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说汉字解说词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1 19:55: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常地流畅,也非常具有很多形式的美,字与字之间的组合,还有不 同的造型,其中二十几个 之”字,每个 之”字都不同,显得非常成熟 和完美。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天气,仰 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在酒酣兴尽之际,想起了 死生亦大矣” 的古训,今与昔,生与死,生命的欢娱和悲伤就这样在内心交错,字 妙,文也妙不可言。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欧阳中石介绍:从流传的 很多版本看,是王羲之一气呵成的,这个一气呵成的文字,它不光是 一个字的问题,它还是一个文的问题,所以应当看成是一个串珠。据 说王羲之在后来也曾重写过几遍, 但是都不如第一遍,因为那个时候 的感情、思想都是一体的,他的精力都灌注在那里,了不起的!但是 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兰亭序》皆为后世摹本。相传,酷爱王羲之书法 的唐太宗,曾让监察御史萧翼乔装打扮,从一个叫辩才的和尚手中骗 得《兰亭序》,并在临终时将其作为陪葬,随他一起长眠于昭陵。时 空辗转,虽然真迹再难觅踪影,但《兰亭序》早已超越了一幅行书作 品的简单意义,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座里程碑。

魏晋六朝是一个才思飞扬的时代,政治上的动荡不安,却激发了 精神上的自由与解放。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这样描述:

最富于智慧,

最浓于热情,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 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顒的雕塑??…无不是光芒万丈。”而名士们狂 放不羁、不拘于礼的个性,更成为人们对魏晋风度最深刻的记忆。王 羲之的个性,就颇堪玩味,后世广为流传的成语 东床快婿”,就来自 他早

年的一段轶事。郗鉴和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是两大巨头。郗鉴想跟 王家联姻,王导说:你到乌衣巷里面去挑吧。别的王氏子弟都是贵族 子弟了,说来选女婿了,都很紧张,都是恭恭敬敬的。只有王羲之一 个人躺在床上,不理不管。后来希E鉴说,这个正好,就是我的女婿了。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是时人对王羲之的赞誉,说的是人的风采, 却也是字的风貌。有人用 天然”二字概括他的风格,而痴迷他书法的 唐太宗,则用了 尽善尽美”一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欧阳中石介绍:王羲之的 小楷有流传,王羲之的行书有流传,王羲之的章草也有流传,王羲之 的草书也很精妙,就是说诸体兼备。在他这里形成的是规范。今天我

们学并不一定都死在了王羲之的脚下。尽管每个人有艺术天才可以充 分地发挥,但是离开了他这种规范就等于了离开了汉字的规范。

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诗句中显赫非常的琅琊王氏就是 王羲之的家族,当年,除却政治上的显达,琅琊王氏在整个书法史上, 也可谓是最煊赫的一族。而其中最为闻名的,除了王羲之,还有他的 儿子王献之,后世并称为 二王”。

王献之以行书的笔意写楷书,以草书的笔意写行书,介于二体之 间,却又兼备二体之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正如唐代书论家张 怀瓘所评: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有若 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

”魏晋是属于

书法的时代,追求书写的美感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也真正成为中国文 人一种心灵的寄托和一种不能须臾或忘的精神活动,

而汉字在其间折

射出的光彩,前无古人,闪耀至今。

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它的开凿始于公元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 洛阳,其后到宋朝初年,历经400余年。龙门现存大小洞窟2345个, 佛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40余块,其中有四篇堪称巨迹,被誉 为 龙门四品”。北朝石刻书法统称为 北碑”,又以北魏成就最高,故 又称作魏碑”。它们不是名家墨迹,甚至难考姓名,但却以多样的形 式,鲜明的特色,在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影响至深。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介绍:如果从文字 本身角度来说,我认为魏碑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在于广泛地在各种应 用场合,尤其是在碑刻这个天地里面来探索楷书怎么样才能够最方便、 才能最优美。所以后来研究到唐代楷书的时候,人们逐渐发现有一个 渊源关系,这个渊源关系就是隋唐时期最主要的楷书风格, 它的形式 如果要寻找的话,大概在北碑里边你都能找到。一曰魄力雄强,二曰 气象浑穆,三曰笔法跳越,四曰点画峻厚,五曰意态奇逸,六曰精神 飞动,七曰兴趣酣足,八曰骨法洞达,九曰结构天成,十曰血肉丰美。 这是清代学者康有为笔下魏碑的 十美”百种姿态,万千气象,其实 大美无言,一切尽在天地间。

