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6:5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经验而不是凭理论。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一大转折: 古代奥古斯丁等人的理论被埋没,继之以长达五六百年之久的严格的客观和实用主义。 4.乌斐拉Ulfila在4C下半叶用哥特语翻译《圣经.旧约》《旧约.列王纪》,为哥特语创字母表。 5.八世纪中叶,基督教再次传入日耳曼人居住地,为传教开始口头德语翻译宗教文献,
800年前出现第一部《圣经》德译本,产生了最早的德语翻译,译文也成为德语最早文字。
中世纪早期翻译中较为流传的观点中,突出人物有两个
6.阿尔弗列德国王King Alfred是英国早期有学问的君主,是名多产的译者,他组织一批人把大量的拉丁语作品翻译成英语,但不完全凭经验而遵循一定指导原则和方法来翻译。 他对原作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按照他的观点,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赋
予翻译以极大的灵活性。创作可看做是一种“随心所欲的活译”。
7.阿尔弗里克Aelfric的观点除《创世纪》序言外,都是用当时通用的文学语言拉丁语表达。事实表明,译本序言不同于译文本身,是给那些反对把拉丁语译成民族语的文人看。 他的翻译实践类似与阿尔弗烈德,采用面向民众的原则和方法。他多用意译,少用逐词对译。 他的的目标是使译文“简单易懂”,他不用华丽的词藻,也不用人们不熟悉的词语, 只用“属于民族语言,意思清楚明了的词语”。
在翻译《圣经》时,他提出拉丁习语必须让位于英语习语的原则。
他提出这些主张,显然是要译者时刻考虑读者,尽可能是作品富有吸引力。
第二节 中世纪中期翻译和托莱多“翻译院”
在西方翻译史上,东西方的文化交流以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为最早。
1.七八世纪,阿拉伯人向外扩张,征服了希腊。大批叙利亚学者来到雅典,把希腊作品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然后又把一些希腊原作译成阿拉伯语。阿拉伯学者从各地来到巴格达研究西方文化,翻译希腊作品,使巴格达成为学术中心--阿拉伯“翻译院”。
2.因许多希腊典籍的原著失传,而阿拉伯语版本又大量流入欧洲,因此西方译者只能把阿拉伯译本当做原本。在某种程度上,中世纪阿拉伯学术研究的兴起,应归功于希腊文化。然而阿拉伯人的翻译重要性远远超出时空限制,后来其影响反波及到欧洲。11C中叶,阿拉伯作品大量涌向西班牙,转译成拉丁语。托莱多取代巴格达的地位,成为欧洲“翻译院”, 直到13C希腊原本才开始传入托莱多,才开始直接翻译希腊原著,不再转译。
托莱多翻译院三大特点:
1) 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资助
2) 翻译的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语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 3) 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 托莱多大规模翻译的历史意义:
1) 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有的一次友好接触。 2) 带来了东方人思想,传播了古希腊文化,活跃了西方的学术空气,推动了西方文化发展。
3) 由于许多译者同时也是学者,在托莱多讲授各种知识,托莱多成为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
的教育中心,并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西班牙中北地区第一所大学的前身。
托莱多翻译活动代表了西方翻译史上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可视为西方翻译史上第三个高峰。
3.13C国王智者阿尔丰沙十世AlfonsoX翻译不少散文,成为西班牙最早散文作品。
第三节 中世纪末期翻译和民族语言
