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7 2:08: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设计

“钠”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想】

⒈钠是碱金属中具有代表性的元素,学好钠的性质,可以为后边学习钠的化合物以及碱金属打下良好的基础。 ⒉本节教材是本章的重点,学生在初中学过铁等金属,初步接触过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但未接触过极活泼的金属,学习有一定的难度。 ⒊以钠的性质为知识载体,在探究合作的互动过程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拓宽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⑷在教学手段上,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通过实验、分析、验证,初步体验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目标】 ⒈知识目标

⑴了解Na的物理性质。 ⑵掌握Na的化学性质。

⑶知道Na的存在、保存、制备、用途。 ⒉能力目标

⑴培养学生设计实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根据物质的组成和结构,推断物质的性质的能力。 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⑷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提出问题→理论推理→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观察思考→得出结论。 ⒊情感目标

⑴激发学习兴趣,培养探究创新精神。

⑵培养严谨求实,创新进取的优良品质和协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的化学性质

难点:钠与氧气的反应、钠与水的反应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课前引言】以侯氏制碱法引入 创设一个值Na2CO3、NaOH、 NaCl 等学生熟知倾听。 得学生在课的钠的化合物。适时对学生进行爱国堂上进行探主义教育,引出碱金属。通过对钠结构究的问题情的分析预测单质钠的性质。通过科学景,激发学生家的研究发现原来这一不明物是金的学习兴趣属钠。初中我们已经学习了铁、铝一和探究精神。 激发学生的研些金属的知识,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金究兴趣,让学属家族中又一个成员――钠。 生的注意到本【板书】第二章 节课的知识内 第一节 钠 容上。 【展示并提问】同学们实验桌上是一倾听,思考,回答 培养学生观瓶保存在煤油中的钠,同学们以前见 察能力, 1 / 7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设计

过保存在煤油里的金属吗? 【讲述】下面我们就来自己动手做实验来研究一下钠的性质。如何证明钠质软? 【探究实验1】金属钠的取用、切割与观察 【补充】取用金属钠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指导】指导一学生完成实验1并请其他同学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 【小结】通过刚刚的实验我们验证了钠具有质软、具有金属光泽的性质。请同学们归纳总结钠的物理性质。 【提问过渡】钠在煤油中是灰白色的,可以用小刀切开,切开后是银白色,但很快就变成灰白色了。就刚才我们的实验操作及观察到的现象,我们可以获得哪些结论呢? 【指导】钠在空气中确实与氧气发生了反应。生成了白色固体物质Na2O。请同学们写出化学方程式。如果我们切一小块钠,在空气中加热,也会生成氧化钠吗?我们一起来试试看,请同学注意安全的同时认真观察在加热过程中钠的变化。 【探究实验2】钠在空气中加热 【提问】请**同学报告你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思考并回答 (用小刀切割) 实验1: (1)金属钠的取用:用镊子取出一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煤油,放在玻璃片上; (2)金属钠的切割:用小刀切取一小块钠,切取的断面尽量大一些,观察新切面处; (3)走下讲台,让其他同学观察新切面的颜色和光泽。(动作要快,因为钠切开后遇空气很快发生变化,光泽消失) 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地柔软,熔点低,密度比水小,有良好的导电导热性,优良的延展性。 回答:钠可能与空气中氧气反应了 思考并回答 (钠被氧化,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因此表面不再具有金属光泽) 4Na+O2=2Na2O 一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思考。 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钠在坩埚里受热后先熔化成小球,与氧气剧烈反应2 / 7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体验钠的性质的研究过程。 理解反应条件的不同导致生成物的不同。强调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规范性 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设计

【解释】同学们对这个过程观察得很仔细,这淡黄色固体是钠的另外一种氧化物--- Na2O2.,请同学们尝试写一下方程式。 【讲述】钠除了能与氧气直接化合外,还能与氯气、硫等很多非金属直接化合。例如,钠与硫研磨甚至发生爆炸,生成硫化钠 【追问】钠遇到水会不会发生反应呢?如果会反应,产物会是什么呢? 【探究实验3】钠与水的反应 【指导】指导学生进行实验2,并提醒同学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思考原因。 【提问】观察到哪些现象,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板书】根据学生回答适当板书: 【提问】请学生就实验得到的钠的性,发出黄色火焰,得到淡 黄色固体。 2Na+O2══Na2O2 点燃 一名学生进行实验,其他同学观察实验现象,分析原因 实验3: (1) 切割绿豆大小的钠块,用镊子把钠放入加有半杯蒸馏水的烧杯中; (2) 迅速用玻璃片将烧杯盖好,注意留有空隙,思考原因; (3) 观察发生的现象; (4) 向烧杯中滴1~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 整理、讨论、小结钠的性质,描述涉及的实验现象现象 解释 及依据。 1、钠浮在水面 钠的密度比水小 2、钠熔成一个小放热反应,钠熔点 球 低 3、小球迅速游动 有气体生成 发出嘶嘶声响 小结:银白色金属,质软4、滴入酚酞,溶液生成碱NaOH ,密度比水小,熔沸点低 变红 质进行 总结。 思考并分析 【设问】有些现象我们可以解释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哪些现象还不理解?比如这个生成角度分析得出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是什么?请大家从氧化还原为H2) 反应角度来分析一下,该气体是什么? 【追问】为什么是H2,你是如何分析的? 【过渡】从理论上我们推导出钠与水思考、回答 3 / 7

