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3 2:15:3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种植性转移:指发生于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
5、癌于肉瘤的区别(详见138页):A、癌是起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经淋巴道转移。 B、是起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通常经血道转移。 6、对机体的影响
良性肿瘤:A、局部压迫和阻塞:是良性肿瘤对机体最主要影响。 B、继发性改变:溃疡、出血、感染。 C、激素增多症状。
恶性肿瘤:A、继发性改变:出血、穿孔、感染及病理性骨折。 B、疼痛:肿瘤可压迫、侵润局部神经而引起顽固性疼痛。
C、恶病质:表现为极度消瘦乏力,严重贫血,全身衰竭,常致患者死亡(恶 病质通常见于艾滋病、恶性肿瘤、结核病、严重营养不良,肌萎缩等)。 D、副肿瘤综合症。 7、恶性肿瘤重要死因: B、器官衰竭。
C、梗死:最常见的梗死部位是肺和心。
D、出血:致命性出血常发生在胃肠道和脑,也可见于肺和腹腔。 E、癌病。
8、良恶性肿瘤区别(详见课本127页)。
记忆口诀:分化不好生长快,侵润转移加破坏,常有继发和复发,恶性肿瘤就是它。 9、癌前疾病:
A、含义:指某些具有癌变潜在的可能性病变,如长期存在,即有可能转变为癌。 B、几种常见的癌前疾病:粘膜白斑、慢性子宫颈糜烂、乳腺增生性纤维囊性病、结肠息肉 状腺瘤、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溃疡等。
10、早期癌:A、原位癌:指当癌细胞累及上皮全层,但未突破基底膜向下侵润者。 是一种最早期的癌。 B、早期侵润癌。
二、常见肿瘤举例 1、良性上皮组织肿瘤:
(1)、乳头状瘤,呈外生性生长,其发生于Hpv感染有关。 (2)、腺瘤,由腺体、导管或分泌上皮的良性肿瘤。 2、恶性上皮肿瘤: (1)、鳞状细胞癌。
(2)、基底细胞癌,多见于老年人,此癌几乎不发生转移,好发部位,眼睑。 (3)、移行细胞癌,好发于膀胱三角。
11
A、感染:最常见的致命性感染是肺炎、败血症和腹膜炎。
(4)、腺癌、
3、良性间叶组织肿瘤:
(1)、脂肪瘤,常见于背、肩、颈、四肢。 (2)、血管瘤(脉管瘤),无包膜,呈侵润性生长。 (3)、平滑肌瘤,最多见于子宫,其次是胃肠道。 (4)、骨瘤,好发于头面骨和颌骨,也可累及四肢。 (5)、软骨瘤。
4、恶性间叶组织肿瘤: (1)、纤维肉瘤。 (2)、脂肪肉瘤。
(3)、横纹肌肉瘤,见于10岁以下婴幼儿和儿童,好发部位是鼻腔、眼眶、泌尿生殖道等腔道器官。 (4)、平滑肌肉瘤,多见于子宫及胃肠道,易经血道转移。
(5)、骨肉瘤,骨最常见于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青少年,病理性骨折是诊断骨肉瘤的主要依据。 5、区分单纯癌、硬癌、髓样癌
单纯癌:癌组织与间质比例大致相当。 硬 癌:以间质为主,癌组织少。 髓样癌:以癌组织为主,间质少。
第十一章 心血管系统疾病
一、动脉粥样硬化
(1)病变主要累及大中动脉,以动脉内膜脂质沉积、灶状纤维增厚和粥样斑块形成为特征, 致使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引起组织、器官的缺血性病变。
(2)病因:?可控性因素:a,高脂血症 b,高血压 c,吸烟 d,继发性高脂血症疾病
e,其他因素,如饮食、肥胖和缺乏体力活动,心理负担重,压力大等。 ?不可控因素:A,遗传 B,年龄 C,性别
(3)基本病理变化:①脂纹(脂斑):动脉内膜面可见黄色针头帽大小的斑点或长短不一的条纹。
②纤维斑块:内膜面可见散在不规则表面隆起的斑块,初为淡黄色、 灰黄色,后因斑块表层胶原纤维增多及玻璃样变呈瓷白色,状如凝固的蜡烛。 ③粥样斑块
④继发性病变:1,斑块内出血 2,斑块破裂 3,血栓形成 4,斑块钙化
12
5,动脉瘤形成:是血管壁的局部扩张,不是肿瘤。 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1)病因:简称冠心病,是由冠状动脉狭窄所致心肌缺血引起的心脏病,也称缺血性心脏病。 (2)临床表现:1,心绞痛: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造成的,主要表现为阵发性胸骨后或心前区 疼痛、憋闷或压迫感,可放射至左肩,左臂,持续数分钟。 2,心肌梗死:只有在心内膜下,梗死才可以引起血栓形成,并发症:心脏破裂、 室壁瘤、附壁血栓形成,急性心包炎,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 3,慢性缺血性心脏病 4,冠状动脉性猝死 三、高血压病
(1)缓进型高血压(良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的95%,多见于中老年人):好发于细小动脉, 按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三期:
?动脉功能紊乱期
?动脉硬化期:细动脉玻璃样变性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变特征
?器官病变期: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常发生于基底核、内囊 微梗死,高血压脑病。
