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建筑史自学考试复习报告报告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5:04: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学考试中外建筑史复习资料

梁架与拱券是建筑最基本的结构方式。

在西方人的建筑观念中,Architecture是指首要的工作。 中国建筑上最早的祖宗之法是《周礼?冬官》 古埃及金字塔的黄金时代是埃及第四王朝

古埃及柱式的材料常取自生活中的莲蕾、芦苇、纸草、棕榈等。 陵墓和太阳神庙是埃及最重要的两类建筑。

第一座石头的金字塔是昭赛尔金字塔,塔高146.6米,边长230.35米。 古埃及新王国时期石窟墓的杰出代表是阿布辛贝勒大石窟庙。 亚述帝国时期建筑上的代表作是萨尔贡二世的王宫.

被古希腊人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空中花园”是新巴比伦城的骄傲。 古希腊的三种古典柱式——多立克式、爱奥尼亚式、科林斯式。

1、多立克柱式(Doric Order)是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中出现最早的一种(公元前7世纪)。在希腊,多利克柱式一般都建在阶座之上,特点是柱头是个倒圆锥台,没有柱础.柱身有20条凹槽,柱头没有装饰。多立克柱又被称为男性柱。著名的雅典卫城(Athen Acropolis)的帕提农神庙(Parthenon)即采用的是多立克柱式。 2、爱奥尼柱式(Ionic Order)

源于古希腊,是希腊古典建筑的三种柱式之一.特点是比较纤细秀美,又被称为女性柱,柱身有24条凹槽,柱头有一对向下的涡卷装饰。爱奥尼柱由于其优雅高贵的气质,广泛出现在古希腊的大量建筑中,如雅典卫城的胜利女神神庙(Temple of Athena Nike)和俄瑞克忒翁神庙(Erechtheum)。

3、科林斯柱式〔Corinthian Order〕是希腊古典建筑的第三种类型,公元前五世纪由建筑师卡利漫裘斯发明于科林斯,此亦为其名称之由来。它实际上是受奥尼亚柱式的一个变体,两者各个部位都很相似,只是柱头以毛茛叶纹装饰,而不用爱奥尼亚式的涡卷纹。毛茛叶层叠交错环绕,并以卷须花蕾夹杂其间,看起来像是一个花枝招展的筐篮被置于圆柱顶端,其风格也由爱奥尼亚式的秀美转为豪华富丽。其优点是,在华丽美观之余还可置于建筑物的任何部位,柱头图案呈环绕状,因而适应各种观赏角度,从而在日后的希腊化时期和罗马时期倍受欢迎,成为三大柱式之一。

雅典卫城达到了古希腊圣地建筑群、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成就。

罗马人继承了希腊柱式﹐根据新的审美要求和技术条件加以改造和发展。他们完善了科林斯柱式﹐广泛用来建造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建筑物﹐并且创造了一种在科林斯柱头上加上爱奥尼柱头的混合式柱式﹐更加华丽。他们改造了希腊多立克柱式﹐并参照伊特鲁里亚人传统发展出塔司干柱式。这两种柱式差别不大﹐前者檐部保留了希腊多立克柱式的三陇板﹐而后者柱身没有凹槽。爱奥尼柱式变化较小﹐只把柱础改为一个圆盘和一块方板。塔斯干﹑多

1

立克﹑爱奥尼﹑科林斯和混合式﹐被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师称为罗马的五种柱式。 奥古斯都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于公元前1世纪写的《建筑十书》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建筑理论著作。成为后世复兴古典建筑的蓝本。

拱券是一种建筑结构。简称拱,或券,又称券洞、法圈、法券。它除了竖向荷重时具有良好的承重特性外,还起着装饰美化的作用。其外形为圆弧状,由于各种建筑类型的不同,拱券的形式略有变化。半圆形的拱券为古罗马建筑的重要特征,尖形拱券则为哥特式建筑的明显特征,拱券结构是罗马最大成就之一

万神庙是古罗马宗教信仰者顶礼膜拜诸神的庙宇,曾是现代结构出现之前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建筑。位于意大利首都罗马圆形广场的北部,是罗马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也是古罗马建筑的代表作。万神庙采用了穹顶覆盖的集中式形制,重建后的万神庙是单一空间、集中式构图的建筑物的代表,它也是罗马穹顶技术的最高代表。

