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成型基本原理习题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1 3:24: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一章习题

1 . 液体与固体及气体比较各有哪些异同点?哪些现象说明金属的熔化并不是原子间结合力的全部破坏? 答:(1)液体与固体及气体比较的异同点可用下表说明

液体 固体 液体 气体

(2)金属的熔化不是并不是原子间结合力的全部破坏可从以下二个方面说明:

① 物质熔化时体积变化、熵变及焓变一般都不大。金属熔化时典型的体积变化?Vm/V为3%~5%左右,

表明液体的原子间距接近于固体,在熔点附近其系统混乱度只是稍大于固体而远小于气体的混乱度。 ② 金属熔化潜热?Hm约为气化潜热?Hb的1/15~1/30,表明熔化时其内部原子结合键只有部分被破坏。 由此可见,金属的熔化并不是原子间结合键的全部破坏,液体金属内原子的局域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2 . 如何理解偶分布函数g(r) 的物理意义?液体的配位数N1 、平均原子间距r1各表示什么?

答:分布函数g(r) 的物理意义:距某一参考粒子r处找到另一个粒子的几率,换言之,表示离开参考原子

(处于坐标原子r=0)距离为r的位置的数密度ρ(r)对于平均数密度ρo(=N/V)的相对偏差。 N1 表示参考原子周围最近邻(即第一壳层)原子数。

r1 表示参考原子与其周围第一配位层各原子的平均原子间距,也表示某液体的平均原子间距。

3. 如何认识液态金属结构的“长程无序”和“近程有序”?试举几个实验例证说明液态金属或合金结构

的近程有序(包括拓扑短程序和化学短程序)。

答:(1)长程无序是指液体的原子分布相对于周期有序的晶态固体是不规则的,液体结构宏观上不具备

平移、对称性。

近程有序是指相对于完全无序的气体,液体中存在着许多不停“游荡”着的局域有序的原子集团 (2)说明液态金属或合金结构的近程有序的实验例证 ① 偶分布函数的特征

相同点 具有自由表面;可压缩性很低 完全占据容器空间并取得容器内腔形状;具有流动性 完全无序;无自由表面;具有很高的压缩性 不同点 具有流动性,不能承受切应力;远程无序,近程有序 不具有流动性,可承受切应力;远程有序 远程无序,近程有序;有自由表面;可压缩性很低 对于气体,由于其粒子(分子或原子)的统计分布的均匀性,其偶分布函数g(r)在任何位置均相等,呈一

条直线g(r)=1。晶态固体因原子以特定方式周期排列,其g(r)以相应的规律呈分立的若干尖锐峰。而液体的g(r)出现若干渐衰的钝化峰直至几个原子间距后趋于直线g(r)=1,表明液体存在短程有序的局域范围,其半径只有几个原子间距大小。 ② 从金属熔化过程看

物质熔化时体积变化、熵变及焓变一般都不大。金属熔化时典型的体积变化?Vm/V为3%~5%左右,表

明液体的原子间距接近于固体,在熔点附近其系统混乱度只是稍大于固体而远小于气体的混乱度。另一方面,金属熔化潜热?Hm约为气化潜热?Hb的1/15~1/30,表明熔化时其内部原子结合键只有部分被破坏。由此可见,金属的熔化并不是原子间结合键的全部破坏,液体金属内原子的局域分布仍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以说,在熔点(或液相线)附近,液态金属(或合金)的原子集团内短程结构类似于固体。

③ Richter等人利用X衍射、中子及电子衍射手段,对碱金属、Au、Ag、Pb和Tl等熔体进行了十多年的

系统研究,认为液体中存在着拓扑球状密排结构以及层状结构,它们的尺寸范围约为10-6-10-7cm。 ④ Reichert观察到液态Pb局域结构的五重对称性及二十面体的存在,并推测二十面体存在于所有的单组

元简单液体。

⑤ 在Li-Pb、Cs-Au、Mg-Bi、Mg-Zn、Mg-Sn、Cu-Ti、Cu-Sn、 Al-Mg、Al-Fe等固态具有金属间化合物的

二元熔体中均被发现有化学短程序的存在。

4.如何理解实际液态金属结构及其三种“起伏”特征?

