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与运营管理》概况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3 20:22:2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资源与运营管理》 平时作业(三)

一、判断题(在正确的题前面“√”,在错误的题前画“ⅹ”)

( )1. ( )2. ( )3. ( )4. ( )5.

柯特·列文提出的变革三阶段模型是:解冻、变革、再冻结。 变革指的是根本和持续性的改变。

决策必须能够得到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同意。 组织中亟待解决的问题都是组织中重要的问题。

组织利用员工的创造能力,能够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

二、单项选择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恰当的答案,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到题目中的括号内)

1. 一个企业可能既具有内部供应商又具有外部供应商,下面对于内外供应商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使用外部供应商的成本较低,使用内部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 (B) 使用外部供应商的成本较高,使用内部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 (C) 使用内部供应商的成本较高,使用外部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 (D) 使用内部供应商的成本较低,使用外部供应商能够提供更好的选择

2. 在项目的启动阶段,一定要首先确定项目的( )。

(A) 结果 (B) 阶段 (C) 人员 (D) 目的和目标

3.在一个组织中,谁应当做什么、主要的活动、进程和过程、工作目标、业务描述、实施目标、操作手册、工作规范、组织流程表等属于系统管理所涉及的事项中的( )。

(A) 提高质量 (B) 规划和提供资源 (C) 控制过程 (D) 定义和文档

4. 如果你所在的公司发生了员工健康与安全方面的事故,如果你为员工投了保险,那么( )不是公司所应付的代价。

(A) 病假工资 (B) 车间及设备的维修费 (C) 调查的时间 (D) 员工住院费用

5.资本经济依靠债务存在。在一些情况下,借债是有利的,但是也会产生其他的问题。在繁荣时期,借债是廉价的,能促进发展。但是如果借太多的钱会造成( )。

(A) 经济依靠技术发展 (B) 大量的债务和低膨胀 (C) 供不应求 (D) 投资失控和通货膨胀

6.不规范的金融市场,信息技术的发展,贸易壁垒的减少和跨国公司的发展,导致的这种

1

现象被称为( )。

(A) 经济一体化 (B) 世界一体化 (C) 国际一体化 (D) 全球一体化

7.成本-效益分析应该在项目的( )阶段使用。

(A) 细节计划 (B) 监督和控制 (C) 项目收尾 (D) 成本分析和可行性评估

8.所有者权益是指所有者在企业资产中享有的( )。

(A) 股权 (B) 分红 (C) 利润分红 (D) 经济效益

9.机会成本并非实际发生的成本,不能记入会计账簿中,但是,它却可以提供一种( )。

(A) 有效的成本分析方法 (B) 有效的效益分析方法 (C) 有效的会计分析方法 (D) 有效的决策分析方法

10.当需求很少时降低价格而需求很高时提高价格的供求策略是下面( )制订资源需求计划时所使用的方法。

(A) 需求跟随计划 (B) 等产量计划 (C) 调整资源需求 (D) 控制需求计划

三、案例题单选题(请从四个备选答案中选择1个最恰当的答案,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到题目中的括号内)

跟着顾客需要走——北辰购物中心经营案例及分析

1、搞好班组建设,开展群众性的改进改善活动。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吸收职工参与企业管理、开展技术革新是一汽的传统。早在1958年就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原则,在长期实践中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其主要做法有如下几个方面:

(1)确定了班组建设以行政为主、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真正把班组当成企业内部的一个基层组织,切切实实抓紧抓好。

(2)开展班组升级达标活动。1983年以健全管理基础工作为内容,全厂首次颁发了(班组工作条例)。凡是达到条例所规定的各项标准的,命名为上条例班组。1987年,围绕着质量总体战,在上条例班组加上了自控班组和信得过班组。以开展质量“三自一控”为重点,以信得过班组为最高档次,开展了“创三组”的升级达标活动。

1994年,在推行精益生产方式活动中,又在“创三组”的基础上再加了一个精益班组,作为班组升级达标的最高层次。精益班组的标准,除了生产和质量目标外,更加突出了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和开展群众性改进改善的要求。

(3)开展群众性的改进改善活动。这项活动是在铸造厂灰清车间带头搞起来的。这里有一个变800吨为80吨的故事。过去有个老观念:工人生产备用半成品越多对企业贡献

2

越大。铸造厂最艰苦的灰清车间是老先进,一度这里的备用铸件高达800吨,用5吨载重汽车装能装满160辆。车间主任通过学习精益生产方式,懂得了过多的备用件实际上是一种浪费。这些堆放在车间里的铁山,长年占用国家资金达150万元,它们正是造成工厂效益低下之源。车间立即发动工人向生产中的无效劳动宣战,通过重新规划车间布局,改进设备、工艺、管理和操作方法,做到全车间工件不落地,生产与下道环节同步进行。这一变革,不仅改变了灰清车间铸件堆积如山、遍地铁砂的旧面貌,并使在制品从800吨降到80吨,资金占用降至15万元,生产能力增加了一倍。他们的经验在全公司推广后,围绕消除无效劳动,减少和杜绝浪费,一汽内部形成了一个群众性改进改善活动的热潮。