西安的雁塔广场,是亚洲最大的喷泉广场。水雾如烟,音乐高亢, 远处影影绰绰的大雁塔,让人有梦回唐朝的错觉。那实在是一段令中 国人提气来精神的历史时期,一个朝代,兼有贞观、开元两个盛世为 人称道,政通人和,文化艺术璀璨,诗歌、散文、书法、绘画领域无 不是成

果辉煌。有一个西方历史学家说过,那个时候的唐王朝像东方 的一条巨龙一样,凌驾在整个世界之上。

创建于公元1087年的西安碑林,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 数目最大的博物馆,被人们誉为 书法艺术的故乡”而碑林兴起的源 头就是对唐代《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的保存。《石台孝经》是 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为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开 成石经》,内容包括《尚书》、《诗经》、《论语》、《尔雅》等十 二部经书,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石刻经书,被称为 世界上最大最 重的一部书”有人把《开成石经》比喻成当年的 高考教材”这部 历时七年,由楷书刊刻的石经,促进了儒家经典的流传,同时也对经 籍用字起到了强有力的规范作用。

在这次中国古代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汉字规范化运动中,有 一本书是不可不提及的,它就是《干禄字书》。所谓干禄就是去追求 功名的,就是作为追求功名需要用的文字规范的这种书。《干禄字书》 的撰写者叫颜元孙,并不熟悉的名字,然而他的家族实在有太多值得 大书一笔的地方,远祖可上溯到孔门弟子颜回,而其高祖父颜之推和 伯祖父颜师古,皆以考注经史闻名于世。颜之推做了《颜氏家训》, 里面有一些像《音辞》这些篇目,都有关于文字规范的一些倡议或者 主张,而且对于不规范的一些批评。颜师古也是很有名的一个文献学 家,文字学家,他曾经对很多古书做过注,汉书做过注,他自己也重 视汉字的规范,曾经做过一个叫《字样》的著作。在伯祖颜师古《字 样》的基础上,颜元孙完成了《干禄字书》。在这部书中,他第一次 明确地将文字分为

正”、通”、俗”三体,并指出每一体的使用场 合。《干禄字书》无疑为汉字的规范奠定了稳固的基础, 但真正使《干 禄字书》发挥作用的却是颜氏家族的另一个成员,颜元孙的侄子一一 书法家颜真卿。 这篇满是涂改痕迹的作品,叫做《祭侄稿》,是颜真卿为就义于 安 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 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 毒?”在这场叛乱中,时任平原郡太守的颜真卿,以一介儒生的文弱, 挺立在抗击叛军的城头,而颜氏一门有三十多个亲属殉国,可谓满门 忠烈。后人崇尚颜真卿书风的雄浑,更敬慕他的气节,将其视作书法 美与人格美完美结合的典范。任何一种抽象的字体必须以具体的名家 书法为依托,而颜体正是以这种完美的结合,为楷书的最终成熟提供 了范本。据记载,颜真卿在自己的作品中身体力行地书写正字,在 66岁时,又以小楷亲自抄录伯父的《干禄字书》,并请人摹刻上石。 一时间,人们争相索求,在社会上产生了深远影响。

有人说:与唐诗共辉煌的,还有唐朝的酒文化,翻开《全唐诗》, 依然能感受到千年前的酒香,浓浓地飘洒着。在杜甫《饮中八仙歌》 的描述间,有眼花落井水底眠”的贺之章,有长安市上酒家眠”的李 白,更有 挥毫落纸如云烟”的张旭。相传张旭作书,往往在大醉之后, 脱帽散发高喊狂奔,有时兴起,索性用头发蘸墨挥毫,一笔狂草,变 幻莫测,人称颠张”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教授叶培贵介绍:唐朝人有一 种要吞吐宇内、征服八荒的这样一种气概,狂草的兴起就是在这个氛 围下出来的。唐代的艺术所要追求的不是一种书斋里面的表现,

用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