邮票称谓及其简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9:36: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邮票称谓及其简析

“邮票”一词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极为普通的名词,男女老少并不陌生,皆知何物,皆知何用。然而在过去,即便是在几十年前,它却还有着许多其他的通俗称谓,如今看来,却是很有意思的。

十九世纪末,邮票在我国刚刚出现的时候,它便被百姓称之为“人头”,这是有史可考的邮票最早的名字。世界上第一枚邮票在英国诞生后,采用当时执政者维多利亚女王头像作为图案。之后,许多国家在仿效英国发行邮票时,也多采用本国统治者的头像,所以那时各国发行的邮票,图案大多是帝王的头像,流传至我国后,人们便根据画面图样称之为“人头”了。解放前发行的旧报纸,有时会登载收买“信封老人头”、“信面旧人头”之类的广告,假如不知道这其中的内由缘故,看了之后,想必会不知所云或是会吃惊不小。旧中国老百姓倍受外国人欺凌,明里暗里都为之抗争,当时有的国人便称外国邮票为“老人头”、“东洋人头”、“鬼头”等贬意称谓,便是这种民意地体现。

我国1878年7月发行了第一枚邮票,图案为“江山云龙”。封建帝王以“真龙天子”自居,“龙”象征皇室,所以清朝发行的第一套邮票即以“龙”为主

题、以“龙”为图案自然是顺理成章的了。辛亥革命前后,人们对我国发行的邮票就因此常称之为“龙头”。此外,我国人民对于邮票还有诸多其他特殊性和地方性的称谓,如“邮花”、“邮飞”、“邮券”、“邮钞”等等。从“花”、“飞”、“券”、“钞”等字的字面上就可以理解出邮票的外观、性质和作用。邮票设计精美,画面炫丽多姿,可供欣赏,又是寄信的票证,并且可以在很快的时间里经邮局传达至对方的手中,具有钞票一般的特定付费功能。也有叫做“国印”、“信印”的,它们的意思与上述大致相同,说明邮票是国家所印制,专用于信件传递的一种凭证,具有法定的效用。由于邮票兼具使用价值和收藏价值,这便是人们热衷收集的原因,以至在民间具有广泛且深厚的收藏基础,直至今日依然是大众普遍热爱的收藏品。

1888年,我国台湾省设立文报总局,并发行官用和民用两种邮票:官用的称“邮票”,民用的称“商票”。这时虽已出现“邮票”这一名称,但与现在邮票使用范围不完全一样。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把台湾割让给日本,台湾省人民义愤填膺,发出抗战檄文,英勇抗击日军,宣布成立“台湾民主国”,并自主开办邮政,发行的邮票印有“士担纸”字样。广东、福

建等省亦受影响有人也称邮票为“士担”或“士担纸”,那是直接音译英文stamp一词的缘故。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30年前后,闽西革命根据地发行的《闽西交通总局赤色邮花》邮票上称之为“赤色邮花”;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交通局发行的邮票称为“代邮券”;1946年,晋绥边区邮政总局发行的邮票称为“邮资券”。这俱是在特殊历史时期,对邮票的特殊称谓。从对这些称谓的词语上仔细分析和推敲来看,既有借助于邮票宣传革命的意义,也有深受民间对邮票不正规称谓的影响,在对邮票真正意义的理解上有偏差。

据资料介绍,在我国正式公文中,最初称邮票为“图记纸”,这有文字可作考证,在官文中有相关记载。1896年2月7日,总理衙门奏请清朝皇帝开办“大清邮政”的原奏折就有这样一段文字:“光绪十九年葛显理呈送万国邮政条例,联约六十余国,大端以先购图记纸粘贴信面送局,以抵信资。其费每封口信重五钱者取银四分,远道酌加??”。1896年3月20日,清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公布的邮政章程中规定:“邮政局须制造信票,以便粘贴信面,??信票系在各地邮政局、托售之铺店等处购买”。以后在邮局的公文、公告中,也都称之为“信票”,这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