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医学院硕士的研究生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19:59: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A.DNA两条链均做模板 B.按A-U和G-C规律合成新链 C.子代DNA分子中保留了亲代DNA分子的一条链 D.需DNA指导的DNA聚合酶

E.生成子代DNA完全保留了亲代DNA的遗传信息 52.参与DNA解旋解链的物质有哪些:

A.DNA-pol B.SSB C.解螺旋酶 D.拓扑异构酶 E.DNA连接酶 53.关于DNA复制,下列哪些说法是错误的:

A.合成后的子代DNA分子一条链是连续的,另一条链是不连续的 B.两条子链的合成均需引物 C.两条链合成方向均为5′→3′ D.两条模板链的走向均为5′→3′ E.两条链合成方向均为3′→5′ 二、名词解释

1.半保留复制 ( semiconservative replication ) 2.引发体( primosome )

3.复制子( replicon ) 4.岡崎片段( Okazaki fragment ) 5.端粒( telomere ) 6.逆转录( reverse transcription ) 7.半不连续复制(semi-discontinuous replication ) 8.cDNA( complementary DNA)

三、简答题

1.简要说明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 2.简述半保留复制意义。

3.真核生物DNA-pol有哪几种?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4.试述端粒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5.逆转录具有哪些生物学意义?

四、综合论述题

1.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需要哪些物质?它们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试述参与原核生物DNA复制的酶与蛋白质因子,以及它们在复制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2.B 3.E 4.B 5.A 6.A 7.B 8.C 9.D 10.A 11.D 12.C 13.B 14.A 15.D 16.D 17.C 18.B 19.C 20.D 21.A 22.D 23.B 24. C 25.A 26. B 27.A 28.E 29.D 30.D 31.B 32.D 33. D 34.D 35.C 36.ABCDE 37.ABC 38.ABDE 39.BCD 40.ABCDE 41.ABCDE 42. ABCE 43.BDE 44. ACE 45. AC 46. ABCD 47.ABCDE 48.ABCE 49.ABCE 50.ACE 51.ACDE 52.BCD 53.ADE

二、名词解释 16

1.DNA生物合成时,母链DNA解开为两股单链,各自作为模板按碱基配对规律,合成与模板互补的子链。子代细胞的DNA,一股单链从亲代完整地接受过来,另一股单链则完全重新合成。两个子细胞的DNA都和亲代DNA碱基序列一致,这种复制方式称为半保留复制。

2.含有解螺旋酶、DnaC蛋白、引物酶和DNA的起始复制区域的复合结构称为引发体。 3.复制子是独立完成复制的功能单位,习惯上把两个相邻起始点之间的距离定为一个复制子。 4.复制中的不连续复制的片段称为岡崎片段。

5.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

6.以RNA为模板,由逆转录酶催化,按照RNA中核苷酸序列,以dNTPs为原料合成DNA链的过程。

7.DNA复制时,前导链连续复制而后随链不连续复制,这种复制的方式称为半不连续复制。 8.cDNA是指经逆转录合成的,与mRNA(通常指RNA或病毒RNA)互补的单链DNA。

三、简答题

1.

RNA复制 转录 翻译

DNA RNA 蛋白质 复制 反转录

生物体中遗传信息由DNA→RNA→蛋白质的传递规律,称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后来又发现了以RNA为模板指导合成DNA的过程。此外,还发现某些病毒中的RNA也可以复制,因此RNA也可以携带遗传信息。

2.按半保留复制的方式,子代DNA与亲代DNA的碱基序列一致,即子代保留了亲代的全部遗传信息,体现了遗传的保守性。遗传的保守性是物种稳定性的分子基础,但不是绝对的。 3.真核生物DNA-pol有五种,DNA-polα合成引物, DNA-polδ是核DNA复制的酶,DNA-polγ是线粒体DNA复制的酶。DNA-polβ和ε是修复酶。

4.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线性DNA分子末端的结构。它由末端单链DNA序列和蛋白质构成,末端DNA序列是多次重复的富含T、G碱基的短序列。其功能是维持染色体的稳定性和DNA复制的完整性。

5.逆转录是RNA病毒的复制形式,逆转录的信息流动方向(RNA-DNA)与转录过程(DNA-RNA)相反,也可称为反转录,是一种特殊的复制形式。逆转录现象的发现,加深了人们对中心法则的认识,拓宽了RNA病毒致癌、致病的研究。在基因工程操作上,还可用逆转录酶制备cDNA。

四、综合论述题 1.

(1)模板DNA: 双链DNA作为模板。

(2)引物:RNA引物,为DNA聚合酶提供3’-OH (3)底物:dNTP

17

(4)解螺旋酶:利用ATP供能解开DNA双螺旋。 (5)引物酶:合成RNA引物。

(6)DNA拓扑异构酶:在复制全过程中均有用,解除DNA解链过程中的超螺旋。 (7)单链DNA结合蛋白(SSB):与模板DNA的单链结合,在复制中维持模板处于单链状态。

(8)DNA-polⅢ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合成,完成前导链和后随链DNA的延伸。 (9)DNA-polI催化磷酸二酯键的合成,填补引物切除后留下的空隙。

