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汉字解说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9:27:5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为一名地方法官,喜十分敬业。他不仅抄写了大量法律文书, 还按年代将生平大事逐一记下。公元前 217年,在地方做了二十多 年法律秘书的喜,与他执著了半生的法律条文一起长眠于地下。 这一 年,是秦始皇完成统一大业之后的第四年, 而这些被他视同生命的竹 简显然不是秦统一后才开始抄写的。无论传说与现实有着怎样的距离,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一统天下的秦始皇推行了小篆,也承认了隶书, 在他的时代,秦隶已经有了较为普遍的使用。但是,这些简牍上的字 迹,不过是汉字在由篆到隶的演变过程中被定格的某一个瞬间。

变的秘密,也许就藏在某一个小人物匆忙间挥就的笔画里。

而演 这两片

写满字迹的木牍,是中国已知最早的家书。巧合的是,它们也是1975 年在湖北云梦发现的,出土地点与 喜”的墓葬相隔不远。家书上的字 迹比较草率,似乎是怀着某种迫切的心情急速写成的,但字体却比 喜 的墨迹更接近于后来的隶书。那么,究竟是什么人留下了这两封家书? 又是什么原因使他们的字迹如此草率呢?

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介绍说:那个家书是在秦统一前夕,有一个 人叫黑夫,一个人叫惊,他们是兄弟两个,被秦人征兵了。征兵以后 他给家里写了一封信,他说他们还要些吃穿不够用的东西, 请家里更 多地支持支持他们。在不断的征伐中,黑夫和惊的生活十分动荡。幸 运的是,家中的母亲和哥哥最终收到了他们的家书。 哥哥与两位兄弟 的感情一定非常深厚,以至于在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 把这两片木 牍作为最珍贵的陪葬品,永远带在身边。两千多年过去了,木牍上的 墨色已不再浓重,但是那些在战争中急速书写的字迹,却在不经意间 透露了汉字

演进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规律: 汉字一直有两种或者两系, 有一种是比较正规的写法,有一种是比较草率的写法。草率的写法它 往往是比较前卫的,往往通过比较草率的写法诞生出一种新体。

一种新字体的产生漫长而艰辛,它不仅孕育在日常草率的笔法中, 更与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革息息相关。 黑夫和惊的家书简短而匆促, 却在草率的笔墨间蕴含着隶变的潜流。 在苍茫的岁月中,人们能否找 到关于隶书更为久远的痕迹呢?

在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中,一段记载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它 似乎透露出一个特别的讯息。书中说,曾经有个临淄人发现了一处古 墓,墓中放置的竟然是齐太公六世孙胡公之棺,更令人惊讶的是,在 这位齐国君主的棺椁上隐约写有隶书的字迹。

惟三字是古,余同今

书。证知隶自古出,非始于秦。”齐胡公的时代要比云梦秦简早几百 年,难道那时的齐国已经有隶书出现了吗?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王宁介绍说:隶书多少是有些简化的,中国的文字不是属于战国哪一 个诸侯国的,它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字的一种延续,谁写字写快了,总 是要有简化的。但是,这次发掘毕竟是郦道元辗转听来,棺椁上的字 迹早已无从求证。而在 言语异声,文字异形”的春秋战国时代,最忠 实继承了西周王朝文字传统的是建立在宗周故地的秦国, 后世的隶书 也是从秦国文字演变而来。然而,在云梦秦简出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 里,人们再也没有发现一枚写有隶书的更早的秦国简牍, 它们真的在 时光的磨砺中销声匿迹了吗?

1982年1月,《文物》杂志上的一篇发掘简报引起了专家的注 意,在四川青川县发现的一处战国墓葬群中, 有一片木牍显得非常特 殊。青川这个地方原来应该属于巴蜀的, 就是说当时那个地方应该用 巴蜀文字,可是实际上青川木牍上面用的字是秦文字。 消失已久的秦 国简牍突然在巴蜀出现,它能否带来我们期待已久的文字信息?