此前所有仅标志民族语翻译的开始。用民族语从事大规模的翻译到中世纪末期(13-15C)。 民族语翻译首先与翻译《圣经》有关,由于把拉丁语和希腊语翻译成日耳曼语,语义和语法结构差异很大,语义内涵连根拔除的同化过程必会改变日耳曼人的传统思想和语法结构,所以西欧各国语言在句法结构上变得逐渐接近。
12C教会反对,谴责甚至镇压来禁止人们阅读民族语《圣经》,以期置民族语翻译于死地。 随着人文主义兴起,世俗文学和《圣经》的民族语翻译从13C起在欧各国开始形成高潮。 从另一方面说,大规模的民族语翻译是随着中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
在法国:王室专门雇佣译员专门为朝廷翻译各种拉丁语,希腊语作品。 最突出的是尼古拉.欧雷斯米Nicholas Oresme,于1377年译的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影响很大。 在阿尔丰十世13C的西班牙,受托莱多“翻译院”影响而大量作品翻译成西班牙语。 在意大利,民族语的翻译规模虽不大,但影响不亚于其他国家。
大诗人但丁Dante有关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论俗语》中,但丁对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等问题做了精辟阐述,对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和用民族语从事翻译的问题都起了重大的作用。在《飨宴》中除了盛赞俗语优点,还对翻译问题做了明确论述, 得出了文学作品不可译论。这是最早关于文学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 利奥纳多.布鲁尼Leonardo Bruni发表论文《论正确的翻译方法》,对翻译理论问题做专门论述,一定程度上确立了布鲁尼作为中世纪末-文艺复兴初期的西方翻译理论的权威地位。 1) 译者应当尽可能模仿原作风格,像亚里士多德用希腊语写作那样,用译语进行创作。 2) 任何语言都可用来进行有效的翻译;(认为语言差异在翻译中不可逾越是因能力低下。) 3) 译者必须具备广泛的知识,才能做好翻译。翻译的实质是把一种语言里写的东西正确的
转移到另一种语言。(许多人有对某事的理解能力,却不具备亲自去做该事的能力。) 因此,要做好翻译,译者的第一任务就是获得对所译语言的知识。 译者第二任务,是掌握译入语言,获得完全驾驭译入语言的能力。 此外,译者还必须具备良好的鉴赏能力,以保证翻译不会破坏和丧失原作的完整和韵律。 第一论点非布鲁尼创建,可说实际上是古代西塞罗和昆体良关于“与原作竞争”之说的翻版。 第二论点说的是语言的可译性原理。与但丁“文学不可译性”看法形成对立。 第三论点谈优秀译者必须具备的条件。
概括而言,布鲁尼以译者,译文语言为中心,强调译者在处理原作方面的自由,这实际上是人文主义思想在翻译中的显现。被认为西方翻译史上人文主义的最早代表之一。
在俄国,11—12C基辅时期是民族语翻译的第一个较大发展阶段。多翻希腊语,拉丁语作品。 引起这一高潮的原因有:
1) 处于宗教的需要。
2) 因为与外界发生了广泛的贸易文化交往。 3) 有上层阶级的积极参与。
中世纪末期的德国,民族语的翻译虽早有,但拉丁语作用仍占重要地位。拉丁语是教会大学和文学家的语言。模仿拉丁语“高雅”风格(非“朴素”),占主导的是逐词对译--直译。 尼古拉斯.封.维尔Nicolas von Wyle在1478出版的译文集,有篇论述翻译原则和方法的序言。 维尔的序言采用15C流行做法,即引用名家言论来印证自己观点,为逐词对译辩护。 他的翻译观要点:
1) 准确翻译拉丁语能得出最优美的德育风格。 2) 主次对译能推广拉丁语。
3) 为了忠实原文,宁可牺牲译文的易懂性。
维尔的论述可看出,当时反对直译,主张意译的大有人在。意译者强调,他们的翻译原则是让读者能看懂译文,并不排除对拉丁语的模仿。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斯坦豪维尔Steinhowel:在序言中称他的风格是“低劣”schlecht而“粗俗”的。但序言中却改为“优美”。
中世纪末期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对这一时期德语风格的发展起了重大的作用: 1) 意译派主张发展民族语的风格,实用人民大众活的语言,
直译派则主张模仿拉丁风格,实用“高雅”的贵族的“文书腔”kanzleistil。
