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评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9 23:33:4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评价: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比较分析

作者:贾品荣

来源:《经济数学》2017年第04期

摘 要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中国经济高度发达、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在低碳发展方面起到引领作用.从经济、资源、环境和绩效的角度构建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结合逼近理想解的TOPSIS方法、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利用2005~2014年三大城市群50个城市数据实证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低碳协同发展程度.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低碳协同发展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其低碳协同程度从高到底依次为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

关键词 低碳协同;灰色关联理论;距离协同模型;三大城市群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1 引 言

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1].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是我国三大最重要的经济圈,是驱动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引擎,但也是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矛盾最为尖锐的地区.近年来,国家颁布的一系列推动低碳发展文件中,如《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工业绿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均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低碳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可以说,三大城市群的低碳发展是必然选择.对区域低碳协同发展程度进行评价是有效推动三大城市群低碳发展的前提.因此,对三大城市群的低碳协同发展情况进行量化分析,对于推动它们的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广义上,低碳发展要求经济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安排上的协同.协同发展是指系统内部以及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和相互促进,它能有效减少内耗和外耗、调动各方积极性、产生互补效应[2].目前国内外对于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可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定性研究一般从资源禀赋和利用情况、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等某个具体角度切入,引出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典型研究的如:侯建荣等[3]研究了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机制模型;Beers和Biswas[4]分析了资源型区域协同发展的制约因素;Dongle等[5]从工业协同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区域生态工业园区的发展;Beers等[6]以澳大利亚奎那那经济区为例,从产业链共生和资源协同角度分析了区域协同发展的驱动因素;Uddin和Taplin[7]讨论了区域协同合作应对能源持续性供给和减缓气候变化;Liu等[8]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分析了区域地方政府协同节能减排的竞合关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鉴于定性研究的主观与片面性,大量研究倾向于使用定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恰当的数理模型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建模和处理,获得数字化的评价结果.Bollen等[9]采用MERGE模型综合评价了气候变化、空气污染和能源安全政策的一致性;Chen等[10]使用面板数据模型分析了中国区域生态创新水平及其影响因素;Jia等[11]以随机前沿分析为基础,分析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城市群的技术进步的偏向性;许涤龙等[12]利用离差系数方法对“长株潭”城市群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进行了实证研究;任宇飞、方创琳[13]设计了资源投入经济效益环境影响复合生态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对京津冀城市群县域的生态效率和空间协调性进行了评价;向丽[14]构建了区域科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实证分析了2009~2013年中国30个省域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集聚水平的协调发展度及其空间差异;李海东等[15]采用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对皖江城市带的协同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李虹和张希源[1-6]基于低碳环保创新视角构建了科技创新与生态环境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并对中国三大城市群的区域生态创新协同度进行了测评;武玉英等[1-7]构建了要素与产业协同度模型,并对京津冀地区进行了实证分析,结论表明,近五年来京津冀三地要素与高技术制造业综合协同度呈上升趋势;王少剑等[1-8]构建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借助物理学耦合模型,构建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动态耦合协调度模型,定量分析了1980~2011年京津冀地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过程与演进趋势;范斐等[1-9]利用能力结构关系模型,测度1998~2011年中国省级区域在区际协同创新中获益效果的相对变化趋势及时空关联.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定量研究已经成为协同评价的主流方法.本文以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50个城市为研究样本,构建了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逼近理想解的TOPSIS(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方法、灰色关联理论和距离协同模型,实证分析了三大城市群的低碳协同发展程度,以期对京津冀的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2 研究方法

2.1 区域协同发展系统的构成

区域低碳发展系统是一个结构复杂、功能多样的社会系统,整体来看,可将其划分为经济、资源、环境和绩效4个子系统(如图1所示).其中,“经济-资源-绩效”和“经济-环境-绩效”构成了区域内的两条发展主线,而经济子系统处于这两条主线的枢纽地位,因为它为其他子系统提供物质保证.4个子系统中,资源是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一定程度上,低碳发展的目标是要使资源最大效率地转化为生产力;环境为低碳可持续发展提供助力,其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低碳发展是否取得成效;此外,生态环境治理已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制约,除了技术进步之外,低碳发展的绩效不容忽视,是体现各地低碳发展的重要指标;经济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核心,同时也为低碳发展提供物质基础,是衡量低碳协同发展的必要指标.根据以上思想以及系统性、实用性和数据可得性等原则,并结合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区域低碳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图1 区域低碳协同发展系统的构成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表1 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的低碳 协同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总目标 子系统 原始变量 单位

区 域 低 碳 协 同 发 展 资源 土地面积 采掘业从业人数 平方千米 万人 环境 二氧化碳排放 二氧化硫排放 废水排放 万吨万吨万吨 绩效 污水处理率

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绿地面积覆盖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