2、开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培养一专多能的多面手。逐步做到本小组的设备都能操作,并且会保养、会维修、会改进,以解决劳动分工过细所造成的功能障碍,提高生产效率,并使工人的智慧和才能得以充分发挥。

培训工作一般由车间组织,以技能操作训练为主,辅以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公司技工学校和共青团委联合举办一汽青年电视学校,对两万多名没有经过职业培训的青年工人进行一汽的发展及技术和管理业务知识的培养,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题。

1、该企业在进行质量管理的过程中注重了( )。

(A)员工参与 (B)以客户为中心 (C)领导的作用 (D)过程方法 2、该企业采用一种新的“精益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优势是( )。

(A)减少库存成本 (B)减少资源浪费 (C)减少无效劳动 (D)其它答案都正确 3、该企业采用新的生产方式时,企业必须重视( )。

(A)员工培训 (B)员工发展 (C)员工参与 (D)员工利益 4、一汽公司的这种改进的方式属于( )。

(A)持续改进 (B)激进式改进 (C)突破式改进 (D)间断式改进 5、这种工艺过程的改进与( )方式是一致的。

(A)持续改进 (B)业务流程重组 (C)企业文化变革 (D)组织结构变革

四、案例多选题(请从五个备选答案中选择一个或多个恰当的答案,将正确答案前的字母填到题目中的括号内)

首先陷入危机的是董氏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东方海外实业。东方海外实业的问题主要是对市场前景判断错误,以致在不适当的时机扩充过速。东方海外实业作为董氏集团在香港的上市旗舰,主要业务是经营货柜轮船,其最致命的错误,是1980年4月以12亿港元价格收购英国最大轮船公司之一的富纳西斯,经此一役,东方海外实业的船队吨位作三级跳,

3

从1979年的46万吨急增至1980年的120万吨,资产从同期的26.7港元跃升到63亿港元,负债也从19.7亿港元急增至50亿港元,资产负债率已跃升至83%,超过危险警戒线。东方海外实业收购富纳西斯后,原计划将其改组,不料却遭到雇员的强力反对,被迫放弃,令东方海外背上一个沉重的包袱。

后来,东方海外实业仍继续扩张,先是向大股东董氏家族购入大量资产,包括位于纽约、悉尼及新加坡的物业、保险业务及8艘轮船,接着又宣布以9亿港元购入6艘货柜船,以壮大船队。到1982年,东方海外实业的船队已急增到368万吨,比1980年再增加2倍。为了改善资产负债比率,期间东方海外实业虽然曾三度供股,注入大股东资金,但到1984年底,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仍高达78%,即只要公司资产减值22%,其资产净值便等于零。这时期,东方海外实业的长短期负债已高达92.4亿港元,由于负债沉重,1984年度仅利息净支出就高达5.61亿港元,是该年度除税后盈利(未计算非经常收入)的3.3倍。

东方海外实业负债经营,显然寄希望于世界航业的复兴,然而,1984年世界航运业在货柜运输方面的竞争更趋激烈,在货柜运动量庞大的港美的太平洋航线,运输量虽有所增加,但运费却因同业竞争激烈而无法调升,而远东至欧洲航线的运费更趋下跌,影响了东方海外实业的盈利能力。1985年,世界航运业陷入空前衰退,东方海外实业的财务危机开始表面化,出现24.8亿港元的资产负债,已濒临破产。当时,整个董氏航运集团已深陷危机之中。董氏集团扩张达最高峰时,旗下的油轮、货柜轮、散装货轮等共达150艘,已居全球第二位。当时,整个集团债务已高达200亿港元,债权人200余家,遍布全球50多个国家。由于债务过多,作为抵押品的船只因航运业衰退而大幅贬值,董氏航运集团已资不抵债。而当时该集团向日本制造厂订造的24艘新船,更急需现金结账,于是触发财务危机。

当时,身为董氏航运集团及东方海外实业主席的董建华,董建华是董浩云长子,1937年在上海出生,1949年随父移居香港,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返港后即加入家族生意,其时董氏家族从事航运事业已达30年之久。董建华为完成集团债务重组,曾多次远赴日本,与以东棉承造为中心的商社、造船厂展开艰苦谈判,并与以香港汇丰银行、美国汉华实业银行、日本东京银行和兴业银行为首的200余名债权人展开长达17个月的冗长磋商。

