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11:26: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德育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考
野竹坪学区 吴坤亚
“德育社会实践活动”是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之一。一个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情感的陶冶、意志的磨练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如果没有把学生放到真实可感的社会实践中去教育,只是局限在狭小封闭的教室里说教,必将导致德育的知行脱节。因此,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能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以及知、情、意、行各要素的整合,帮助学生内化道德规范;能提高德育教育的针对性,帮助我们有的放矢地解决学生思想上的一些困惑,增加教育的可信度,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锻炼其为人处世的实际能力,并帮助学生树立刻苦的实践精神,认真的实践态度和科学的实践方法。
一、德育社会实践形式的认识
德育实践的形式多种多样,以功能划分,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可分为两大类;
1、认知性实践。认知性实践的功能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直接经验,以辅助间接经验的学习。其形式应灵活多样,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如观看影视,参观访问、实验操作、收集资料等。如我校为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了解伟人毛泽东主席的事迹,特别组织学生观看了毛泽东主席的纪录片。
2、践行性实践。德育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把一定社会的思想和德育变成学生的德育行为。课后开展践行性实践有利于学生把课堂上学
到的道理运用到实践中去消化、理解、提高,成为自觉电脑行为。如为培养学生助人为乐的精神,组织学生参加“学雷锋、送温暖”活动。
二 、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作用的认识
社会实践活动能否有效地介入德育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真正承担起指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角色。 努力挖掘社会实践素材。教师在教学中要做“有心人”,努力挖掘教材中实践性,活动性强的因素,找准结合点,尽可能地安排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多给他们实践的机会,促使教学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1、周密策划社会实践环节。由于受年龄特征和实践能力水平的限制,小学生的实践主体意识还较淡薄,很容易脱离于实践活动之外。同时,还有安全的因素。这都需要教师在实践前期做好细致的策划工作,如实践客体的确立,实践手段的选择,实践环节的安排等等。为此,才能保证社会实践安全、有效的运行。
2、精心设计社会实践形式。在设计实践形式时,教师一方面要考虑到实践的主体是身心尚未完全成熟的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又是以完善和发展学生的道德行为为主要目的。因此,实践的形式必须简单、可控,具有教育性。
另一方面由于小学生爱玩、好动,又来自各个不同的家庭,各自的兴趣爱好,个性不同,所以教师在设计教育活动不一定等到特定的时间才开展,应时时事事渗透德育。若每年都定时开展活动,活动内容也大同小异,就会让学生产生习以为常的感觉,不易引起新奇感和
内心的震动。
必须指出的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应该把握好“度”不能大包大揽,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很快地由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
三、德育实践能力评价的思考
德育教育评价中,强调了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的评价,目的是通过评价。努力创设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学习的氛围。那么如何对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进行评价呢?
1、评价的内容。道德实践能力是指一个人将社会所要求的道德规范运用到生活中以指导自己为人处世的能力。对小学生而言,包括运用道德知识对道德行为进行判断的能力和情感上的爱憎倾向,对实践活动是否热情,欲望是否强烈,外显行为是积极主动的还是敷衍了事,对实践中遇到的困难是否耐心克服等。总的来说,应从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品德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来评价他们的道德实践能力。
2、评价的方法,评价的方法要坚持过程评价与结果破解版相统一的原则。过程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情感投入情况和活动态度。结果评价侧重于评价学生实践作业的完成质量及道德、情感、行为的转化情况。由于有些实践活动特别是践行性实践往往是在家庭中进行的,为确保评价的公平性,有必要邀请家长参与评价。另外,评价的过程应该是一个民主参与的过程,让学生进行自评与互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