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一)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6 3:32: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浅论中国古典诗词中虚实相生的审美特性(一)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虚实相生审美鉴赏直接信息潜在信息

中国古典诗词讲求虚实相生,通过一虚一实,一隐一显,相互作用,形成巨大的艺术张力,这样就大大拓展了诗歌的审美空间。

一、中国诗词中的虚实相生,渊源于先秦哲学中有无相生论

道家的宇宙观认为世界是阴阳结合,虚实统一,有无相生的。老子曰:“有无相生”(《老子》2章)。有“有”才显出“无”,有“无”才显出“有”。它和“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一样,都是相比较而存在。老子曾以车轮、盆子、门窗等物作喻来阐述这个道理。老子曰:“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认为利,无之以为用。(《老子》第十一章)。车轮、盆子、门窗等天地万物之所以有它的作用,正是因为它们既有“有”的一面,又有“无”的一面。失去其中任何一方面,也就失去了它们的作用及本质。只有虚实结合,有无相生,天地万物才能运化流行,生生不息。由此可见,“有”与“无”彼此依存,相互作用,反映了完整的世界。

同样,在中国古典诗词创作过程中,只有做到虚实统一,才能真实地反映有生命的世界。正如苏轼所云:“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涵虚亭》)。此亭空无一物,但收揽朝晖夕照,吐纳山川灵气,虚实作用,有无相生,聚汇了天地精神。日常生活中,语言传递着思想,但往往又遮蔽了意义,不能完满地表达人们复杂的思想情感。同样,在艺术创作过程中,语言也无法完全传达艺术家们丰富的审美体验,许多诗歌理论家都认识到了语言这种无法“尽意”的局限性。陆机存在“意不称物,文不逮意”的忧患;刘勰也陷入“意翻空而易奇,言征实而难巧”的困境,正是因为“言不尽意”,所以人们诉求超越语言,试图破语言之执。于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创作者往往通过意象的叠加,反常超常的情景组合,由此及彼,由实入虚,虚中含实,以产生出纷呈叠出的“象外之象”,让人们在言外获得无穷的意蕴。

同时,诗人也注重用语的含蓄,常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这种意境正是突破有限而生成的无比广阔的审美想象空间,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含蓄蕴藉,余味无穷。刘勰就认为优秀的诗词具有“复意”的结构,一是字面之义,一是言外之意,“隐以复意为工”,“隐也者,文外之重旨也”(《文心雕龙·隐秀》)一首优秀的诗歌犹如一曲潜伏暗藏着诸多音符的交响乐。一旦奏起,各声部都会传出优美动听的旋律。优秀的诗人,应能够避开语言的局限,寄意于言外,在言外建立一个真挚感人,风光无限的世界。由此可见,中国古典诗学十分强调“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不仅有限的“言”,“象”中包涵着丰富的思想,而且在“言”外,“象”外的意境之中也含蕴着更深远的意义,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审美效果。 二、古典诗词鉴赏中应注重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的整体接收 正是由于中国古典诗词具有这些审美特性,因此,我们在对中国古典诗词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诗词传递出的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进行整体接收。所谓直接信息指文体的表层信息,它以一种显的形态存在,它是鉴赏主体在读、听诗词时通过感觉、理解、联想和想象等生理机能的作用接收的信息。所谓潜在信息是一种在文本中没有明白说出而以隐的形态存在的信息,它是鉴赏主体根据文本中的语词、结构、修辞和其他因素的暗示、指引才能接收的信息。鉴赏主体的审美感受源于对作品审美信息的接收,虽然作品的审美信息包含有直接信息和潜在信息两部分,但人们往往忽视潜在信息。其实,潜在信息对诗词的鉴赏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