2) 直译派利用拉丁语的优势以及拉丁语现成的修辞规则,为他们的译法提供理论基础。 意译派背道而驰,未能使自己的原则和方法上升为理论,在争论中处于劣势。
但意译派关于翻译中应使用人民大众的通俗语言的方法,却真正代表了德语的发展方向。 在16C路德的翻译中达到顶峰。
在英国13-14C,英语在西欧属于蛮族语言,必懂3种外语才能阅读当时流行的大作品。 杰弗利.乔叟Geoffrey Chaucer在当时被法国诗人厄斯塔什.德尚Eustache Deschamps誉为“翻译大师”grant translateur。乔叟的翻译为英国翻译打开了广阔前景,并为确立英语成为文学语言,对英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然而中世纪英国的文学气氛对翻译者不甚有利: 首先,译者的地位很低。
其次,翻译的选材也是个问题。译者往往无法选到符合自己口味的作品。
在翻译原则和方法方面,诺尔曼人1066年入侵后的英国,与盎格鲁—撒克逊时期相似。 翻译中多整段的被增减,有时逐词对译,有时与原文想去甚远,面目全非,成了译者创作。理论阐述上,译者发表观点都是直译愿译者的观点,真正属于英国译者观点不多。 约翰.特雷维萨John de Trevisa的最著名译作是英国人希格登Higden用拉丁文写的《编年史》polychronicon,他用散文体进行翻译,有时活译有时直译,译笔朴素有利。
威廉.卡克斯顿William Caxton是乔叟之后另一多产翻译家和英国第一位印刷商。他认为译文的读者是英国人,一般不会去注意原文的法语特征,因而没必要模仿原作的语言。他把自己的翻译风格成作“朴素粗犷”。他针对的不是无知百姓,而是“文人和高贵的绅士们”。
英国中世纪后期第二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的翻译。与传奇文学作品的翻译不同: 1) 原作通常出自拉丁语而不是法语。
2) 译者更强调读者对象。(宗教翻译的目的在于使没有文化和文化程度低的人都能看懂) 到15C,宗教翻译家像文学翻译家一样,对译文风格特别感兴趣。代表人物是 斯伯恩.博克南姆Osbern Bokenam,他说自己的风格有两大特点: 1) 译时力求行文“简洁”,避免使用“华丽的词藻”。 2) 他也不欣赏典雅的风格,不想学某些古罗马人的雅语。
但实践上他有时也爱用冗长的句子和华丽的辞藻。自相矛盾,对翻译理论无新的独特贡献。 约翰.威克利夫John Wycliffe是14C英国著名神学家,哲学家,他倡导翻译的英语《圣经》引发激烈争论,因为:1)它是威克利夫异教思想的鼓舞下翻译的;
2)它面向平民百姓,成为他们反对教会当局的武器。
他的宗教改革主张以及新译本得到一些人支持,形成“罗拉德派”Lollards,
即不瞒教会当局死扣教义的派别。但他的观点和英译本也受到教会日益强烈的反对。 威克利夫译本又两种:
赫里福德Hereford译者之比,讲究形式上贴近拉丁原文。
威克利夫秘书约翰.珀维John Purvey在赫里福德译本基础上修改加工。形式上更贴近英语。 他在一本的序言中强调使用民族语的重要性,说最好的疑问是以拉丁文句子而不是以单词译成的。因而逐渐解决了中世纪译者对拉丁语和英译文中字数上不能保持一致的烦恼。
章节总结:
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
1)初期几百年,占主导地位的是波伊提乌等人的拉丁语翻译,但所译题材不想哲罗姆时代那样仅限于宗教文献。
2)11—13C,东方文学及华丽的风格通过翻译介绍到西方,特别是12C,阿拉伯学术研究的成果活跃了欧洲的学术空气,促进了西方翻译事业的反战。从而有了托莱多“翻译院”。 3)民族语翻译几乎贯穿整个中世纪,特别《圣经》翻译,哲罗姆译的拉丁文已被教会采用,从4C末《圣经》的民族语翻译开始进行,中世纪中期发展扩大,14-15C开始形成高潮。世俗文学的民族语翻译起步较晚。
综观整个中世纪,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近重复西塞罗,贺拉斯等人观点,关于直译和意译的问题,就民族语言的发展方向展开讨论,提出新的见解,可归纳为: 1)翻译必须严格模仿(拉丁)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
2)翻译必须尊重译文语言的自然规则,使用百姓中流行的口语,仅该语言形式为人民接受。 这是两个互相对立的观点,德国比较流行第一种观点,英国比较流行第二种观点。
第四章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
