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源头活水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2:25: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唯有源头活水来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苏州蕴含着丰富的吴文化资源,教师在职教语文课程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开发和整合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传承发扬地域优秀文化,有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推动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促进职教学生及早生动、深入体会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提升其职业人文素养。在语文教学中,如果只是让学生在陌生的文本阅读中理解、体会基于语言所描述的抽象事物所蕴含的文化,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吃力不讨好”的事,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亲身体验、感受具象存在的现实文化。这就要求教师充分认识到地域文化是语文课程资源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并积极开发与利用,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现代课程论也认为,课程是在学校指导下学生获得的全部经验,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国家颁发的大纲和教材,也不再仅仅是学校中的学习内容,而是包括所有能够促进学习和发展的学习内容、活动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因此,开发建设关于地域文化的语文课程资源,不仅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将有

助于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职教语文课堂,有利于职教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一、将苏州吴文化引入教学,是拓展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的必然选择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从生活教育理论出发,陶行知先生认为学习语文是为了“向前向上”的生活。一位美国教育家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这与陶行知先生的思想可以说是不谋而合。由此可看出语文学科的特殊性,具有最广阔的学习环境,即从语文课堂大到整个社会,是课外有课。职教语文教学有别于当前应试体制下的普通中学语文教学,原因在于它是践行这种教育理念的最佳平台。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的人才,以适应本地区的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需要。职教语文作为文化基础课,没有高考的指挥棒,主要侧重于学生综合性文化素养的培育。但是,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部分教师还习惯于按部就班,从书本到书本的讲解教材,导致学生觉得语文学习越来越狭隘,语文教材越来越远离生活现实,对语文学习和语文教材越来越排斥。因此,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以知识积累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智力与才能高低的传统语文教学观迫切需要扭转

和更新,从而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职教学生个性特质的职教语文课程新取向。

(一)多元并呈的语文课程总取向越来越成为一种普遍性共识

课程取向,简而言之,就是一门课程的教学价值与目的所在。在不同的时代和社会发展大背景下,课程取向都会有不同的偏好与侧重。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后半叶,它的语文课程取向就经历了从“能力导向”向“文化素养”的转移。而在美国以提升国际竞争地位为主要动力的课程改革大背景下,其基本导向则是强调发展学生的“实际能力”,认为“一个人的阅读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他知识总量的多少,知识总量的多少决定着他的工作质量的优劣,而工作质量的优劣,则决定着他薪金数目的多少。因此,阅读能力能够转化为一笔经济财富”。[1]到了20世纪末,基于“学校是文化生产的场所”的教育改革大潮,主张向学生传授“保存西方文明的基本传统所必需的语言、知识和价值观”,开始强调学生“文化素养”的培育,语文课程突出“内容”,而不是“技能”。[2]我国在上世纪末也曾发生过语文教育大讨论,包括语文能力与审美能力的双目的论探讨等。但纵观国内外语文课程教学取向,多元并呈的语文课程总取向是大势。因为语文教学始终要完成两个问题,一是基于知识传授的语文学习,一是基于能力培养的语文活动。当下中国的职教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