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讲稿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16:57: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液样变性。多见于间叶性肿瘤、风湿病、动脉粥样硬化、甲状腺机能低下等。镜下观,病变处的间质较疏松,充以染成淡蓝色的胶状液体,其中散在一些多角形、星芒状细胞。

(二)细胞死亡

各种刺激因子造成组织、细胞严重损伤时,导致细胞死亡。细胞死亡表现为坏死和凋亡。

1. 坏死(necrosis) 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病理性死亡称为坏死。细胞坏死后,代谢停止,功能丧失,出现不可逆性病理变化过程。

(1)病理变化 坏死的早期肉眼与镜下都不易发现,只有出现明显的形态学改变时,才能加以辨别,临床上将失去生活能力的组织,称为失活组织。肉眼观,表现为无光泽,无弹性,无血液供应,无感觉。镜下观,细胞核的改变是坏死的主要标志,表现为核浓缩、核碎裂,核溶解。最后坏死组织呈一片无结构,红染的颗粒状物质。

(2)坏死的类型:

1)凝固性坏死(coagulation necrosis):坏死细胞的蛋白质凝固、为灰白灰黄色,干燥、质脆还保持细胞轮廓残影,与健康组织分界明显,好发于心、肝、脾、肾等器官。

干酪样坏死(caseous necrosis)是凝固性坏死的一种特殊类型,表现为坏死很彻底,常见于结核病灶。镜下,组织的原有结构消失,只见一片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质。肉眼观,坏死组织呈淡黄色,形似奶酪,故名。

纤维蛋白样坏死(fibrinoid necrosis)一般发生于结缔组织和血管壁。镜下,坏死组织呈细丝、颗粒状或块状无结构的物质,呈强嗜酸性物质,状如纤维蛋白。

2)液化性坏死(ligue faetion necrosis):坏死组织因水解酶的分解而成液态。常发生于蛋白质较少,磷脂和水分多(如脑)或蛋白酶多(如胰腺)的组织,如脑组织坏死(又叫脑软化)、坏死性胰腺炎、 化脓性炎症所形成的脓液。

3)坏疽(gangrene):组织坏死后继发有腐败菌感染叫坏疽。坏死组织被腐败菌分解后产生硫化氢,后者可与血红蛋白分解的铁结合成硫化铁而呈黑色。坏疽分为干性、湿性和气性3种类型:①干性坏疽:多发于肢体末端,或水分易蒸发的体表组织坏死。坏死组织干燥,腐败菌感染多较轻,边界清楚。②湿性坏疽:多见于与外界相通但水分不易蒸发的内脏器官,如肠管、胆囊、子宫、肺等,也可继发于动脉阻塞同时有静脉淤血的体表组织。坏死组织水分较多,腐败菌感染严重。③气性坏疽:见于严重的深达肌肉的开放性创伤继发厌气菌感染时,细胞坏死分解产生大量气体,坏死处呈蜂窝状。可伴发全身严重中毒症状。

6

(3)坏死结局:组织坏死后,在体内成为异物,有以下形式进行清除。

1)溶解吸收:坏死范围较少,被溶蛋白酶溶解液化,由淋巴管或血管吸收,碎片由巨噬细胞吞噬消化。

2)分离排除:坏死灶较大难以吸收时,其周围出现炎症反应,中性白细胞将病灶处的坏死组织分解、吞噬 、吸收,并通过多种途径排除。发生在皮肤黏膜上皮细胞的坏死、脱落,引起表浅的缺损称为糜烂。若坏死发生在皮肤、黏膜,坏死物排出后形成缺损超过上皮全层称为溃疡。肾、肺等实质器官的坏死物液化后,可通过自然管道排出,残留的空腔称为空洞。溃疡与空洞可由组织再生修复。

3)机化:坏死组织不能被吸收与排除时,则由附近的健康组织新生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形成的肉芽组织将坏死物质取代,这一过程称为机化(organization)。

4)包裹、钙化:坏死灶较大,不能完全机化,则由周围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其包饶称为包裹。若有钙盐沉积于坏死组织,则称为钙化。