高血压性心脏病:主要病变是左心室肥大,增厚,乳头肌和肉柱增粗, 心腔不扩张,相对缩小。 原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2)急进型高血压:又称恶性高血压,较少见,多见于青壮年。
其病变特点:?细动脉壁纤维素样坏死;?增生小动脉硬化。
上述病变可累及全身各器官,但主要累及肾和脑,以肾脏病变最为严重, 常因尿毒症而继发身亡 四、风湿病
(1)风湿病是一种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病态反应性炎症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全身结缔组织形成具有诊断意义的风湿性肉芽肿为特征。最常累及心脏和关节,其次为皮肤、皮下组织,脑和血管等,以心脏病变最为严重。
(2)基本病变:?变质渗出期(早期病变),?增生期和肉芽肿期,?瘢痕期或愈合期。
(3)风湿性心脏病:常累及心内膜,心肌和心外膜,分别称为风湿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肌炎和 风湿性心外膜炎,如病变累及心脏全层,则称为风湿性全心炎。 ?风湿性心内膜炎:病变主要累及心瓣膜,以二尖瓣受累最多见,其次为二尖瓣和主动脉瓣 同时受累,其赘生物为白色血栓,小而不易脱落。 五、心脏感染性疾病
1,感染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形成体积较大、灰黄或浅绿色,质脆易脱落的疣状赘生物。?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其赘生物脱落后最易栓塞的部位是脑。 2,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包炎。
13
六、心瓣膜病
(1)心瓣膜病表现为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二者可单独发生,也可合并存在,是最常见的慢性心脏病之一。
第十二章 呼吸系统疾病
好发人群 病变性质 病变范围 大体 光镜 并发症 愈后
大叶性肺炎 青壮年 纤维素性炎 肺大叶 大片实变 弥漫性,以纤维素、RBC、中性粒细胞渗出为主 较少见 好 小叶性肺炎 老弱病幼 化脓性炎 肺小叶为单位 小实变灶散在分布或不规则融合 散在灶性,以细支气管为中心呈化脓性改变 多见,危险性大 差 大叶性肺炎:主要由肺炎双球菌引起的以肺泡内弥漫性纤维素渗出为主的炎症,病变通常累及肺大叶的
全部或大部。
红色肝样变期(发病第3~4天) 病变肺叶肿大,暗红色,质实如肝 特征:肺泡腔大量红细胞及部分纤维素渗出(纤维素丝连接成网),
临床病理联系:影响肺通换气、发绀等缺氧症状、红细胞被吞噬铁锈色痰、纤维素性胸膜炎 灰色肝样变期(发病第5~6天) 病变肺叶肿大,逐渐变为灰白色,质实如肝。 特征:肺泡腔内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纤维素网,中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红细胞少见; 临床病理联系:中性粒细胞坏死+渗出液+坏死脱落上皮细胞脓痰。
慢性阻塞性肺病: 一组以肺实质与小气道受到病理损害而导致慢性不可逆性气道阻塞、呼气阻力增加、肺功能不全为共同特征的肺疾病的统称。
第十三章 消化系统疾病
14
一、慢性胃炎
1.定义:是胃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发病率高 2.病因:?.幽门螺杆菌感染 ?.长期慢性刺激,如长期饮酒、吸烟、滥用水杨酸类药物,喜食热烫或浓碱及刺激 性食物。
?十二指肠液反流对胃粘膜屏障的破坏 ④自身免疫性损伤 3.类型及病理变化 (1)、慢性浅表性胃炎
部位:以胃窦部常见,病变呈多灶性或弥漫性
病理:A.胃黏膜充血、水肿、呈淡红色,可伴有点状出血和糜烂,表面可有灰黄或灰白色 黏性渗出物覆盖
B.镜下:病变主要位于粘膜浅层上1/3,呈灶壮或弥漫分布,胃黏膜充血、水肿, 表浅上皮坏死脱落固有层有淋巴细胞、浆细胞侵润 结局:大多治疗后或合理饮食而痊愈;少数转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2)、慢性萎缩性胃炎
特点:以黏膜固有腺萎缩伴肠上皮化生为特征
分类:?A型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血中抗壁细胞抗体和内因子抗体检查阳性,并导致 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导致恶性贫血,病变主要在胃底和胃体 ?B型病变多见于胃窦部,我国患者多属于B型
A、B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比较: 病因 发病机制 好发部位 血中自身抗体 恶性贫血 与癌变关系
病理:胃镜下,病变部胃黏膜失去正常的橘红色而呈灰色,黏膜变薄,皱襞变浅甚至消失, 黏膜下血管清晰可见。镜下,病变累及黏膜全层:?黏膜固有腺体萎缩?固有膜内 慢性炎细胞侵润,病程长者有淋巴细胞聚集或淋巴滤泡形成?肠上皮化生:指病变区 胃黏膜上皮被肠型上皮代替。
假幽门腺化生:及胃体部或胃底部的腺体壁细胞和主细胞消失,为类似由幽门腺的黏液分泌
15
A型 不明 自身免疫 胃体和胃底 + 有 无 B型 幽门螺杆菌 细菌侵垄力等 胃窦部 — 无 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