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9:38:0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教学设计

课程类型:讲读课 授课时间:2012/3/20 授课人:付广前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 2、掌握文言句式特征; 过程与方法

1、搜集材料,了解文章背景,了解文与可的生平经历 2、分组讨论,归纳总结文章的重点字、词、句

3.通过阅读人物的的几个事件,分析把握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 教学重点难点:

1.归纳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重点) 2.感悟文章主题,探索哲理深意(难点) 教学方法:

1. 讲读法

2. 自主学习法(学生个人独立搜集材料)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重点字词句,文章主题哲理深意) 教学用具:

多媒体ppt课件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安排:

第一课时

课前预习:

1.结合注释,理解文意,对不了解的字、词、句做标记。

2. 文中记叙了文与可的哪些事情,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一.导入

窗外白雪皑皑,但无法阻挡我们对绿意的追求,接下来,我们颀赏几幅图片—— (观竹图,赏竹画,品竹意。PPT课件展示图片)

苍翠的绿,挺直的绿,这正是竹之精神所在,正因如此,众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

古人颇得竹的灵气,“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古人喜依竹而居,杖竹而行,几千年来朝夕相处,形成一股竹的文化氛围,竹---更以其虚心挺直、高风亮节的特性,成为了我们中华民族虚怀若谷、发奋进取崇高气节的象征。中华民族的竹文化堪称源远流长。 提问:“岁寒三友”是什么吗:竹与松、梅,

“花之四君子”是什么:与梅、兰、菊。 “胸有成竹”成语来源。

(据有关史料说,文与可在自己的寓所周围种了许多竹子,无论冬夏,晴雨,晨昏,他都要仔细观察竹子,研究其在不同的季节、不同天气里的变化和姿态。时间久了,他墨绘的竹子,幅幅动人,富有生气。他的一个好友曾题诗赞叹:“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

第 1 页 共 5 页

就是说,与可在落笔前,就把竹子的形象孕育在心中了,即“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引出文与可。 二.题解

文与可(1018~1079),是苏轼的表兄,比苏轼大18岁。文与可以善画竹闻名于世,是当时墨竹画派的代表人物。神宗熙宁八年(1075)出任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元丰二年(1079)正月改知湖州(今浙江湖州),赴任途中死于陈州(今山东诸城) 。

筼筜谷,偃竹,看课下注释。(板书:文与可画竹记) (出示幻灯片2)

背景介绍:元丰二年三月,苏轼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苏轼在晾晒书画时,发现亡故的文与可送给自己的一幅《筼筜谷偃竹图》,见物生情,就写了这篇杂记。本文庄谐相衬,情深意切,是篇典型地体现苏轼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特点的优秀散文。

那么,我们就从文章中,感受苏轼和文与可的兄弟佳话。请看文章第二段。 (出示幻灯片3)

三.教师范读课文第二段,正音断句。

持缣素而请者(jiān ) 足相蹑与其门(niè ) 与可以书遗余( wèi ) ... 近语士大夫( yù ) 袜材当萃(cuì )于子矣 寒梢( shāo ) ...

笔砚( yàn ) 吾言妄 (wàng )矣 斤斧何曾赦箨龙(tuó) 烧笋( sǔn ) ....四.学生朗读课文归纳文言现象(检查预习情况)

通读全文,疏通文意,

小组合作,归纳文言(不了解的,师生共同探讨)(教学重点) (出示幻灯片4) (一)重点掌握词语

1.投诸地而骂 2.以为口实

3.近语士大夫 4.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二)古今异义词

1.吾将以为袜 2.月落庭空影许长 3.发函得诗 (三)词类活用现象

1.初不自贵重 2.余因而实之 3.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四)文言句式

1.足相蹑于其门 2.吾将以为袜 3.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 4.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 (五)难句翻译

1.袜材当萃于子矣。

译:做袜子的材料将汇集到您那里去了。

2.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吾将买田而归老焉。

译: 苏先生可真会说啊!但二百五十匹绢,我将用他们买些田回家养老啊!

(出示幻灯片5)

五.朗读第二段 思考在苏文二人在交往过程中与画竹相关的几件趣事。 (学生归纳未必准确,说出大意即可)

第1件: 投求画者的绢于地,并言当袜穿,传为笑话。

(第一件事,写文与可并不想倚仗绘画传世,以博得声名。所以他很厌烦人们拿着丝绸前来求画,他把缣素扔到地上,还说要拿它做袜子。这在士大夫间被当作话柄,广为流传。这件事突出地体现了文与可漠视名利,恬淡、狂放的性格特点。)

第2件: 文与可与苏轼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并回忆“筼

第 2 页 共 5 页

筜谷偃竹图”的由来。

(第二件事,记熙宁十年(1077)文与可离开了洋州,回到京师,而苏轼则自密州改任徐州知州。文与可写信给苏轼,在信尾附诗中有“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之句,于是二人便围绕着二百五十匹绢和万尺长之竹开起了玩笑。作者回忆说“筼筜谷偃竹图”就是那里赠给他的,并且文与可还说自己画的竹虽只数尺,却有万尺之势。在这里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创作中神似重于形似的美学观点。)

第3件: 追述自己一首“筼筜谷”诗令文夫妇为之喷饭。

(第三件事,文与可夫妇在谷中“烧笋晚食”时收到了苏轼的来信,当看到苏轼称他为“清贫馋太守”,并夸张地说他能吃掉千亩竹子时,信中假想之情景与现实情景的绝妙巧合,竟使得文与可夫妇“失笑喷饭满案”。失笑、喷饭两个动作,既说明了苏轼的幽默诙谐的艺术效果,也证实了文与可与苏轼之间思想上的相互理解和情感上的默契。他为官清廉,不图享乐,喜爱竹笋)

提问:综上三件事,说明了文与可是怎样的一个人?

说明了他是一个脱俗淡泊,才情过人,无拘率直,为官清廉的人;文与可就是一个像竹一样的人,他虚心挺直、高风亮节! 六.小结

今天,我们观了竹,赏了竹,同时也品了竹,我希望同学在将来能做一个像竹一样虛心挺直,高风亮节的人。 七.课堂练习:(语言能力训练)(多媒体)

(仿句)小草,没有梅的傲霜凛寒,没有兰的高雅脱俗,没有竹的虚心挺直,没有菊的隐逸闲适,它只是默默生长,默默枯萎,为这大地奉献着自己的一切。

八.作业

1.课下预习第一、三段(文言字词,内容)。 2.课下搜集关于竹的诗词。 附板书:

投绢于地,言当袜穿----脱俗淡泊

文与可画竹记 偃竹图由来-----神似得于形似

烧笋晚食,失笑喷饭----无拘率真

第二课时

一.导入:(检查上节课预习情况) 二、研读第一、三段 1. 教师范读正音

与可以书遗余( wèi ) 畴昔( chòu ) 2.学生诵读,了解文章大意。 教师指导明确:(教学重点) (一)重点掌握词语 1.为《墨竹赋》以遗与可 2.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予 ..3.而余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 ..(二)通假字和古今异义词 1.与可没与陈州 2.少纵即逝矣 ..

第 3 页 共 5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