答:理想纯金属是不存在的,即使非常纯的实际金属中总存在着大量杂质原子。实际金属和合金的液体由

大量时聚时散、此起彼伏游动着的原子团簇、空穴所组成,同时也含有各种固态、液态或气态杂质或化合物,而且还表现出能量、结构及浓度三种起伏特征,其结构相当复杂。

能量起伏是指液态金属中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在随时间不停地变化,时高

时低的现象。

结构起伏是指液态金属中大量不停“游动”着的原子团簇不断地分化组合,由于“能量起伏”,一部分金

属原子(离子)从某个团簇中分化出去,同时又会有另一些原子组合到该团簇中,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着这样的涨落过程,似乎原子团簇本身在“游动”一样,团簇的尺寸及其内部原子数量都随时间和空间发生着改变的现象。

浓度起伏是指在多组元液态金属中,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间结合力存在差别,结合力较强

的原子容易聚集在一起,把别的原于排挤到别处,表现为游动原子团簇之间存在着成分差异,而且这种局域成分的不均匀性随原子热运动在不时发生着变化的现象。

5. 根据图1-10及式(1-7)说明为动力学粘度η的物理意义,并讨论液体粘度η(内摩擦阻力)与液体

的原子间结合力之间的关系。

答:物理意义:作用于液体表面的应力τ大小与垂直于该平面方向上的速度梯度dVX/dy的比例系数。

通常液体的粘度表达式为

??Cexp(U/kBT)。这里kB为Bolzmann常数,U为无外力作用时原子之

间的结合能(或原子扩散势垒),C为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根据此式,液体的粘度η随结合能U按指数关系增加,这可以理解为,液体的原子之间结合力越大,则内摩擦阻力越大,粘度也就越高。

6. 总结温度、原子间距(或体积)、合金元素或微量元素对液体粘度η高低的影响。

答:η与温度T的关系受两方面(正比的线性及负的指数关系)所共同制约,但总的趋势随温度T而下降。 粘度随原子间距δ增大而降低,与?成反比。

3合金组元或微量元素对合金液粘度的影响比较复杂。许多研究者曾尝试描述二元合金液的粘度规律,其中

M-H(Moelwyn-Hughes)模型为:

?Hm?????(X1?1?X2?2)?1?2RT??? (1-9)

式中η1、η2、X1、X2 分别为纯溶剂和溶质的粘度及各自在溶液中的mole分数,R为气体常数,Hm 为两组

元的混合热。按 M-H模型,如果混合热Hm为负值,合金元素的增加会使合金液的粘度上升。根据热力学原理,Hm为负值表明异类原子间结合力大于同类原子,因此摩擦阻力及粘度随之提高。M-H模型得到了一些实验结果的验证。

当溶质与溶剂在固态形成金属间化合物,由于合金液中存在异类原子间较强的化学结合键,合金液的粘度

将会明显高于纯溶剂金属液的粘度。

当合金液中存在表面及界面活性微量元素(如Al-Si合金变质元素Na)时,由于冷却过程中微量元素抑制

原子集团的聚集长大,将阻碍金属液粘度的上升。通常,表面活性元素使液体粘度降低,非表面活性杂质的存在使粘度提高。

7.过共析钢液η=0.0049Pa﹒S,钢液的密度为7000kg/m3,表面张力为1500mN/m,加铝脱氧,生成密

度为5400 kg/m3的Al2O3 ,如能使Al2O3颗粒上浮到钢液表面就能获得质量较好的钢。假如脱氧产物在1524mm深处生成,试确定钢液脱氧后2min上浮到钢液表面的Al2O3最小颗粒的尺寸。

2g(?m??B)r2???9?答: 根据流体力学的斯托克斯公式:

,式中:?为夹杂物和气泡的上浮速度,

r为气泡或夹杂的半径,ρm为液体合金密度,ρB为夹杂或气泡密度,g为重力加速度。

r?

9????1.34?10?42g(?m??B)m

分析物质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以及与物质原子间结合力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