同上 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体验钠的性质的探究 复习和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用实验证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设计

反应生成了氢气,那事实上这个气体是不是氢气呢?如何来验证呢? 【演示实验】检验钠与水反应生成的气体 【提问】请大家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并标出元素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情况、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性质: 【讲述】我们知道,性质由结构决定,来分析一下钠的结构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体现结构”这一规律 思考、分组讨论,由代表训练学生运 归纳总结 用知识综合 处理实际问 题的能力,让【追问】通过以上钠的性质的学习,思考并回答 学生体会到同学们清楚为什么钠要保存在煤油(不可以用水灭火,可以用科学探究的中了吗?钠着火用什么来灭火呢? 砂子) 乐趣 【提问过渡】钠是活泼金属,会不会思考并回答 与酸反应? 【讲述】钠与水反应实际上是钠与水倾听 电离出来的少量H+反应,酸电离出 H+更容易,因此钠可以与水反应,而 讨论,得出两组结论: 且程度更剧烈。 ① 置换出铜 【追问】那么钠与盐CuSO4溶液会反用实验验证② 先与水反应,生成的应吗?若反应,反应方程式怎么写? 推论,强调科NaOH再与CuSO4反应 【引导】如何来验证你的结论呢?通学的学习方 过实验来验证 法 观察,思考 看到有蓝色沉淀生成,证【探究实验4】钠投入硫酸铜溶液明第二种假设正确 中 2Na + 2H2O + CuSO4 = Na2SO4 + Cu(OH)2↓+ H2 ↑ 【指导】指导学生完成实验34 【小结】对实验现象和钠的性质进行小结 【提问】金属钠这么活泼,应该如何讨论并回答 保存?理由是? (钠非常活泼,易与空气中 的氧气、水发生反应,所 以应将金属钠与空气隔绝 ;又因为钠比煤油重又不 4 / 7

(收集该气体,通过爆鸣实验验证它) 观察并理解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是H2 2Na+2H2O=2NaOH+H2↑ 还原剂:钠 思考、回答 (钠最外层有一个电子,易失去,体现强的还原性) 运用氧化还原理论分析得的结论正确 向学生强化结构 决定 性质体现 的关系,明确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一3.2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教案设计

【阅读指导】金属钠这么活泼,在自然界中以怎样的形态存在呢?它又有哪些用途呢? 【学生展示】 “钠的存在和用途”自学作业 与煤油反应,所以保存在煤油中) 认真阅读 学生代表展示小组学习成果。 培养学生通过阅读,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手段的能力。 【小结】本节课我们也当了一回小科学家,通过思考和研究认识了金属钠。下面我们来小结一下,你所认识的金属钠是怎样一种金属? 【板书】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并板书 一、物理性质 质软、银白色金属光泽、密度比水小、熔沸点低、导电导热性好 二、化学性质 1、与水反应 现象:浮、熔、游、响、红 2Na+2H2O=2NaOH+H2↑ 2、与酸反应 2Na+2HCl=2NaCl+H2↑ 3、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2Na+2H2O=2NaOH+H2↑ 2NaOH+CuSO4=CuOH)2↓+Na2SO4 4、与非金属反应 ① 与O2反应 4Na+O2=2Na2O (常温) 点燃2Na+O2══Na2O2 ② 与Cl2、S反应 2Na+Cl2=2NaCl 2Na+S=Na2S (研磨爆炸) 三、结构→性质→用途、保存 【小结】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有一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和钠一样都为1的活泼金属,由于它们的氧化物的水化物都是可溶于水的强碱,因此,将它们统称为碱金属。今天我们学习的钠就是这个家族的代表成员,其他成员我们留到下节课继续来研究。 讨论,阅读课本和材料,整理课上得到的知识,由代表最后进行发言 边听、边笔记,将课上得到的零散知识进行整合 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以及表达交流能力 5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