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名词解释精华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0:05: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现象。凡能引起溶源性的噬菌体即为温和噬菌体。 外膜:(其上的脂多糖是细菌内毒素的主要成分):是G细菌细胞壁所特有的结构,它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

完全培养基:凡可满足一切营养缺陷型菌株营养需要的天然或半组合培养基。

无菌动物:凡在其体内外不存在任何正常菌群的动物。 微生态制剂:用于提高人类、畜禽宿主或植物寄主的健康水平的人工培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或促进宿主或寄主体内正常菌群生长的物质制剂的总称

外毒素:指在病原细菌生长过程中不断向外界环境分泌的一类毒性蛋白质,有的属于酶,有的属于酶源,有的属于毒蛋白。

X

消毒:一种采用较温和的理化因素,仅杀死物体表面或内部一部分对人体活动、植物有害的病原菌,而对被消毒的对象基本无害的措施。

选择培养基:一类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对其化学、物理因素的抗性而设计的培养基。具有使混合菌样的劣势菌变成优势菌的功能。

悉生生物:凡已人为的接种上某种或某些已知纯种微生物的无菌动物或植物。

Y

朊病毒:是一类不含核算的传染性蛋白质分子 溶源性细菌(溶源菌):温和噬菌体的宿主称为溶源菌 溶源转变:当正常的温和噬菌体感染其宿主而使宿主发生溶源化时,因噬菌体的基因整合到宿主的核基因组上,而使宿主获得了除免疫性外的新的遗传性状的现象。

原核生物:即广义的细菌,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核区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包括真细菌和古生菌两类。

原生质体:指在认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 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性细胞。

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壁厚、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 芽殖:指在母细胞表面先形成一个小突起,待其长大到与母细胞相仿后再相互分解并独立生活的一种方式。

营养类型:是指根据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主要营养要素即能源和碳源的不同,而划分的微生物类型。 异养微生物:必须利用有机碳源的微生物。

诱变育种:指利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处理均匀而分散的微生物细胞群,在促进其突变率显著提高的基础上,采用简便、快速和高效的筛选方法,从中挑选出少数符合目的的突变

株。

野生型:指从自然界分离到的任何微生物在其发生人为营养缺陷突变前的原始菌株。

营养缺陷型:野生型菌株经诱变剂处理后,由于发生了丧失某酶合成能力的突变,因而只能在加有该酶合成产物的培养基中才能生长的这类突变菌株称为营养缺陷型突变株,或简称营养缺陷型。

原养型:一般指营养缺陷型突变株经恢复突变或重组后产生的菌株。

Z

自养微生物:以无机碳源作主要原料的微生物。

组合培养基:是一类按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的培养基。

最适生长温度:某菌分裂带时最短或生长速率最高时的培养温度。

质粒:凡游离于原核生物和基因组以外,具有独立复制能力的小型共价闭合环状的dsDNA分子。

整合:指质粒等小型非染色体DNA插入核基因组等大型DNA分子中的现象。

转化:受体菌直接吸收供体菌的DNA 片段获得这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转染:指用提纯的病毒核酸去感染宿主细胞或其原生质体,

可增殖出一群正常病毒后代的现象。

转导:通过缺陷噬菌体的媒介,把供体细胞的小片段DNA携带到受体细胞中,通过交换与整合,使后者获得前者部分遗传性状的现象。

接合:供体菌(雄性)通过性菌毛与受体菌(雌性)直接接触把F质粒或其携带的不同长度的核基因组片段传递给后者,使后者获得若干新遗传性状的现象。

正常菌群:生活在健康动物各部位、数量大、种类较稳定、一般能发挥有益作用的微生物种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