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西洋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0:55: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教学目标 中国画与西洋画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学会交流互助的学习方法。

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德情目标: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如何阅读一篇说明文;运用比较法欣赏绘画作品。

教学难点 个性阅读——品评环节。

教学准备 课件 素材(视频、动画、图片、音乐) 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直接引入法,运用两幅画:水墨画和油画 素材:水墨画(或动画) 油画(静物)

开门见山法:让学生们判断哪一幅是中国画?哪一幅是西洋画? 从颜色和背景观察其不同点。 提示:中国画有留白,西洋画重视背景。

色彩方面:中国画较单调,直接是黑白两色;西洋画色彩丰富,接近实物的颜色。 总结:个性差异 :中国人含蓄而西方人个性张扬

【开门见山直接导入,结构完整,内容之间容易衔接,易于引入情景,节省时间】 〖导语〗中国画与西洋画还有哪些不同之处?今天我们就跟随著名的漫画家、散文家、翻译家、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走近“中国画”与“西洋画”,绘画艺术博大精深,一节课时间我们只能浮光掠影稍作了解。

请大家打开书91页我们来共同学习16课(自读课文)。 〖第二环节——阅读〗 一、阅读的基本技能。

探究问题1:从《中国画与西洋画》这个题目中,我们能获取哪些信息?(确定文体)提示:从文体的角度来考虑。

①文体——说明文——这篇文章属于什么体裁? ②说明对象——中国画、西洋画

一般的说明文说明对象只有一个,而这篇文章却是2个,如果你是作者,你会采用哪种说明方法为文章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③作比较——最主要的说明方法

(作比较作用:比较是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基本的方法,可以就其共同点来比,可以就其不同点来比。)

探讨问题2:确定了文体,阅读说明文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阅读说明文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师汇总:说明对象及特点、说明顺序、理清结构、说明方法、语言特点等。 二、带着这些问题朗读课文,完成表格填写。 〖习惯养成〗利用工具书,扫除朗读障碍。

① 把朗读中遇到的障碍写在下面——利用工具书解决。 ②难点共研。(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能够运用工具书解决问题,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阅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 1、基础知识训练——易错的字词。

丰子恺 亦同 例如 下列 皴法 衣褶 解剖学 因为 骨骼 即 既 筋肉 蛾眉 填涂 披露 肖似 曲尺 不(对)称 纤丽 削肩

【设计意图:依据学生阅读中易出现的共性问题而设,旨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填写表格。 说明对象 说 ——总 概述 明 ——分 具体 对 象 特 点 ——总 概述 说明顺序 说明方法 中国画 神韵 线条 散点透视法 扩张法 留白 山水为主题材 画趣高远 西洋画 形似 面(块) 透视法 艺术解剖学 背景 人物为主题材 平易 逻辑顺序(概述—具体—概述) 作比较 3、总结:本文主要运用比较法,展现中国画与西洋画的特征: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重形似,二者最根本的区别是文化的不同。

【设计意图:表格法一目了然,有利于学生提高阅读速度与水平。】 【板书设计】 作比较

中 西

文化

神 形

表现 再现

〖过渡语〗学习汉语文有三个境界:

第一境界,简单的知道一些什么; 第二境界,联系生活学以致用;

第三境界,变换角度,换位思考。(多种角色)敢于质疑、敢于批判。 ○对待科学我们就应该这种精神。不迷信权威、不迷信科学、不迷信教师,敢于质疑、敢于批判,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否认一切,有了怀疑,就要努力的去寻找答案,要做到有理有据,才能理智的做出科学而公正的判断。

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今天我们尝试用两种角色来品评这篇文章。 个性阅读——我来品评

①以学习者的身份。(提示:想想我们作文有哪些不足之处?)

赏——借鉴:结合自己作文的不足之处,谈谈本文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有哪些? 或者 说你从文中学到了什么?(布局谋篇、写作手法、语言风格等等) ②以评论家的身份。

逆向思维,看能不能从名家的作品中找出点瑕疵来,这是一种挑战,也是自我能力的一种肯定。不要怕错,不断地错,不断地改,在改进中进步。

评——质疑 (对本文中的内容、思想倾向等,不认同的地方或发现的某些错误) 任选一个角度谈谈心中所想。 老师质疑:

①文中有一个字,由廊洞房。“由”字是印刷错误?还是作者的特别设计?

经过多方的查询,分析比较后得出结论:“由”字应改为“曲”较为合理,曲廊表示曲折的回廊。(洞表示幽深的意思)

②关于透视法的问题,作者说的不够严谨,中国画与西洋画用的都是透视法,但二者略有不同,中国画运用的透视法属于:散点透视法。

例如:长卷《清明上河图》 多点透视——语文中称为“移步换景法” 西洋画运用的是:焦点透视法。

例如:《并道树》——“定点观察法”(立足点为一个)近者大远者小。

补充:透视法(远近法):把一切物体正确地在平面上表现出来,使之有高低远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这种方法就是透视法。(文中: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过渡语〗质疑与借鉴双管齐下,以科学家的眼光——理性的、客观的观察世界,以求在做出公正的判断。下面我们以科学家的眼光,运用比较法来欣赏绘画作品。

【设计意图: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个性阅读体验,同时培养学生不迷信名家,不迷信文本,敢于质疑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