2. 凋亡。

第三节 损伤的修复

修复(repair)是指机体的细胞和组织受到损伤,由周围同种细胞的再生或纤维组织修补恢复的过程。

一、再生

机体的细胞和组织损伤后,由邻近的同种细胞增生填补的过程称再生(regeneration)。再生又分为生理性再生与病理性再生。生理性再生是指生理过程中老化、消耗的细胞由同种细胞分裂增生补充,如表皮角化层经常脱落,由表皮基底细胞增生、分化,给予补充。病理性再生是指在病理状态下,组织、细胞损伤后发生的再生。受损组织修复的程度取决于受损组织、细胞的再生能力以及许多细胞因子和其他因素的调控。

(一)各种细胞的再生能力

按再生能力强弱将细胞分为3类。 1. 不稳定细胞(labile cells) 本类细胞再生能力最强,在生理状态下不断进行分裂、增生,以替换衰老死亡的细胞,细胞损伤后也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如全身的上皮细胞,淋巴造血细胞等。

2. 稳定细胞(stable cells) 此类细胞在生理状态下增生不明显,但有强大的潜在的再生能力。在组织受到损伤后,此类细胞表现较强的再生能力。如肝、胰、内分泌腺等腺上皮、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细胞和原始间叶细胞等。平滑肌细胞虽属稳定细胞,但再生能力弱。

3. 永久性细胞(permanent cells):此类细胞有神经细胞、心肌细胞及骨骼肌细胞。出生后神经细胞不能分裂增生,一旦遭受破坏则成为永久性缺失,只能由神经胶质细胞增生补充。但这不包括神经纤维,在神经细胞存活的前提下,受损的神经纤维有着活跃的再生能力。心肌细胞与骨骼肌细胞只有微弱的再生能力,对损伤后修复几乎没有作用,靠瘢痕修复。

(二)常见组织的再生过程

1. 上皮组织的再生 皮肤、黏膜的被复上皮损伤后,由创缘或基底部残存的基底细胞分裂增生,向缺损中心覆盖,恢复组织结构。腺上皮损伤后,由残留的上皮细胞分裂、补充。

2. 纤维组织的再生 局部损伤后,由成纤维细胞分裂增生,此类增生能力很强,停止分裂后演变为纤维细胞,并产生胶原纤维。

3. 血管的再生 毛细血管常常以出芽的方式完成再生的过程,即毛细血管损伤处边缘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形成实心的细胞条索,在血流冲击下逐渐形成血管腔,继而互相吻合形成毛细血管网。大血管断裂后要通过手术吻合,内皮细胞再生覆盖断裂处,断裂处肌层

7

不能再生,通过结缔组织再生给予连接,即瘢痕修复。

4. 神经组织的再生 神经细胞破坏后不能再生,由再生能力强的神经胶质细胞修复形成胶质瘢痕。而神经纤维断裂后,如果与其相连的神经细胞仍然存活,可完全再生。先是断裂远端髓鞘与轴突崩解吸收。然后,两端的神经膜细胞增生,将两端连接形成髓鞘。近端轴突逐渐向远端髓鞘内生长直达末梢。若两断端相距太远(超过2.5cm)或截肢后失去远端,则近端长出的轴突不能达到这端,与增生的结缔组织混杂,卷曲成团,形成创伤性神经瘤(traumatie neuroma),引起顽固性疼痛。临床上施行神经吻合术或截肢时应做适当处理。 二、纤维性修复

纤维性修复是指先经过肉芽组织填补组织缺损,后经过纤维化转化为瘢痕组织的过程。 肉芽组织(granulation tissue)是由大量新生的毛细血管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幼稚结缔组织,常伴有各种炎症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肉眼观,肉芽组织呈鲜红色、颗粒状、柔软湿润、似鲜嫩的肉芽,因而得名。

肉芽组织在修复过程中有如下功能:①抗感染及保护创面。②机化或包裹坏死组织、血凝块、血栓及其他异物。③填补创伤的缺损。

肉芽组织从创伤面的边缘及底部长出逐渐填补组织缺损,成纤维细胞逐渐向纤维细胞转化,最后产生胶原纤维,毛细血管数目逐渐减少。最后肉芽组织演变为血管稀少、有大量胶原纤维的瘢痕组织。

