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4:57:1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

究》 结题报告

课题编号:2013-R-27941

课题名称: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研究 课题负责人:包龙海 副组长:胡东望、王 瑜 所在单位:江苏常州金坛区金沙高级中学 结题日期:2015年12月19日

一、课题的研究背景 1.时代赋予教育的使命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深入,特别是Internet与校园网的接轨,为中学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使网络教学真正成为现实,为有效实施素质教育搭建了平台,有力推进了新课程改革。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创新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机遇,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多信息、高密度、快节奏、大容量”的特,其所提供的数字化学习环境,表征着一种非常有前途的个性化教育组织形式,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变得灵活、多变和有效。处在教育第一线的我们,必须加强对现代化教育技术前沿问题的研究,努力探究如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在课堂上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多媒体、计算机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活动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提高教学效率。

2.学校持续发展的需求

近几年来,学校在加大硬件建设同时,加强教师现代信息技术培训,80%以上的教师获得计算机操作高级证书,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素养不断提高。“十五”期间我校承担的课题《现代信息技术与高中课程的整合》在课题研究结题大会上

被评为江苏省二等奖。此课题构建出一套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即以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前提,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动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的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过程和结果证明,教师和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学校的办学品位不断提升,创新使学校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师生亲历实践的经验和取得的成绩鼓励我们丰富、完善、推广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创新”教学模式的研究。

学校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以“创建现代学校,培育创新人才”为办学理念,全校教师一致认为实践办学理念的重要策略就是以课题研究为突破口,推行素质教育和教学改革,进一步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打造一支科研型师资队伍,为学校的长期发展积蓄不竭动力。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校提出“基于现代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试图把现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整合,探索如何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实施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传统的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主要是声音(教师语言)、文字和图像,主要通过书、纸的记录来传播。而现代信息技术提供多种媒体的刺激,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超文本特性,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种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整合是当前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普及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它是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核心,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发展重点,也是一个难点。有关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在国内外都有大量的研究,特别是在国内以这个课题为总课题的研究,更是多乎其多,而真正得出成果,能够很好地应用推广的,却微乎其微。“现代信息技术是解决教学问题的工具”。我们利用它来服务我们的教学,把难点化易,把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但目前仍然存在随流现象,盲目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而根本就没有起到多大的效果。我们要真正把它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要改变这样的状况那就是提高我们的理论知识,让我们从根本上得到转变。

1.现代信息技术为构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支撑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现代信息技术的介入,为教学模式的建构创造更好的

条件。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得教材多媒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活动合作化、环境虚拟化?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和学是建立在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的基础上,这将更利于发挥师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构建有效课堂,推动师生的共同发展。

2.现代信息技术为课堂创新提供了新的教学环境

现代信息技术已从教学手段扩展为新的教学环境,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最有价值的方面应该包括提供学生交互与合作的机会,使之建立起合作学习体系。现代教育技信息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的教学方式将由以教为中心逐渐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有效的学习应该使学生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以及评判性的思维,协调发展智能与个体。各种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完全支持学生之间的通信,促进交互与合作,支持情景化的虚拟真实世界活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在全国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努力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并把现代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而是个体在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现代信息技术为中学教学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可促使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并发挥作用。有利于学生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理解,以已有认知结构为基础,对信息进行主动选择,推理、判断,从而建构新知识。可见现代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因此,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作为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是最适宜的。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当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革,使静止、封闭、模式化的东西变为“虚拟现实”、“开放的”、“参与式”、“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让学生有了“思维实验室”与“理想空间”。

现代心理学: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学习活动中,情感兴趣以及兴趣的动机虽然不是直接承担认知任务,却是动力因素。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因素,是提高教学效率不可缺少的。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下的网络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探究,使师生课堂互动,无疑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