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31 3:48:4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试述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圣托马斯、约翰·洛克对私人财产权的不同论证,并将之与现代产权经济学派的观点进行比较。
(一)亚里士多德 关于私有财产问题,亚氏不仅批评了柏拉图的财产公有主张,他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就是,财产“私有公用”,因此亚里士多德是主张私有制的。
亚里士多德的私人财产观是建立在一定的财产观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私人财产观,实际上是在反对柏拉图的财产公有制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他不赞成财产共有制,而主张实行财产私有,但同时提倡通过道德力量促进社会实行财物公用。他从个人对自身利益的倾向性出发, 得出私有制比公有制更为优越的结论, 这是对柏拉图思想的超越。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公有制提出了几点批判: (1)首先, 他认为私有制是符合人的天性的一种制度, 它比财产公有给人带来的快乐更多,并借此合理地区分了自爱和自私
(2)其次, 财产公有会引起极大的纠纷, 财产私有不仅会使人们和平相处, 而且经济效率将得到提高。
(3)更进一步看, 财产公有不仅不能消灭人们的私有观念, 强化城邦公利,反而会使人们对城邦的公共事业摸不关心。
(4)再次, 财产公有将使两种值得赞扬的德性消失, 即对“ 妇女的克制” 和“ 在财产方面的慷慨” , 而实行私有制则有机会实现这些美德。
(5)最后, 亚里士多德以历史经验为论据证明了财产公有的不现实性。 但是, 他的理论也有较大的缺陷, 他没有充分认识到私有制对人类社会的负面影响, 同时, 以人的快乐和慷慨来说明私有制的优越性也是荒谬的。
(二)圣托马斯
他主张处理经济关系的基本原则应当遵循正义,即分配的正义与交换的正义。他把财富分成两种,即自然财富和人为财富。他一方面歌颂了私有财产的优越性,认为私有财产制度是一种有效率的制度;财产的所有权属于私人,但使用权属于众人,所有权者对财产起监护作用,有责任通过慈善等途径将财产转移他人使用;获得财产权的条件为占有和劳动。另一方面又主张将财产的所有权和私有权分开,代表了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三)约翰?洛克
洛克认为财产权利是一切权利的基础和核心,并且把个人财产权看作是由于人的劳动导致拥有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不能剥夺他人经过劳动获得的这种权利。依据洛克的财产权理论,对财产权的保护就是对人的劳动的保护,既然人的劳动由人的自由和其劳动器官所决定,并且拥有对于劳动产品的使用权,那即是说,这是对人的最根本的保护!
其中财产权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在社会物资丰富,消费者很少的条件下,自然物的某些部分成为人的私有财产并不需要经过全体世人的明确协议。
(2)使自然共有物转化为私人财产的因素是劳动,由劳动建立起来的私人产权,不但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人类的共同积累。
(3)对于私有财产的限制,洛克认为劳动者对其自身的财产权必须以生活需要为限制,但是该理论一旦涉及到货币就变得不现实了。
(四)现代产权经济学派
现代产权经济学派建立在六个基本假设前提下: 一、“经济人”人格假设;二、“资源稀缺性”假设;三、“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假设;四、“非完全竞争”的市场假设;五、“有限理性”假设;六、“交易费用为正”的基本假设。
现代产权理论基本观点是,现实经济中,市场经济往往存在“外部性问题”,市场机制本身存在着缺陷。现代产权理论认为外部性的产生是由于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的不相等,即社会成本大于私人成本,从而导致了社会福利的损失或低效。因此在市场的运行过程中,产权界定和合理配置占有重要地位。现代产权理论认为能够有效实现外部性内在化的产权制度安排是有效率的产权形式。私有产权就是将资源的支配、使用与转让以及收入的享用权界定给一个特定的人,他可以不受任何约束、采取任何一种他认为合适的方式来支配、使用或者转让这些资源。在私有产权下,收益和成本都是由所有者承担的,这种收益和成本的对称性消除了公有产权之下的外部性,保证了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按照标准产权理论的逻辑,只有私有产权才是边界清晰、最有效率的产权形式。因为私有产权形式下收益权和控制权的有机结合能够产生有效的激励机制。
2.请分别以“经济学基本问题”和“经济人假设”为逻辑起点,阐述经济学说从古典、新古典到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发展。
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
① 职工基本上都是受经济性刺激物的激励的,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能向他们提供最大的经济收益,他们就会去干。
② 由于经济性刺激物在组织的控制之下,所以员工的本质是1种被动的因素,要受组织的左右、驱使和控制。
③ 感情,按其定义来说,是非理性的,因此必须加以防范,以免干扰人们对自己利害的理性权衡。