瘢痕组织的形成对机体既有利,能修复组织缺损,并使组织器官保持坚固性。但也有不利的一面,如造成瘢痕收缩,瘢痕性粘连、器官硬化、瘢痕组织增生过度,形成瘢痕疙瘩。

三、创伤愈合

创伤愈合(wound healing)是指组织遭受创伤后进行再生修复的过程。 (一)皮肤和软组织的创伤愈合

1. 一期愈合 见于组织破坏少、创缘整齐、无感染、经粘合或缝合后创口对合严密、无异物的的伤口,表皮在24小时~48小时内将伤口覆盖。肉芽组织于第三天从伤口边缘长出,逐渐填满伤口。这类伤口愈合快,瘢痕少,临床上称为一期愈合。

2. 二期愈合 见于组织创伤范围大,坏死组织较多、创缘不整,无法整齐对合、伴有感染的伤口。如伤口炎症反应明显,必须控制感染,清除坏死组织才能愈合。如创面过大,上皮组织难以覆盖,则要植皮。此类伤口愈合较慢,瘢痕较多,临床上称为二期愈合。 3. 痂下愈合 见于较浅表并有少量出血或血浆渗出的皮肤创伤(如皮肤表浅的擦伤)。创口表面的血液、渗出物及坏死物质干燥后形成黑褐色硬痂覆盖于创面上,创伤在痂下进行愈合,表皮再生完成后,痂皮自行脱落,称为痂下愈合。

(二)骨折愈合

骨折(bone fracture)一般分为外伤性骨折和病理性骨折。经过良好复位的单纯外

8

伤性骨折,几个月内即可恢复正常结构和功能。愈合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

1. 血肿形成 骨折时常有局部大量出血,形成血肿,数小时后血肿发生凝固,可起暂时粘合骨折断端的作用。

2、纤维性骨痂形成 骨折后2~3天,血肿由肉芽组织取代机化,继而形成纤维性骨痂,使断端连接起来,但不牢固。此期约需2~3周。

3. 骨性骨痂形成 在上述纤维性骨痂基础上,形成骨样组织,经钙盐沉着形成骨性骨痂。此期,新生骨小梁排列紊乱,达不到正常功能要求。此期约需4~8周。

4. 骨痂改建 骨性骨痂经过进一步改建成板层骨。改建是在破骨细胞的骨质吸收及骨母细胞新骨质形成的协调作用下完成的。最终使骨折两端恢复原来结构与功能,形成骨髓腔。此期需几个月或更长时间。

(三)影响创伤愈合的因素

创伤的愈合除与损伤程度及组织再生能力有关外,还与机体全身因素及局部因素有关。 1. 全身因素

(1)年龄:青少年组织再生能力强,愈合快。老年人与之相反,与血液供应减少及生理功能日益衰退有关。

(2)营养:与蛋白质关系极大,蛋白质缺乏,肉芽组织及胶原纤维形成不足,伤口愈合延缓。还与维生素C、微量元素锌、钙与磷等营养关系密切。

(3)其他:肾上腺皮质激素能抑制炎症的渗出,不利于清除伤口感染,且抑制肉芽组织增生及胶原纤维的合成,不利伤口愈合,伤口愈合期间,要尽量不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某些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免疫缺陷病)也影响伤口愈合。

2. 局部因素

(1)局部血液循环:良好的血液循环可促使坏死物质吸收及感染的控制,还可保证组织再生的营养物质。临床上用热敷、理疗均对血液循环有改善作用。

(2)感染与异物:感染可引起组织坏死,伤口延缓愈合,异物存留也可引起伤口感染,影响伤口愈合。所以,要消除感染与异物,创伤才能愈合。

(3)神经支配:局部神经受损,其所支配区域组织再生能力降低,如麻风病引起的溃疡不易愈合,就是神经受损的缘故。 【自测题】:

1、细胞坏死与细胞凋亡在形态学上如何鉴别 2、试述肉芽组织的形态和功能。 【课堂小结】

1、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对象和任务。

9

2、组织和细胞损伤的类型、各类损伤的基本概念、基本病变及结局。 3、坏死的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

4、再生的类型、组织的再生能力骨的形态与分类。 【作业布置】

1、试述坏死的类型、病变特点及结局。

2、试以断肢再植为例说明组织的再生能力和类型,并根据所学习的病理学知识分析影响断肢再植成功的病理学因素。

[教学后记]: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