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和电子技术(A)1实验报告解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0:50: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U2单独作用 3. 令U2电源单独作用(将开关K1投向短路侧,开关K2投向U2侧),重复实验步骤2的测量,记录之。

4. 令U1和U2共同作用(开关K1和K2分别投向U1和U2侧), 重复上述的测量,并记录之。

5. 将U2的数值调至+12V,重复上述第3项的测量,记录之。

6. 将R5(330Ω)换成二极管 1N4007(即将开关K3投向二极管IN4007侧),重复1~5的测量过程,记录之。

7. 任意按下某个故障设置按键,重复实验内容4的测量和记录,再根据测量结果判断出故障的性质。 测量项目 实验内容 U1单独作用 U2单独作用 U1、U2共同作用 2U2单独作用 U1 (V) U2 (V) I1 I2 I3 (mA) UAB (V) UCD (V) UAD (V) UDE (V) UFA (V) (mA) (mA) 四、预习思考题

1. 在叠加原理实验中,要令U1、U2分别单独作用,应如何操作?可否直接将不作用的电源(U1或U2)短接置零?

答:

2. 实验电路中,若有一个电阻器改为二极管, 试问叠加原理的迭加性与齐次性还成立吗?为什么?

答:

五、实验报告

1. 根据实验数据验证线性电路的叠加性与齐次性。 答:

2. 各电阻器所消耗的功率能否用叠加原理计算得出?并作结论。

答:

3. 对实验步骤6进行分析,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答:

试用上述实验数据,进行计算 实验三 正弦稳态交流电路相量的研究

一、实验目的

1.研究正弦稳态交流电路中电压、电流相量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日光灯线路的接线。

3. 理解改善电路功率因数的意义并掌握其方法。

二、原理说明 1. 在单相正弦交流电路中,用交流电流表测得 图3-1 各支路的电流值, 用交流电压表测得回路各元件两 端的电压值,它们之间的关系满足相量形式的基尔 霍夫定律,即 ?I=0和?U=0 。

号U的激励下,UR与UC保持有90o的相位差,即当 R阻值改变时,UR的相量轨迹是一个半园。 图3-2 ··U··

2. 图3-1所示的RC串联电路,在正弦稳态信

··U、UC与UR三者形成一个直角形的电压三

角形,如图3-2所示。R值改变时,可改 变φ角的大小,从而达到移相的目的。

3. 日光灯线路如图3-3所示,图中 A

是日光灯管,L 是镇流器, S是启辉器, C 是补偿电容器,用以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 图3-3 (cosφ值)。有关日光灯的工作原理请自行翻阅有关资料。 三、实验设备

序号 1 2 3 4 5 6 7 8

名称 可调三相交流电源 交流数字电压表 交流数字电流表 镇流器、启辉器 日光灯灯管 电容器 白炽灯 电流插座 型号与规格 0~450V 0~500V 0~5A 与30W灯管配用 30W 1μF,2.2μF,4.7μF/500V 220V,15W 数量 1 1 1 各1 1 各1 1~3 3 备注 DVCC-04 屏内 DVCC-05 DVCC-04 DVCC-04 ···四、实验内容

1. 按图3-1 接线。R为220V、15W的白炽灯泡,电容器为4.7μF/450V。 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 将自耦调压器输出( 即U)调至220V。记录U、UR、UC值,验证电压三角形关系。

测 量 值 U(V) UR(V) UC(V) 2. 日光灯线路接线与测量。

图3-4

按图3-4接线。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调节自耦调压器的输出,使其输出电压缓慢增大,直到日光灯刚启辉点亮为止,记下三表的指示值。然后将电压调至220V,测量功率P, 电流I, 电压U,UL,UA等值,验证电压、电流相量关系。

启辉值 P(W) Cosφ I(A) U(V) UL(V) UA(V) 计 算 值 U’(V) ? 正常工作值 3. 并联电路──电路功率因数的改善。 按图3-5组成实验线路。经指导教师检查后,接通实验台电源,将自耦调压器的输出调至220V,记录功率表、电压表读数。通过一只电流表和三个电流插座分别测得三条支路的电流,改变电容值,进行三次重复测量并记录。

图3-5 ii 电容值 (μF) 0 1 2.2 4.7 4.7+2.2

五、预习思考题

1. 参阅课外资料,了解日光灯的启辉原理。

2. 在日常生活中,当日光灯上缺少了启辉器时, 人们常用一根导线将启辉器的两端短接一下,然后迅速断开,使日光灯点亮(DVCC-04实验挂箱上有短接按钮,可用它代替启辉器做试验。);或用一只启辉器去点亮多只同类型的日光灯,这是为什么?

答:

3. 为了改善电路的功率因数,常在感性负载上并联电容器, 此时增加了一条电流支路,试问电路的总电流是增大还是减小,此时感性元件上的电流和功率是否改变?

答:

4. 提高线路功率因数为什么只采用并联电容器法, 而不用串联法?所并的电容器是否越大越好?

答:

P(W) COSφ 测 量 数 值 U(V) I(A) IL(A) IC(A) 计 算 值 I’(A) Cos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