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18精编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13:18: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5自学课文学会生字词语, 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想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写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读后讨论(名称、特点、抒发情感、点明创造者) 四、 课堂总结 第二课时(4)

一、导入:课文是如何描绘长城和运河的呢? 二、整体感知,读通课文

1. 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读了课文大家一定很想去那里看看吧?好吧,我们的旅行就要开始了,可是谁来驾驶飞机呢?(出示:驾驶;个别读)倘若谁能发现这两个字的共同点,飞机就有谁来驾驶。 2. 教学“驾驶”;都有“马”,古代的交通工具多为马力;都是形声字

3. 请找到相同点的两个学生分别读课文的两小节,其余同学边听边找,长城和运河在作者眼里分别像什么。

4. 出示句子:像巨龙穿行在大地,连绵起伏,曲折蜿蜒 像丝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 个别读,引读

过度:长城怎么就像巨龙穿行了呢? 三. 深入学习,激发情感 1. 出示第一小节,学生自读

师:请我们的游客乘坐飞机从高口俯视长城,看看长城为什么像巨龙 2. 出示:长城图和巨龙图 学生比较后说说像在哪里。 师小结:(可以引学生一起来说:长城翻山越岭,时高时低,弯弯曲曲,接连不断,穿过山脉,越过河流,这真是一幅壮丽的景象;随机再出示:壮丽)

3. 引读:万里长城真像巨龙穿行在大地——,东起——,西到——,万里长城谱写了——。

师:万里长城真实万里长。有人计算,如果把长城所用的砖、石筑成一道2米厚,4米高的围墙,则可以绕地球一周啊!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工程啊。可在古代,交通运输工具都十分落后的情况下,要完成如此巨大的工程,实在是一件了不起的事呀! 4. 引学生说: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指名说,齐说) 师:游览长城的游客无不为先辈伟大气魄和坚毅的精神所感动,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

5. 齐读第一小节

过度: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而运河却谱写了动人的诗篇,为什么动人呢?

6. 出示第二段,边读边思考:你觉得哪里动人了?(学生说说,老师指导读读句子) 师:运河就像我们的母亲,我们是在运河的哺育下过上幸福安康的日子,每天,有成千上万的船在运河上航行,它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更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7. 引学生说: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指名说、齐说) 8. 齐读第二小节

师:长城和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们一个像巨龙,一个像丝带,一刚一柔,为中华炎黄子孙的安康幸福献出了全部,我感到很骄傲,你呢? 9. 学生也说说自己的感受。

师:让我们记住他们的名字——(引读课题) 10. 配乐读课文

四、课外拓展,升华情感

师:其实,我们中华的儿女还创造了很多的人间奇迹,你还知道哪些? 1. 小组交流,出示句式:

谱写了 的诗篇。 2. 出示图片,了解更多中国著名的建筑。 3. 出示仿写的诗句,学生朗读 我驾驶着飞机航行在祖国的蓝天, 一幅壮丽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人耸立在黄浦江的东岸, 高大威猛,英姿飒爽。

东方明珠塔谱写了秀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智慧的中华儿女。

我驾驶着豪华汽车行驶在祖国大地,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 像巨龙横卧在长江两岸, 雄伟壮观,宽阔笔直。

南京长江大桥谱写了壮丽的诗篇。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勤劳的中华儿女。 五、 布置作业 仿写课文 板书设计

长城和运河 万里长城

(西)嘉峪关 山海关(东) 京杭大运河 (北)首都北京 (中)京杭大运河 (南)天堂杭州 2 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学会6/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有关词语的意思。 3、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爱国爱岛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体味语言的优美,如“星罗棋布”、“碧波浩淼”等,注重学生的积累。 教具准备:地图、投影、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5】 一、导入

1、看地图,解说南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及概况。 2、出示投影:说说图上都有些什么? 3、指导读题。

(从课题入手提出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体会有关词语的意思。 (2)认真朗读课文,能大致说说南沙群岛美在哪里。 2、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读生字。 3、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浩瀚:广大。

浩淼:形容水面辽阔。

4、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注意字音。 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看图边思考: 南沙群岛是祖国的 ,也是 。

2、在课文中画出句子,齐读这几句话。 四、指导写字 1、巩固生字

同桌互猜字,并说说是怎么记住的。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 五、作业

抄写生字三遍。 第二课时【6】

一、检查复习(复习巩固所学词语)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了些什么?(指名回答,并相应板书) 二、精读感悟

1、过渡: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了什么? (2)还从哪儿看出岛屿的多?边读边想象,并找出重点的词语。 (3)指导读1、2两句。

(4)这段话还告诉我们什么?(指名说) (5)指导朗读第3句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 4、学习第2自然段。

(1)学生自学,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2)四人一小组讨论。结合理解“蕴藏”“用之不竭”。

(3)你能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南沙是祖国巨大的蓝色宝库。”吗? 生自由试读,再比赛读。 5、学习第3自然段。

过渡:我们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1)自由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2)这些句子你们都读懂了吗?试着用彩色笔画下来。 (3)指导学生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4)引导学生说,为什么这样画? (5)指导朗读。

(6)看图,试背第3自然段。 三、发展练习 板书设计

2美丽的南沙群岛 地理位置 物产丰富 景色优美 3庐山的云雾 教学目标:

1.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山河的思想感情。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 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7】

一、 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 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 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 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10、庐山的云雾 4. 范读课文。

二、 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 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 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 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 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 教学生字词

1、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2、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 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8】 一、检查复习 1. 听写生字词。

2.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 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 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 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 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5、自读、背诵。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 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在下面画横线。

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 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 5、 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

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 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1、 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2、检查自学情况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正因为庐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所以令游客们舍不得回来了。(板书:流连忘返)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