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19:29: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12·重庆文综·T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

①战乱频仍 ②民族矛盾尖锐 ③刑罚严酷 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运用直选法或排除法解答。

【解析】选D。秦朝统治残暴,主要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和土地兼并严重,故③④正确。

2.(2012·四川文综·T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汉说唱俑及说唱俑图片。

(2)明确历史材料和历史结论的关系,由单一的东汉说唱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选B。说唱俑栩栩如生,说明汉代的雕塑艺术水平高超,①正确;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的俳优造型,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形式,②正确;单一的说唱俑不能说明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③错误;东汉说唱俑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动作传神,沉醉于说书表演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正确。

3.(2012·全国卷文综·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解题指南】刻文写字、秘书归档之类的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尊称刀笔先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汉时期书写工具主要是竹、木简,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而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刀笔吏”,由此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2·全国卷文综·T39)(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 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

1

原战乱,秦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举兵兼并三郡,自称南越武王,定都番禺(今广州市)。于通向内地的各关口屯兵,“绝道聚兵自守”。

刘邦称帝之后,民生凋敝,无力南征,遂封赵佗为南越王,“与剖符通使”,命其“和集百越,毋为南边患害”,开通关市。南越国乘机发展,广泛使用铁器工具,海内外贸易也相当活跃。吕后执政,汉朝“禁南越国关市铁器”,赵佗遂自称南越武帝,举兵北犯,战争持续了一年多,吕后去世后,双方罢兵休战。赵佗又以财物收买附属于汉朝的闽越等部族,势力所及,“东西万余里”“以兵威边”。赵佗以皇帝自居,“与中国侔(对等)”。汉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遣使对赵佗“自立为帝”的行为予以谴责。赵佗迫于压力,表示“去帝制”,继续“为藩臣,奉贡职”,但在内部,“窃如故号名”。

汉武帝决心彻底解决南越国问题,要求南越王赵兴入朝,“用汉法,比内诸侯”。南越国相吕嘉等杀汉朝使者及主张“内属”的南越王、王太后,“发兵守要害处”。公元前111年,汉军十万分数路越岭,平定南越并将其地分设为九郡,实行与内地统一的制度法令。

——据《史记》等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及其原因。(1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汉平定南越的历史意义。(8分) 【解题指南】本题考查了汉朝对岭南地区政策的变化,突出了教材主干知识,那就是汉朝由汉初的休养生息到汉武帝时的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加强。本题材料简单,解答时要全面、严谨、简练,明显角度较易确定,碰到隐含角度时要根据平时分析问题的思路发散思维来确定。 【解析】第(1)题变化由材料不难概括,注意站在中央和地方关系及处理方式的角度回答。原因应抓住汉朝和南越两个方面分析,汉朝应从经济、政治、民族关系等方面考虑。第(2)题涉及中央对地方管理带来的影响,要注意思维的全面性,一般从政治、经济、民族关系等方面分析。

答案:(1)变化:从承认南越国的半独立状态到制度统一,从尽力维持和平到武力解决。原因:汉朝社会经济由凋敝到繁荣;汉朝政治上从分封诸侯王到全面解决诸侯王问题,北方匈奴的威胁基本解决;南越国经济发展,分立趋势明显。

(2)结束了南越国分立局面,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加强对岭南地区的管辖,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