后的德国资本主义得以发展,新历史学派强调国家作用的实质在于抵制、削弱社会主义的影响,并通过德意志的干预实现德国资本主义向世界扩张的要求。

历史学派的评价

积极:1、重视历史的实践,从中汲取有益东西以指导实践;2、强调不同国家的特殊性,按国情寻找自己发展的道路;3、重视对经济社会的综合有机的研究;4、重视法律、伦理道德因素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特别是国家干预经济生活的主张,一定程度纠正自由学派完全自由放任的偏差。

错误:1、片面强调历史的方法,批评抽象的方法,使经济研究走上另一个极端,实际上他们所作的工作只能称之为科学的揭示规律的初步准备,仅以此为限,只能流于经验主义;2、由于不要抽象方法,缺乏体系和一贯性,往往一边批评古典学派理论,一边又引用古典学派的理论观点;3、具有浓烈的沙文主义色彩。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