这令文字学家激动不已。因为,作为战国时代的秦隶墨迹,它很 可能会将隶变开始的时间进一步改写。那么,这片木牍究竟书写于何 时呢?经过一番周密地考证,专家将木牍的书写时间定为秦武王二年, 即公元前309年,这比秦始皇统一中国整整早了八十八年,比云梦 秦简也早了几十年。有了简牍文字的证明,再辅以大量的兵器铭文、 印文、陶文,隶变开始的时间已不仅仅是猜测。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教授赵平安介绍说:从材料说话,就是说把隶书推到战国中期,保守 一点说推到战国晚期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是有充分依据的。

《史记》记载,秦惠王更元九年即公元前 316年,秦灭巴蜀。此 时的青川早已是秦国的属地。青川木牍上面的内容是属于秦的田律, 秦打到那儿以后,用秦文字来推行他的法律。湘西小镇里耶,在两千 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是楚国的西大门和中原通往大西南的黄金水道, 更是秦楚大战的必争之地。公元前 223年,楚国灭亡。一年后,里 耶的官署档案上出现了秦的纪年。而与此同时出现的,是一场文字的 变革。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张春龙介绍: 楚国的文字跟秦的 差别,比秦跟别的国家差别要大,比方这个 马”字,楚国文字就是画 一个马头,就是画两跟鬃毛底下再画两道,北方基本上是把马的那个 形状画出来了。今天,

当人们再次把目光投向里耶秦简,面对简牍上 特色鲜明的秦隶,那个历史性的谜题又一次摆在面前: 秦王朝究竟是 以小篆还是秦隶推行的 书同文”呢?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李斯等 人上书建议由小篆来统一全国的用字,书同文用类似于后世的古隶来 统一全国用字,它实际上是很早就在进行了。李斯是秦代的宰相这种 很重要的位置了,但是小篆说不通行就是没有通行,它只不过是一种 理想性的一种东西。因为小篆它的构成是线条来构成的,去描画它就 会很慢,从隶书开始我们就称为今文字,它就出现了笔画,笔画和线 条的不同就是,它是有起有落,而且它有一个顺序,它书写就加快。 在主观上想用小篆来统一,而实际上真正推行开去的真正统一全国用 字的还是隶书。

公元前208年,绵延了十余年的里耶秦简突然中断。在秦末的战 火中,一个王朝的边城记忆随同丢弃的垃圾没入古井。两年后,秦朝 灭亡。一代帝王的宏图伟业在15年间灰飞烟灭,小篆如同帝国精 心绘制的图腾,在秦王朝的背影中悄然远去。曾以辅佐之名匍匐在图 腾脚下的秦隶,则因实用力量的推动而逐渐演变、生生不息。它从纷 乱的战国一路走来,当改朝换代的号角再度响起,它将伴随一个空前 开拓的帝国,抵达一座无与伦比的高峰。到了汉代隶变就慢慢地从量 变到质变。汉隶延续至今,与秦隶相比,它彻底摆脱了篆书的盘曲圆 转,字体扁方平整,横画蚕头燕尾、波磔鲜明,撇捺左右分张、起伏 有致。汉隶承秦隶而来,作为成熟的隶书,它的特色究竟是从什么时 候开始显现的呢? 陕西茂陵,这座花费了五十年才建成的皇家陵墓,寄托了人们对 两千年前大汉气象的不尽遐想。在尚未挖掘的地下,封存着一位帝王 对盛世

人间的无限眷恋,他以非凡的文治武功开创了一个雄浑博大的 时代。汉隶,正是从这个时代逐渐走向成熟。这,就是汉武帝的时代。

汉代前期是继承秦隶的写法,大概汉武帝以前那个隶书还属于古 隶阶段,汉武帝以后慢慢地演变出新的隶体,就是后世所谓的八分。 但是,这样的看法并非自古有之,在 20世纪之前的漫长岁月中,石 刻文字几乎是研究汉代隶书的唯一资料, 根据这些资料,人们大都把 八分字体形成的时间定在东汉中晚期。 那么,究竟是怎样的发现改变 了这个延续千年的结论呢?

敦煌,一座以莫高窟和藏经洞闻名于世的人类文化宝库。在它附 近的荒漠中,还埋藏着更为遥远的记忆。1907年,英国考古家斯坦 因在敦煌北部的大漠遗址中发现了 700多枚汉代木简,拉开了汉代 木简出土的序幕。1930年,由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和中国学者共同 组织的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来到内蒙古的额济纳旗, 也就是历史上的 居延城。居延所在的地方,最早叫做弱水流沙,在这片亘古的沙海中, 一万多枚汉代木简穿越千年尘封,奇迹般出现在考察团面前,其数量 之巨大,保存之完好令人惊叹,学术界称之为 居延汉简”。

新中国成立后,考古工作者对敦煌、居延地区进行了再发掘,在 对出土汉简的整理中,人们惊奇地发现,汉武帝时代,隶书的风貌正 在悄然变化。从出土汉简不难看出,汉武帝时代是秦隶到汉隶的过渡 期。可是,为什么如此鲜明的过渡会产生在汉武帝时代的木简之上呢? 又是什么原因让数量如此庞大的汉代木简出现在大漠戈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