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19届高考历史总复习 单元检测(二)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3:29: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什么时候你来到我身边单元检测(二) 古代中国的农耕经济

(时间:45分钟 满分: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先秦著作《山海经》记载:“后稷(后稷是古代周族始祖)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在河南、山西、江苏、浙江、上海、广西、内蒙古、吉林等省市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这说明( )

A.历史记述的正误必须得到考古发现佐证 B.文献资料不能作为一手史料 C.商周时期我国就出现了铁犁牛耕 D.我国使用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

解析:选D 考古不是历史记述正误的唯一佐证标准,故A项错误;文献资料分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铁犁的相关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稷之孙曰叔均,始作牛耕”“从考古发现来看……出土了商周时期的石犁”,都佐证了我国牛耕技术的历史久远,故D项正确。

2.阅读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由此可以推知( )

省份 四川 四川 重庆 重庆 地点 绵阳 荥经 巫山 涪陵 铁器物种类 斧、锸、锛 铁锄、曲柄刀、削刀 铁犁铧、长钎形器、铁削 铁斧、铁锯、刻刀 A.西南农业已逐步实现精耕细作 B.铁器成为西南主要生产工具 C.铁器在逐步向西南地区推广 D.西南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

解析:选C 铁犁牛耕只是古代中国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下主要的生产工具和农业动力,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实现,故A项错误;材料表格所展示的只是东汉时期我国西南地区铁器分布表而非比例表,所以仅仅依据该表格难以推断铁器是否成为西南地区主要的生产工具,故B项错误;通过材料表格不难看出,铁器于东汉时期在西南地区的分布已经比较广泛,故C项正确;西南地区铁器的广泛分布并不意味着该地区的冶铁技术水平大大提高,故D项错误。

3.(2018·沧州质检)《汉书·货殖传》记载富商罗裒以其半“赂遗曲阳、定陵侯,依其权力,赊贷郡国,人莫敢负。擅盐井之利,期年所得自倍”。同时期,丞相张禹“内殖货财……多买田至四百顷”。材料主要反映出( )

1

什么时候你来到我身边A.盐铁官营制度开始实行 C.官商一体影响社会秩序

B.重农抑商政策发生转变 D.富豪专横威胁中央集权

解析:选C 根据材料“富商罗裒……擅盐井之利”可知富商与官府勾结擅营盐井之利,官商结合扰乱正常社会秩序,故A项错误,C项正确;自战国以来,中国古代始终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故D项错误。

4.表中主要总结了中国古代农民称谓的变化情况,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 ) 朝代 称谓 夏商周 臣、人、众、野人 秦汉 夫、仆 魏晋 田客、部曲 宋元 佃客、庄客、农户 A.土地经营制度的变化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形成 C.历代赋役制度的改革 D.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

解析:选A 从夏商周到宋元农民的称谓变化体现了中国土地经营制度从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到小农经济(土地私有制),再到封建土地私有制下的租佃制的演变,故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已形成,故B项错误;赋役制度指的是赋税和徭役的征派,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农民称谓的变化体现了农民人身依附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未体现农民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故D项错误。

5.《国语·齐语》载:工之子恒为工;《荀子·儒效》载:工匠之子,莫不继事;《唐六典》载:工商皆为家传其业以求利。上述记载( )

A.表明手工业的发展为官府垄断 B.阐释了手工业技术的传承特点 C.说明手工商业在家族之间传承 D.反映了家庭手工业居从属地位

解析:选B 手工业为官府所垄断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中工商业传承,呈现传于子的特点,故B项正确;材料中“工之子”“工匠之子”是传于儿子,不体现在家族间传承,故C项错误;手工业技术传承不能体现是哪种手工业经营方式,故D项错误。

6.(2018·黄石调研)据珠江三角洲地区番禺、顺德等十余州县统计,永乐年间共有墟市33个,嘉靖时增至95个,万历时更发展到176个。福建顺昌县弘治年间只有墟市4处,嘉靖时增至8处;建宁县更从原来的1个增至9个。明中后期不断增长集市数量说明( )

A.农民与市场的联系不断加强 B.南北经济交流日趋频繁 C.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D.州县集市的密度北方超过南方

解析:选A 集市主要产生在城乡结合地带,是农民交换货物的重要场所,故A项正确;

2

什么时候你来到我身边材料仅涉及地方集市发展状况,没有涉及南北交流,故B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特征是雇佣劳动关系,材料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北方集市发展状况,故D项错误。

7.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材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解析:选A 由于棉花于宋末元初传至中原地区,这直接导致了此后的古代中国种植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棉花逐渐取代木棉成为人们衣被原料的主要材料,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8.(2018·滨州调研)宋代是中国古代经济立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尤其以田产交易的规定最为详细,有书载“官中条令,为交易一事最为详尽”。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源于( )

A.土地市场化加强 C.城市经济的发展

B.自耕农经济的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强化

解析:选A 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法律保护所有权,尤其是土地的所有权,采取“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顺应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要求。所谓“田制不立”“不抑兼并”,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授田制基本被废弃,承认并保护土地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及土地的商品化,故土地市场化加强符合题意。

9.(2018·南京期末)宋代裴湘《浪淘沙·汴州》:“万国仰神京,礼乐纵横。葱葱佳气锁龙城。日御明堂天子圣,朝会簪缨。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青楼弦管酒如渑。别有隋堤烟柳暮,千古含情。”这反映出当时的东京城( )

A.草市遍布城内各处 C.商帮大多聚集于此

B.长途贩运贸易兴盛 D.市坊界限已被打破

解析:选D 草市是在乡村,遍布城内各处的是市,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东京城内的繁华,长途贩运贸易兴盛在材料中没有涉及,故B项错误;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故C项错误;“九陌六街平,万物充盈”表明市坊界限已被打破,故D项正确。

10.明代有的徽商经营染业致富,但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凿洿池以待网罟,灌园以待瓜蔬,腊饔飧,不外索而足。”材料主要说明有的徽商( )

A.积极开发农村市场 C.存有自给自足观念

B.以农业为发展基础 D.改变了旧经营方式

解析:选C 明代有的徽商经商致富之后,仍然要“治甫田以待岁……不外索而足”,说明有的徽商还是通过种田捕鱼、自种瓜果蔬菜满足生活需要,而不是通过购买的方式获取,说明他们存有自给自足的观念,并不是要积极开发农村市场,故A项错误,C项正确;材料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