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统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设计4古诗三首教案3-精选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9 3:17: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4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写生字十三个,背诵三首古诗。

2.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秋天的特点,体会诗人热爱秋天、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学会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诗人丰富的想象,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课时: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山行》

一、导入新课

1.谈话交流:同学们,一年四季,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生思考,后交流。)(师)因为有了春、夏、秋、冬,所以我们看到了一个奇妙、美丽的大自然。但是秋天,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收获的季节。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的古诗《山行》。

板题:山行 杜牧

2.师播放诗歌录音,生看课文听录音,注意“石径、斜、霜叶、坐爱”等词语的音形。

二、自主合作,读诗明意

1.简介作者: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有《樊川文集》。与李商隐齐名,称“小李杜”。 杜牧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自由朗读,读到琅琅上口为止。 3.请生朗读,互相评价。

4.四人小组合作,利用文中的注释及词语手册,合作互助,逐字逐句理解诗文。有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或写下来。

5.小组汇报交流。

点拨:(1)山行:在山上行走(谁在山上行走)

(2)远上:向山的远处伸展。

(3)寒山:深秋时节的山林(寒山:深秋季节,天气渐冷,山上草木枯黄,给人一种凉意,故称寒山,实指秋天的山)

(4)斜:在这首诗中应读xié,意思仍当倾斜解释,这里有曲折不直的意思。 (5)白云生处:生:生出,存在。(指有白云缭绕的地方,也说明那地方比较高。) (6)坐:因为。爱:真爱,留恋的意思。

(7)霜叶:经霜打过的枫叶。枫林晚:傍晚时候的枫树林。 (8)红于:比……更红。 6.理解诗意:

(1)学生根据理解讲解诗句内容。 (2)教师点拨: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的种种动态,也说明山很高。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句意是:因为真爱夕阳照射下的枫林晚景,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

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是全诗的中心句。“霜叶”是指秋天的枫叶,“红于”是“比……红”的意思,这里是说霜叶的美是二月的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1.了解的整首诗的意思,现在知道诗人想写什么了吗?那再来用心读读好吗? 2.评价。你觉得诗中哪些词语写得特别好?读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3.想象漫游:此时,你也随着杜牧来到了山脚下,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呢?你产生了什么感想呢? 4.生带着理解朗读全诗。

5.作业布置:根据诗意,画一幅秋色图吧! 板书设计:

寒山

山行 白云、人家 热爱自然

枫林

点明原因,揭示中心

第二课时 《赠刘景文》

一、复习导入

1.生背诵古诗《山行》。(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牧的诗,他用美妙的语言赞美了秋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另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2.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

(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

会读:赠 刘 残 犹 傲 君 橙 会写:赠 刘 盖 菊 残 君 橙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3.朗读这首诗。

(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2.反馈:

(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