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最新资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7:23: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

埃里克森在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中提出:个体在每个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均会面临一个发展危机,“危机”一词并不是无法挽回的问题,而是指发展阶段的必要临界点和转折点。每一个危机都涉及一个积极的选择与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个体在这两个矛盾的选择之间进行艰难的思想斗争。中学生阶段所经历的危机即是:同一性危机。也就是说,中学阶段是个体的自我同一性发展最为重要的时期,即为关键期。能否顺利地度过这一危机,不但将影响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心理发展,还会决定他们成人后的发展情况。随着身心的发展和社会交往的扩大,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不同角色。这些会使中学生渐渐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自己,包括主体我(I)和客体我(Me),过去我、现在我和将来我,理想我和现实我等。这种分化是有积极意义的,它有助于中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进行认识自我。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会带来自我概念方面的混乱和不确定感,使中学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自己和控制自己。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我否定

个体在中学生阶段生理和心理方面都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他们开始过分关注自我,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在这个阶段他们的心态是不稳定的,常常会自我否定,陷入极端困惑状态。自我否定是中学生自我同一性问题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

深刻影响着中学生的自我认同感、内在一致感的形成。常常自我否定的中学生往往失去信心,缺乏自我同一性探索和投入的动力。使中学生产生自我否定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方面——父母社会地位低下,家庭经济不景气,家庭结构残缺畸形,父母能力和性格缺陷等都会引起“低人一头”的心理;智能方面——即通常所说的智商和情商方面的表现,如智力水平、感知水平、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操作能力等方面相对落后于他人,这类学生在学习与集体活动中经常处于滞后地位,即使自己经过很大的努力仍然收效甚微,无法赶上,于是丧失信心,自怨自艾,甚至自暴自弃;生理外观方面——长相、身形、健康、身体素质等任何方面如果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容易受到他人的关注和嘲笑,在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下攀比失败,滋生自惭形秽的心理,常常会觉得无地自容,难以自处,无法融入群体、适应团体环境;其他方面,如衣着打扮、生活环境、性格等方面。 二、自我扩大

自我同一性的深刻内涵从侧面反映了个体的社会自我存在感,是自我同一性在社会层面上的集体认同性体现,如:认同所属集体的规则、价值观。自我同一性的这层含义表现了个体同一性与集体同一性之间的一致性。当个体与自己所处的社会团体之间存在同一性冲突时,个体就不会获得社会认同感,造成自我和社会相互隔离,这种隔离使得个体产生各种负面情绪,如孤独感、

自卑感、烦躁感等等,这些负面情绪将个体彻底关在了自己的内化空间中。个体的心灵空间和世界没有通畅的信息交流时,个体的生活阅历永远是单调的,内化虚拟的,从而没有扩展出多样性自我同一性探索区域,没有自我选择的多余选项,自我同一性投入的对象是不合理的,是个体内化虚构的,最终会导致个体人格的扭曲。

自我扩张实际上是把社会和他人摆到了敌对的立场上,这类学生喜欢埋怨社会和他人,人际关系欠佳,自己内心深处不愉快,常常会将责任归结为他人和社会。他们过分的自信和自欺常常会通过行动明显的表现出来,从而造成他人对他的厌恶感,当这种厌恶感被个体清晰的感知后,会发展成心理上和行为上的障碍。个体长期的自我扩大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否定合理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人生观,容易对抗同一性,这类人顽固地相信,只有自己的思想方法、生存方式才是最正确的,久而久之,发展为对抗社会主流价值观,取得消极方向的自我同一性。 三、自我探索的矛盾性

中学生自我同一性的发展,需要探寻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选择、人生观、价值观等,面对众多的探寻领域和对象,他们往往会陷入选择性恐慌之中,难以做出选择,经常自我矛盾,难以自拔,这实际是一种过剩的同一性意识的表现,即对久未确立同一性而感到苦恼,感到无助和矛盾。中学生处在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初级阶段,他们的人生经验不足,判断能力有限,面对纷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