④ 组织的设计方式要能够中和并控制人们的感情,即要控制住人们的那些无法预计的品质 二、经济学的三个基本问题
与人类无限的欲望比较起来,资源总是具有稀缺性,不可能满足无限的欲望。这一基本矛盾决定了经济学必须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生产什么? 第二、如何生产? 第三、为谁生产? (一)经济人假说的发展 古典经济学时期:
“经济人”思想的萌芽最初始于重商主义者。但是, 比较完整地、系统地阐述“经济人”思想, 并把它作为经济学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的, 一般公认是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亚当·斯密。他第一次把个人谋求自身利益的动机和行为系统地、清晰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框架中, 以“经济人”假定作为其思想的立足点, 阐明了国民财富增长和经济自由思想的内在关联, 从而奠定了“经济人”假定思路的基础。
其后,追随斯密的古典经济学家如萨伊、李嘉图、马尔萨斯、麦克库勒赫等几乎都把自利原则作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机, 同时强调自由放任是实现自利的必要条件。
总的说来, 古典经济学家们在证明经济人这一假说时, 依然是从道德的功利主义方面来为“经济人”立论, 这表明他们仍未摆脱传统的道德行为判断的束缚。 新古典时期:
到了新古典经济学时期, “经济人”则逐渐脱下功利主义道德学说这层外衣, 旗帜鲜明地以个人私利作为关注的焦点,完全切断了“经济人”与道德伦理的关系, 经济人日趋被抽象为数学晶体式的理性经济人。
边际革命的三位奠基人杰文斯、门格尔、瓦尔拉斯对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持批判态度, 试图以一种新的方法和理论改造并重建理论经济学。他们以心理分析来说明经济现象, 以经济人最终如何获得最大效用或最大满足为研究对象, 把研究范围限定在资源的合理使用或最优配置的领域之内, 把经济学改造成为以消费、交换、生产及分配为序的理论体系。。由此, 经济学开始了对经济人假设进行数学形式化处理的新历程。 当代经济学:
“新政治经济学运动”。以贝克尔、布坎南、诺思等人为代表的“新政治经济学家”对人类行为的分析从经济领域演进到非经济领域, 将“经济人”假设发展到“新经济人”阶段。。贝克尔运用“经济人”假设分析了人类所有行为, 以布坎南为代表的公共选择学派的理论模型的基点是把“经济人”假设扩大到政治领域, 把人类在经济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行为纳入一个统一的“经济人”的分析模式,诺思的制度变迁理论表明: 制度变迁与技术进步具有相似性,即推动制度变迁和技术进步的行为主体都是追求收益最大化。
古典经济学古典经济学又称古典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指大约从1750--1875年这一段政治经济学创立时期内的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外的所有的政治经济学。① 研究对象:
古典经济学着重经济总量研究,这涉及到经济增长、国际贸易、货币经济和财政问题等方面,他关心的是国家经济问题。 理论核心: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核心是经济增长产生于资本积累和劳动分工相互作用的思想,即资本积累进一步推动了生产专业化和劳动分工的发展,而劳动分工反过来通过提高总产出使得社会可生产更多的资本积累,让资本流向最有效率的生产领域,就会形成这种发展的良性循环。 因此古典经济学似乎是想告诉人们,顺从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保持资本积累的良性循环,会更好地促进经济增长。但他们又看到劳动分工是受条件约束的,资本的积累会使现有的劳动分工以更大的规模出现,并表现出工资的随之上涨,而劳动分工的发展却不易实现,这将使资本积累受到劳动分工发展跟不上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经济学的系统性发展源自亚当·斯密,中经大卫·李嘉图、西斯蒙第、穆勒、萨伊等,逐渐形成了一个经典的经济学理论体系,这就是古典经济学
(Classical Economics)。在20世纪以后,经济学历经了张伯伦革命、凯恩斯革命和理性预期革命等三次大的革命性变革,形成了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这个框架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Neoclassical Economics),以区别于先前的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集中而充分地反映了经济学过去100年间的研究成果和发展特征,它在研究方法上更注重证伪主义的普遍化、假定条件的多样化、分析工具的数理化、研究领域的非经济化、案例使用的经典化、学科交叉的边缘化。
张伯伦革命摈弃了古典经济学把竞争作为普遍现象,把垄断看作个别例外的传统假定,它科学地指出,完全竞争与完全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更多的是处在两种极端之间的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市场模式。他们运用边际分析法,分析了垄断竞争的成因、均衡条件、福利效应等,从而完成了微观经济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