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4:49:5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观
察
【摘要】目的:探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方法:选取128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4例,分别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和高位结扎加传统节段性抽剥术治疗。对比两组的手术状况、临床症状和一年内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天数和一年复发率低于对照组,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高位结扎;点式剥脱术;大隐静脉曲张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5-0204-01
大隐静脉曲张是普外科常见疾病,早期表现为下肢浅静脉呈蚯蚓状淤曲扩张,站立时患者酸胀不适和疼痛。病程进展到后期,下肢皮肤发生营养障碍,导致皮肤萎缩、脱屑、瘙痒、色素沉着、皮肤和皮下组织硬结,甚至形成湿疹和溃疡。传统手术治疗方式通常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联合节段性抽剥术疗效肯定,但有手术创面大,出血量多,患者痛苦
大,恢复慢,住院时间长、术后复发率高等缺点。近年来,随着手术方式微创化理念的不断发展,为进一步改善大隐静脉曲张的治疗效果,临床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其疗效得到临床认可。我院2009年6月~2013年4月对64例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9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128例单纯大隐静脉曲张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其中男75例,女53例,年龄42~73岁,平均(56.5±13.2)岁,左下肢58例,右下肢44例,双下肢26例。临床表现主要表现为患肢酸胀不适,活动站立后加重,有明显迂曲成团的浅静脉曲张。所有患者术前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大隐静脉与交通支静脉瓣膜功能试验、深静脉通畅试验,明确深静脉均通畅。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将以上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病程、临床症状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均采用记号笔标记小腿曲张浅表静脉,常规备皮,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行下肢驱血带驱血后,
观察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点式剥脱术。在腹股沟皮纹下方约1cm处作长约5cm的平行切口,显露大隐静脉末端,切口暴露处钝锐性分离大隐静脉诸束支予以切断结扎。距大隐静脉至股静脉移行处约0.5cm处切断大隐静脉,近端双重结扎。然后行点式剥脱术:先用宽10cm的橡皮驱血带自足背向上包扎,同时阻断下肢动、静脉血流,此时可在无血状态上在曲张处分别切开若干0.5cm小切口,静脉用蚊式钳拉出,待全部曲线静脉抽剥完后,用生理盐水清洗切口缝合。对照组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加传统抽剥术:在静脉结扎远端插入抽剥器,抽剥大隐静主干直至膝部,穿通支予以结扎,剥脱后的曲张静脉床部位,衬以纱布或薄棉垫。术后治疗术毕回病房后,患肢抬高30度,密切观察患者足背动脉搏动、脚趾血运以及患肢水肿情况。术后给予抗凝及通血管治疗3~5d。术后24h鼓励患者下地活动,5d后松开包扎,2周后拆线。切口愈合后穿医用弹力袜,直至术后半年。 1.3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手术状况、临床症状和一年内复发率。手术状况主要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和住院天数。术后临床症状改善情况主要包括色素沉着、皮炎和溃疡治愈率。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数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