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和特色-2019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1:01:1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临县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和特色

秧歌是我国一种历史十分悠久的群众性民间歌舞艺术形式,也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北方流行甚广。其中,临县伞头秧歌颇具特色,对于研究这种综合性街头表演艺术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表演形式

临县伞头秧歌的表演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规模宏大,且有祭神拜庙的习俗。它不像朔州踢鼓秧歌以舞为主,也不像沁源秧歌以歌为主,它的表演分为文会子和武会子,文会子以歌为主,武会子以舞为主。通常,一支秧歌队人数少则一二百,多则八九百。秧歌队的组成部分主要有:

一是仪仗队和乐队。仪仗队由一面门旗和若干彩旗组成,门旗上书“某某(村)秧歌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乐队主要由鼓手、唢呐手和敲锣者等组成,他们也都身着彩衣,洋溢着节日的气氛。

二是伞头。在武会子中,伞头是秧歌队的指挥者,也是所有舞者的领队。最初一队秧歌只有一名伞头,现在有的多达五六人。在文会子(唱秧歌)中,伞头要能在各种场合下即兴编唱秧歌。他们左手戴响环,右手执花伞,过去多身穿长袍,头戴礼帽,现在则多穿大衣或便装。配合伞头的是一支由锣鼓和唢呐等乐器组成的小乐队,他们负责在开场和每首秧歌演唱前演奏,待伞头编

好秧歌后摇动响环,乐声即止,一首唱完再起。

三是“打鼓子的”和“拉花子的”,这是伞头秧歌的主要队伍也是观众最关注的队伍,一般由青年男女扮演,也有一些中老年人参与(临县老干部秧歌队就是完全由退休的男女老干部组织的一支秧歌队)。“打鼓子的”多由男子扮演,过街时排在乐队后面,他们身着彩服,肩挎腰鼓,双手拿鼓键,一边击腰鼓一边前进,豪放自如。“拉花子的”也叫“包头的”,紧跟在打鼓子队伍的后面,由伞头带领,身穿彩衣,头上插红花或粉花,腰系彩绸,左手提绸,右手执扇,扇子在空中不停的飞舞,加上彩绸的配合,给人轻快活泼,花哨热闹之感。“拉花子的”后面一般还有舞狮队、旱船、大头娃娃等。

四是一些小节目。有的是民间传统小节目,有的是从现实生活中提取的小曲目。 (二)伞头的作用

从“伞头秧歌”这个名字中就可以看出伞头是秧歌队中最重要的角色。在“唱秧歌”中伞头是主唱者,在“扭秧歌”中又是领舞者。其主要职责有:指挥全局、编排节目,带领秧歌队“走街”“串院”“掏场子”等,当两队秧歌相遇时,伞头还要代表本秧歌队与对方竞唱,甚至代表秧歌队向外界答谢致意。 伞头使用的道具是响环和伞。伞是普通的花伞,周围缀有红绿相间的绫绸,表演时伞头转动伞柄,红绫伴着音乐节奏飞舞,轻盈活泼。关于响环,郭丕汉先生曾这样说明“响环又称‘虎

衬’,是用响铜铸造而成的环状圆筒,直径约十公分,朝外延开缝,形似手镯,内装小圆球,摇动时发出串铃般响声。响环的作用,一是作为道具使用,象征威武。而是摇响后作为唱秧歌或行动前的信号,以指挥锣鼓乐队。”[1]

当一名好伞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要做到思维活跃,反应灵敏,语言表达能力强,用词准确生动。身为伞头,还要衣着讲究,举止大方,甚至要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和较高的文化水平。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临县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伞头艺人,如高万青、许凡、李铭瑶、杜云峰、薛清爱、贺升亮等。他们的秧歌构思巧妙,立意新颖,风趣幽默,吸引了不少听众。

总之,伞头艺人是伞头秧歌这种民俗文化的优秀传人,伞头秧歌的发展离不开伞头艺人的努力,正如“吕梁人民艺术家”薛光运先生的一首秧歌唱道“黄河文化黄河魂,黄土艺术黄土人,伞头秧歌伞头领,民间自有民间情”。 (三)表演特色

临县伞头秧歌的主要特点是“扭时不唱,唱时不扭,扭唱结合,交替进行”。要理解这一特点就需要结合伞头的作用,了解伞头秧歌在表演场合的方面特色,即“过街”、“掏场子”、“小会子”。

“过街”是秧歌队的街头表演,在过街时,“打鼓子的”和“拉花子的”按一定的图案排列起来(现在多走“8”字),踩着锣鼓点,边走边扭,像一条翩翩起舞的彩色巨龙,气势雄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