(10)DNA连接酶:连接DNA链3′-末端和相邻DNA链的5′-末端,生成磷酸二酯键,把两段相邻的DNA链连成完整的链。

4.①DNA-pol:原核生物DNA-polⅠ、Ⅱ、Ⅲ,DNA-pol Ⅲ有聚合酶和核酸外切酶两种活性,在复制延长中起催化作用;pol Ⅱ功能不详;polⅠ也有聚合酶和外切酶两种活性,有校读、切除引物、填补空隙和损伤修复功能。②解螺旋酶:在ATP或NAD+存条件下解开DNA双链。③拓扑异构酶:使复制中的DNA能解结、解连环,达到适度盘绕,有利于DNA解链。④SSB:结合并稳定解开的DNA模板单链。⑤引物酶:以NTP为原料催化合成前导链和后随链的引物。⑥DNA连接酶:连接碱基互补基础上双链中的单链缺口。

18

DNA 损伤与修复

一、选择题

A型题

1.关于突变叙述正确的是:

A.是由有害因素引起有害的后果 B.反映遗传的保守性 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可以忽略 D.一定会引起功能受损 E.是进化的基础

2.紫外线对DNA的损伤主要引起:

A.碱基缺失 B.碱基错配 C.碱基插入 D.嘧啶二聚物形成 E.基因重排 3.原核生物的切除修复,由那种物质除去损伤的DNA:

A.DNA-polⅠ B.连接酶 C.Uvr蛋白类 D.XP蛋白类 E.RecA蛋白 4.镰形红细胞贫血其β链有关的突变是:

A.插入 B.断裂 C.缺失 D.交联 E.点突变 5.DNA损伤后,原核生物的切除修复过程需要以下三种酶的顺序是:1.DNA连接酶 2.DNA-pol 3.Uvr蛋白类

A.1、2、3 B.2、3、1 C.2、1、3 D.3、2、1 E.3.1.2 6.与DNA修复过程缺陷有关的疾病是:

A.着色性干皮病 B.黄嘌呤尿症 C.卟啉病 D.痛风 E.黄疸 7. 紫外线照射使DNA分子中形成的二聚体以下列哪种形式最多见?

A.C-C B.C-T C.T-T D.T-U E.U-C

X型题

8. 下列关于突变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是由有害因素引起有害的后果 B.反映遗传的保守性

C.自然突变频率很低,可以忽略 D.一定会引起功能受损 E.是生物进化的基础 9.突变的意义在于:

A.突变是由有害因素引起的有害后果 B.突变是某些疾病的发病基础 C.突变都是危害生命的 D.突变一定使生物功能受损 E.有突变才有进化

10.可引起框移突变的突变类型有:

A.缺失 B.插入 C.3个或3n个的核苷酸插入或缺失 D.点突变 E.重排 11.引发突变的因素有:

A.紫外线 B.5-BU C.羟胺类 D.亚硝酸盐 E.烷化剂 12.DNA损伤的修复方式有

A.光修复 B.需XP蛋白的切除修复

C.需UvrABC蛋白的切除修复 D.重组修复 E.SOS修复 13.关于DNA修复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UV照射可引起嘧啶碱基的交联 B.DNA-polⅢ可以修复单链的断裂 C.DNA-polⅡ参与SOS修复 D.DNA的修复过程需要DNA连接酶 E.着色性干皮病与DNA损伤修复有关 14.DNA损伤的切除修复过程

19

A.是除去岡崎片段后再连接 B.在原核生物需Uvr蛋白类

C.在真核生物需XP蛋白类 D.填补空隙和连接过程在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是基本相同的 E.需要经过DNA片段交换才能修复 15.SOS修复,

A.只能修复二聚体 B.是一种带错误倾向的修复

C.只要光修复酶即可完成 D.端粒酶是起主要作用的酶 E.需要动员很多的基因共同表达完成 16.基因突变的后果有:

A.致死 B.致病 C.基因型改变而表型不变 D.有利于进化 E.表型改变而基因型不变 17. 基因突变的常见类型有:

A.点突变 B.碱基替换 C.碱基插入 D.碱基重排 E.碱基缺失

二、名词解释

1.突变( mutation ) 2.框移突变( frame-shift mutation)

三、简答题

1.哪些因素能引起DNA损伤?机体如何修复?

2.何谓点突变?以镰形红细胞贫血为例说明点突变与疾病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E 2.D 3.C 4.E 5.D 6.A 7.C 8. ABCD 9.BE 10.AB 11.ABCDE 12.ABCDE 13.ACDE 14. BCD 15.BE 16.ABCD 17.ABCDE

二、解释概念

1. 遗传物质结构改变引起遗传信息的改变均可称为突变,从分子水平来看,突变就是DNA分子上碱基的改变。

2. 密码子的缺失或插入常可导致翻译时读码框架的改变,使合成的蛋白质分子氨基酸排列顺序及功能发生改变,称框移突变。

三、简答题

1.引发DNA损伤的因素主要有体内因素,和体外因素。体内因素包括DNA复制中的错误和DNA自身的不稳定性及机体代谢产生的活性氧造成的DNA损伤;体外因素主要有:物理、化学因素和生物因素,物理因素指紫外线和各种辐射,化学因素指常见的化学诱变剂如稠环芳香烃、硝基胺和芳香胺、烷化剂、变质食物等;生物因素主要指病毒感染产生的毒素和代谢物等。DNA修复是对已发生分子改变的补偿措施,使其回复为原有的天然状态。主要有直接修复、切除修复、重组修复、跨越损伤修复和SOS修复。

2.DNA分子上的碱基错配又称为点突变。点突变发生在基因的编码区,可导致氨基酸的改变。正常人血红蛋白β亚基的第6位氨基酸是谷氨酸,而镰形红细胞贫血病人的血红蛋白中,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仅此一个氨基酸之差,本是水溶性的血红蛋白,就聚集成丝,相互粘着,导致红细胞变形成为镰刀状而极易破碎,产生贫血。其病因是编码第6位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了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