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复习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16:03:0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D)

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是

A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C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D实践性、革命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D)

9马克思主义哲学是

A从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B从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从实践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D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出发解决哲学基本问题的

(C)

10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方面是

A思维对存在的能动作用问题 B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C思维主体和思维客体的关系问题 D思维和存在发展的不平衡性问题

(B)

11对事物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C)

12实践是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

(B)

13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

A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双向运动实现的 B物质实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C精神和物质的相互作用实现的 D主体自身的创造性活动所实现的

(A)

14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化

(D)

15. “信息是与物质、意识并列的第三个更为广泛的概念”,这是

A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 C多元论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

16 “时间、空间是一切事物的贮藏所”,这是

A机械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B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C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 D客观唯心主义的时空观

(A)

17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这表明

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 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和可变性

(D)

18在下列命题中,属于人本主义观点的是

A存在先于本质 B存在就是被感知 C世界统一于存在 D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

(A)

19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D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

20在矛盾双方力量的对比中起主导作用的是

A事物的内部矛盾 B事物的特殊矛盾 C事物的主要矛盾 D矛盾的主要方面

(D)

21中国古代哲学家李贽提出“是非无定质”,这种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 B唯心主义的 C形而上学的 D相对主义的

(D)

22中国古代哲学提出:“无独必有对”,“独中又有自对”,这是一种

A矛盾的观点 B矛盾对立无限性的观点 C一分为二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B)

23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形而上学则是

A只承认联系,否认发展 B只承认发展,否认联系

C从否认联系到否认运动、变化和发展 D只承认运动,否认联系和发展

(C)

24.计算机网络技术既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作用,又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从哲学上看,这体现了

A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人们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 D矛盾的主次方面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B)

25 “善泳者溺,善骑者堕,各以其所好反自为祸”。古人这句话对我们的哲学启示是

A事物在一定的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B要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C人可以得于长处,也可以失于长处 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A)

26“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说明

A事物是由量变引起质变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D事物的本质是由现象展示的

(B)

27错觉和假象的区别是

A前者是客观范畴,后者是主观范畴 B前者是主观范畴,后者是客观范畴 C二者都是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范畴 D前者是本质的规定,后者不是本质的规定

(B)

28. “在自然界中,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因果规律的一切形式都是从主观意向当中产生的”。这种观点是

A.形而上学机械决定论 B.否认因果区别的诡辩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D.唯物主义决定论

(C)

29.下列现象属于因果关系的有

A.白天和黑夜的关系 B.闪电和雷鸣的关系 C.阳光和植物的关系 D.阴电和阳电的关系

(C)

30.或然率是对

A.可能性在本质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B.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一种说明 C.可能性在量上的一种科学说明和测定 D.可能性在实践意义上的说明

(C)

31对感觉是认识起点的观点

A唯物主义承认,唯心主义不承认 B唯心主义承认,唯物主义不承认

C辩证唯物主义承认,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不承认 D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承认

(D)

32“人的智力是按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句话说明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改造自然的能力

(B)

33在认识活动的形成中,首要的因素是

A认识的客体 B认识的主体

C认识工具和手段 D认识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B)

34认识的主体性原则是指

A主观性原则 B主体决定客体的原则 C主体的能动性原则 D客体依赖主体的原则

(C)

35“人对一定问题的判断是越自由,这个判断的内容所具有的必然性就越大”,这句话指的是

A自由是必然的根据

B没有超时间、超历史的绝对的自由 C包含必然性越大的判断,就越是自由的判断 D必然是自由的限度

36承认我们一切知识的相对性就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可以防止科学发展受到阻碍 C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D必然归结为相对主义

37 根据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关系,在认识的“熟知”与“真知”问题上的正确观点是A熟知即真知 B熟知不等于真知 C熟知起源于真知 D熟知必然转化为真知

38“知也者,固以行为功者也;行也者,不以知为功者也”,这种观点是

A重视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重视实践对认识的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39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

A自然的既定的关系

B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 C纯粹的功利关系

D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创造性的关系

40在真理观问题上,旧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A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相符合 B真理的客观性 C真理的辩证法 D物质世界的可知性

41“追求真理比占有真理更宝贵”。德国诗人莱辛的这一著名诗句所包含的哲理是

A认识经历着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B认识的根本任务是通过现象认识本质 C认识不能停滞,而应该不断扩展和深化 D改造世界比认识世界更重要

42思维方法在本质上就是

A实践方法 B科学认识方法 C理性认识方法 D纯粹的客观知识

(C)

(B)

(B)

(B)

(D)

(C)

(C)

43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主要通过

A对人的心理素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B对人的心理结构的影响才能实现 C对民族气质的影响才能实现 D对生产过程的影响才能实现

44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B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 C人类能够维护生态平衡 D人类能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45制约人的行为和动机的根本条件是

A传统意识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政治制度

46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部分是

A政治法律制度 B国家政权 C国家 D军队

47社会意识形态是指

A一切思想观点的总和 B一切精神现象的总和

C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思想、观点的总和

D反映一定社会经济形态的情感、风俗习惯、情绪的总和

48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的区别在于

A前者反映社会存在,后者不反映社会存在 B前者只反映社会现象,后者只反映自然现象 C前者反映经济基础,后者不反映经济基础 D前者具有稳定的形式,后者没有稳定的形式

49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形态范畴是指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统一

C同一定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D技术形态和生产形态的统一

50 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上层建筑中国家政权的性质 B上层建筑中意识形态的性质 C上层建筑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

(D)

(D) (C) (B)

(C)

(C)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