14C末始于意大利,15C-16C中波及至欧洲特别西欧各国。 文艺复兴是对古希腊,罗马文学艺术和科学的重新发现和振兴。以传播人文主义思想为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它不仅标志着文学艺术上的大发展,同时也是翻译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在德国,民族自我意识加强,15C模仿拉丁语之风逐渐消失,翻译重点从偏重原文语言转移到重视译文语言,意译法取代了逐词对译法占据了主导地位。路德--第一步民众的《圣经》。 法国,复古之风开始盛行,翻译中心从宗教作品转向古典文学作品,翻译活动日趋频繁。 阿米欧译出《名人传》,译本成为法国16C译作的典范,在文学领域为翻译争得一席之地。
理论方面,多雷领先德英各国理论家,首次比较系统的提出了关于翻译的基本原则。
英国,后来者居上,经济发展提供雄厚物质基础。特别16C中伊丽莎白登位—17C初期,宗教翻译方兴未艾,古代希腊罗马和当代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大量译成英语,使这一时期英国的翻译活动就成为了欧洲及至世界翻译活动的高峰之一。
第二节
德国翻译与路德
贯穿16C德国翻译始终的主导思想:德语是种有自己规则,必须得到尊重的独立的语言。 德语有自己的语言风格,这一风格不能因模仿其他语言而受到破坏。
16Cdeguo翻译的主流仍然是古典文学和宗教作品的翻译,较注意搜集并翻译德语谚语。 塞巴斯蒂安.布兰德Sebastian Brant(15C末-16C初)用拉丁语写诗,译成德语韵文,可看作是双语诗人。诗译诗的艺术。翻译了卡托的教谕诗集。 约翰.赖希林Johannes Reuchlin《希伯来语的基本规则》,他的观点是翻译的目的在于将读者引向原作,因为原作的完整思想在任何翻译中都表达不出的。
德西德利乌.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接受人文主义思想,反对经院神学,1516年《圣经.新约》后附有他本人所译出拉丁文本和所做的评注。他的贡献:疑问准确,风格欧美,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对待翻译问题,多方面对翻译理论作了深刻的阐发。他认为 1) 必须尊重原作
2) 翻译者必须有丰富的语文知识。 3) 风格是翻译的重要组成部分。 4) 风格的性质还取决于读者的要求。
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先从希腊语译出《新约》,后从希伯来语译出《旧约》。这部《圣经》的问世,使德国农民和平民能直接原因《圣经》中的章句为自己的阶级利益辩护。路德的《圣经》德译本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造成了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 1)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2)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反对上帝感召说法) 3) 翻译遵循七条原则:可以改变原文的词序;可以合理运用语气助词;可以增补必要连词;
可以略去没有译文对等形式的原文词语;可以用词组翻译单个的词;可以把比喻用法译成非比喻用法,把非比喻用法译成比喻用法‘注意文字上的变异形式和解释的准确性。 4)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理论实质:路德是从神学家而不是从人文学者的角度来处理和讨论翻译问题的。
第三节 法国翻译和阿米欧及多雷
法国翻译高潮时16C才开始,复古之风开始盛行,学者向往古代拉丁希腊作家。 翻译活动总的特点是:虽然翻译开始新的高潮,但大都是文学家文学创作之余的“副产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不大。其中有:“翻译之王”阿米欧,翻译理论家多雷。 雅克.阿米欧Jacques Amyot成名之作是《名人传》 翻译准则:
1) 译者必须吃透原文,在内容的移译上狠下功夫。 2) 译笔必须纯朴自然,不事藻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