由于不是透过法律程序强制执行重整方案,重组成功的关键是达成共识,200多个债权人分别来自50多个国家,有50多种法律,当时业务内人士估计成功的机会不到一成。谈判期间,董建华首先成功说服日本的造船厂接受小量赔偿后取消12艘新船的订单,又得中国银行率先援助,贷出2,000万美元,令其他11家债权银行亦各贷出2,000万美元,共筹得2.4亿美元支付另12艘新船款项,令董氏集团获得喘息之机争取时间设计重组方案。在最关键时刻,董建华又获得霍英东的协助,答应注资1.2亿美元,使东方海外得以继续营运。1987年1月,董建华终于成功与债权人签订集团债务重组的协议。

这次债务重组,主要内容是成立一家名为东方海外国际的新公司,以管理董氏集团旗下31艘货柜船,专责货柜运输业务,由霍英东向该公司注资1亿美元,取得该公司35%股权,而东方海外实业则持有该公司65%股权,东方海外实业的债权人则把全部债务转换为东方海外实业的票据、优先股及新普通股,共持有东方海外实业67%股权,其中52%股权连同董氏家族持有的23%股权则注入一家由董氏家族管理的董氏控股基金中,并指定该基金存在15年,以备东方海外实业在取得利润时向债权人赎回股份,原东方海外实业股东则持有该公司10%股权。董氏集团旗下的金山轮船公司亦以类似方式重组,由董氏控股基金持有100%股权,管理旗下34艘油轮和散装货轮。是次重组,令董氏航运集团得以避免被清盘命运,并为该集团在全球航运业市场重建其地位提供了一个机会。

4

自此,东方海外实业着力整顿资产,不断出售非核心业务及投资,包括英国富纳西斯股权、香港国际货柜码头20%股权,以及多宗以亿元计资产,套现20余亿港元资金,以改善财务状况并集中经营货柜运输业务。八十年代后期,世界航运业开始复苏,东方海外实业的盈利能力开始好转,先后于1989年12月及1990年3月向债权人购回票据及部分优先股。1992年5月,东方海外实业在董建华的苦心经营下终于拥有终止债务的实力,于是宣布再次重组计划,将东方海外实业的票据、优先股和普通股全部转换为东方海外国际的票据、优先股(亦可换取现金)及普通股、霍英东注入的1亿美元亦转换为东方海外国际的可赎回优先股及可换股可赎回优先股。同年7月,东方海外国际取代东方海外实业在香港上市,成为董氏集团的上市旗舰。

1993年,即重组后的第七个年头,东方海外国际开始取得较稳定的盈利并首次恢复派息,董氏家族对东方海外的控制权也重新上升到50%以上。1994年,东方海外股价大幅度升66.94%,升幅居香港股市十大升幅上市公司的榜首,其时,东方海外的借贷仍约有38亿港元,但流动投资组合约达30亿港元,财务状况已大为改善,业务已重上轨道,其掌舵人董建华经多年艰苦奋斗,至此可说是苦尽甘来。

根据以上案例,回答下题。 1、从对问题的解决角度来看,选择解决方案时必须遵循一些标准,常见的标准包括( )。

(A)可行性(B)适用性(C)风险性(D)合理性(E)可接受性 2、东方海外实业的问题主要是( )。

(A)人员内部配置不当

(B)在不适当的时机扩充过速

(C)领导层在经营方向上选择的错误 (D)董事会的意见出现分裂

(E)领导层判断错误,做出错误的决策

3、在解决债务重组问题的过程中,( )做法帮助使董建华获得了成功机会。

(A)出售核心业务和投资

(B)从中国银行贷出2,000万美元

(C)从其他11家债权银行亦各贷出2,000万美元 (D)获得霍英东的注资1.2亿美元

(E)成功说服日本的造船厂接受小量赔偿后取消12艘新船的订单 4、从东方国际所遇到的问题和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可以看出,这个问题的解决遵循了一套系

统的方法,这种方法步骤包括( )。 (A)查明问题 (B)寻求解决方案 (C)做出决策 (D)执行和评估 (E)对方案进行修改 5、在对决策和执行方案进行评估的时候,要( )。

(A)思考决策对组织造成的影响和后果 (B)思考决策的正面效应 (C)思考决策的负面影响

(D)思考决策的可行性和现实性 (E)要取得决策实施人员的支持

5

五.简答题

1.简述影响变革的内部外部因素。

2.简述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

六.论述题:

一个组织在进行变革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