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导学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 6:21: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D.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B(都是宾语前置)A判断C判断D定语后置 6.下列各项中都属于孟子的“仁政”措施的是(B) ①养生丧死无憾②不违农时③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⑤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⑥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A. ①②③ B.②④⑤ C.②③⑥ D.①④⑤

试题分析:养生丧死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是发展生产的措施。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是结果。

7.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C.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解析】试题分析:用五十步笑百步既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又揭示了五十步笑百步的寓意: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B(“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不当)

8.对文章所表现出的作者的思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B) A.孟子重点批评了梁惠王在荒年所采取的移民移粟的政策。

B.孟子认为只有实行“仁政”,才能以“王道”统一天下,他描述了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

C.孟子就梁惠王希望“寡人之民”“加多”而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第 11 页 共 20 页

D.孟子委婉地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还要寻找托辞的做法。

9.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 A.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B.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C.《孟子》共七篇,由孟轲及其弟子编成,分别为《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各章又都分为上下两篇,涉及政治活动、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

D.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A(孟子是孔伋的再传弟子。)

阅读《寡人之于国也》第5-7段,完成9~12题。 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B)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②申之以孝悌之义③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④斯天下之民至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1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D) A.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B.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C.黎民不饥不寒。 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然而:古,这样却,是两个词;今:连词,表转折,是一个词。)

第 12 页 共 20 页 1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填然鼓之

A.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弃甲曳兵而走

D(例句中“鼓”为名词用作动词,ABC三项均为名词用作动词,D项没有活用现象。)

13.下列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C(“表明害民的是荒年”有误。) 八、夯实语文基础,提高人文修养

★背诵积累——诵读国学精华,提高语文素养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趣味语文——对联集锦

写白居易的对联:1.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惟有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曲,尚留三亩旧祠堂。2.枫叶四弦秋,根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3.心中怀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第 13 页 共 20 页 ★趣味语文——对联趣 相传,有个商号的老板,请唐伯虎代写对联,唐

伯虎灵机一动,挥毫写了一副:生意如春意,财源似水源。

这副对联,结构严谨,工整自然,浅显明快,上下联都用比喻,意味深长。但是,这个商人却不满意,要求写得能通俗明白,显而易见。唐伯虎没法,只好挥笔再书一副:

门前生意好似夏夜蚊虫队进队出,夜里铜钱要象冬天虱子越捉越多。

★趣味语文——人生经典领悟 小男孩问爸爸:“是不是做父亲的总比做儿子的知道得多?” 爸爸回答:“当然啦!”小男孩问:“电灯是谁发明的?”爸爸:“是爱迪生。”小男孩又问:“那爱迪生的爸爸怎麽没有发明电灯?” (很奇怪,喜欢倚老卖老的人,特别容易栽跟斗。权威往往只是一个经不起考验的空壳子,尤其在现今这个多元开放的时代。) 【积累与运用】 积累成语: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或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可是却讥笑别人。 弃甲曳兵:扔掉盔甲,拖着兵器,形容大败而逃的狼狈相。 积累《孟子》名句: 1.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不如无书。

4.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第 14 页 共 20 页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8.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此率兽而食人也。 十、学习与运用

1.学完此文后,你是否赞同孟子的观点,请结合课文与现实,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有人说,孟子是伟大的论辩家,非常善于说理辩论。这篇课文,孟子的论辩技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课文的内容加以说明。

孟子的论辩艺术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之大家,被称为“孔子之后第一人”。他生活的战国中期,诸侯争雄,众说蜂起,儒家思想处于信仰危机阶段,当时的形势正像孟子所说的那样:“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滕文公下》)。在这种形势下,孟子以继承孔子之业,宣扬儒家道统为己任。为宣扬儒家思想,推行其行“王道”、施“仁政”的政治思想,孟子“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邪辞”,多次与人进行论辩,《孟子》一书中就记载其门人公子之言“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实际上,孟子不仅好辩,而且善

第 15 页 共 20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