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6 19:05:3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牡丹江医学院课程建设评估指标体系及评价标准

一、课程评估指标体系

1.课程建设 1-1 课程建设总体规划* 1-2 措施与保障* 2.教学队伍 2-1 主讲教师* 3.教学内容 4.教学条件 5.教学方法与手段 6.教学效果 7. 课程特色

2-2 教学梯队 2-3 队伍建设 2-4 教师风范

3-1 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 3-2 课程改革* 3-3 课程内容* 3-4 实践教学环节 4-1 教材建设与选用* 4-2 实践教学条件 4-3 网络教学环境 5-1 教学方法 5-2 教学手段* 5-3 考试改革 6-1 同行评价* 6-2 学生评价*

二、课程评估指标内涵与评估等级标准

一级指标 二级 指标 A 制定了科学的课程建设的总体规划,定思路、规划 位准确,思路明确,并有具体的实施计划。 有与规划和具体实施计划相配套的措施,有经费投入,执行情况好,成效显著。 观测点 标 准 说 明 C 有较为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总体总体规划包括全面建设规划,校规划,思路较为明确 ,有实施计级精品课程、合格课程建设规划(含划。 教学内容、教材编写,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手段建设规划)。 有措施,执行情况较好。 1-1 1. 课程建设 院 (系)总体规划*课 程 1-2 建 措施与保障* 设 经费投入 2-1 主讲教师* 2. 教 学 队 伍 2-2 教学梯队 2-3 队伍建设 课程负责人为副教授以上,担任主讲教师的副教授、教授≥60%,学术水平高,职称、学术科研成果显著,有市级以上科研和教改与教学水平 项目,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水平高,授课有特色。 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校际交流活跃;教师参加各级教研和科研立项的人占该课程教师人数50%以上,课程组教队伍结构 师在各教学环节中普遍反映水平高,教学效果好,辅导教师,实验教师配备合理,并有一定硕士研究生参与教学活动。 有符合课程建设规划、目标明确的师资师资培养 建设规划和培养计划,措施得力,效果情况 明显。 师德修养和敬业精神 1.结构指教师的规模、年龄、学历、学位、职称、学缘及知识结构情况。 2.发展趋势良好指有学科带头人,形成学术梯队。 3.学术水平高是指在本学科领域结构合理,教师参加各级教研和有省、部级研究项目及获奖成果,在科研立项的人数占该课程教师人国内外有一定影响。 4.教学水平高指具有现代教学理数30%以上,课程组教师在各教念,授课水平高,教学效果好,师生学环节中普遍反映水平较高 。 公认,教学成果获省级以上奖或校级一等奖。 有中青年教师培养的规划和具体5.教学效果好指学生思维积极,措施,执行情况较好。 课堂学术气氛活跃,学生评价好。 担任主讲教师的副教授、教授≥40%,学术水平较高,有校级以上科研和教改项目,教学水平较高,授课有一定特色。 2-4 教师风范 绝大多数教师能为人师表,有良教师能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从严执教,好的职业道德,治学较严谨,工教学质量高,学生评价好。近三年教师作有成效,近三年教师中无教学中无教学违规与教学事故。 违规与教学事故。

3-1 课程目标与教学大纲* 课程目标定位 教学大纲 3. 教 学 内 容 3-2 课程改革* 改革思路、规划与具体措施 课程改革的研究课题、获奖情况 改革实效 3-3 课程内容* 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 课程目标定位恰当,体现培养目标。 教学大纲符合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教学要求,目的明确,课程设置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层次清晰,内容重点难点突出,反映现代科技成果,教改成果有所体现,教学环节安排得当。 课程改革的思路清楚、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目标明确、有规划、有落实措施,成果显著。 有校级以上立项的教改课题及三年以上的教改实践;有系列改革成果(方案、论文、报告、实践成果)或者获得校级以上教学奖励。 教改成果显著,教师认同,学生评价高,且有≥50%教师推广应用,社会影响效果好。 教学内容注重反映宽口径、厚基础、重素质的教育思想,体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课程内容有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更新及时,增减处理得当,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课程目标定位较为恰当。 教学大纲项目较完整,能够适用,课程设置基本具有科学性和系统性,课程层次清晰,内容要求较明确,重点难点较突出。 课程改革有目标、有措施、有总结。 有校级立项的教改课题及二年以上的教改实践;有改革成果(方案、论文、报告、实践成果)或者获得校级奖励。 教改成果有一定成效,教师、学生评价较好,且有≥30%教师推广应用。 教学内容基本反映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教育思想,课程内容有更新,体现理论联系实际。 1.课程目标定位是指该课程根据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找准自己的位置,体现一定时期科学技术发展,学校的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2.教改课题含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多媒体课件建设等项目。 3.系统性、先进性、科学性指: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中对更新内容和基础内容的关系处理得好,体现教学改革内容的优化整合,注意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注重引进学科发展最新动态,反映学科最新知识和发展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