15-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史学家想用“哥特”这个概念来说明当时西欧建筑艺术上,相对于文艺复兴而言如同“一幕野蛮的序曲”。从18世纪起,人们开始对中世纪艺术进行重新评价,认为哥特式建筑是中世纪建筑史中最为绚丽的一朵奇葩。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它由罗曼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发源于十二世纪的法国,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Opus Francigenum),“哥特式”一词则于文艺复兴后期出现,带有贬意。哥特式建筑的特色包括尖形拱门、肋状拱顶与飞扶壁、束柱、尖塔、花窗玻璃等形成了瘦骨嶙峋、玲珑剔透的外观,产生了向上升腾、超尘脱俗的幻觉。由于上帝的形象是虚无飘渺的,所以哥特教堂弥漫着一种神秘又欢快的气氛,闪烁着永恒的光芒。

中世纪时期,被称之为“上帝的光荣”的东正教中心教堂——君士坦丁堡的索非亚大教堂,它是中世纪拜占庭建筑风格的代表作。

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三杰”是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

洛可可风格是17~18世纪在法国宫廷和贵族沙龙中盛行的一种室内装饰风格,它追求柔媚温情的性格与琐碎、纤巧的图形。

文艺复兴建筑是在公元14世纪在意大利随着文艺复兴这个文化运动而诞生的建筑风格。基于对中世纪神权至上的批判和对人道主义的肯定,建筑师希望借助古典的比例来重新塑造理想中古典社会的协调秩序。所以一般而言文艺复兴的建筑是讲究秩序和比例的,拥有严谨的立面和平面构图以及从古典建筑中继承下来的柱式系统。学习以古希腊、古罗马为代表古典风格,并且发展了?柱式?的概念。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巴洛克一词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畸形的珍珠”,有“俗丽凌乱”之意。其建筑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强调光线。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代表作品有罗马耶稣会教堂和罗马的圣卡罗教堂等。

2

斗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 中国木结构体系四种:抬梁式、干阑式、穿斗式、井干式。

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也称叠梁式。使用范围广,在宫殿、庙宇、寺院等大型建筑中普遍采用,更为皇家建筑群所选,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的代表。

干阑式多用于我国南方多雨地区和云南贵州等少数民族地区,一般采用底层架空,它具有通风、防潮、防兽等优点,对于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的中国西南部亚热带地区非常适用.这类民居规模不大,一般三至五间,无院落,日常生活及生产活动皆在一幢房子内解决,对于平坎少,地形复杂的地区,尤能显露出其优越性。

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是: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这种木构架广泛地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井干式 是一种不用立柱和大梁的房屋结构。这种结构以圆木或矩形、六角形木料平行向上层层叠置,在转角处木料端部交叉咬合,形成房屋四壁,形如古代井上的木围栏,再在左右两侧壁上立矮柱承脊檩构成房屋。多出现于东北林区,开间和进深小,利于保暖。 建于隋大业年间的赵州桥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的敞肩拱桥,从侧面显示出了中国隋朝建筑技术和艺术达到的水平。

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峰,主要表现在:

1. 城市的兴起。西汉长安城成为公元前世界罕见的大城市;东汉邺城出现功能分区和规则

的严整布局。

2. 形成了中国建筑的基本类型。包括皇家建筑、礼制建筑、居住建筑和佛教建筑等。 3. 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和穿斗式都已出现,斗拱的悬挑机能正在迅速发展。 4. 多层重楼的兴起和盛行。

5. 制砖和拱券技术取得了巨大进步,石阙很有特色。 6. 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的规模。

所有这些,显示出中国木构架建筑在两汉时期已经进入体系的形成期。

中国礼制建筑的种类分三种:第一,膜拜祖先的宗庙;第二,行祭天地之礼的坛庙;第三,宣扬“礼”、“乐”思想的文化教育建筑。

中国的佛塔建筑中,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为基本汉化了的塔,如墓塔、木构的楼阁式塔、 砖石构筑的仿楼阁式塔和密檐式塔,另一类则表现出较强的异国情调,它们主要是元代以后 开始流行的,表现出较强的异国情调的,喇嘛塔和金刚宝座塔。

密檐式塔为中国佛塔主要类型之一。它始于东汉或南北朝时期,盛于隋、唐,成熟于辽、 金,它是由楼阁式的木塔向砖石结构发展时演变而来的。这种塔的第一层很高大,而 第一层以上每层的层高却特别小,各层的塔檐紧密重叠着。密檐式塔在发展中形成了自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