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试题与答案集合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3:19: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植物组织培养练习题

1.

植物组织培养:指要人工控制的条件下,将植物体的任何部分,或器官、或组织、或细胞,进行离体培养,使之发育形成完整植物体。所谓人工控制的条件,即营养条件和环境条件;植物体的任何一部分是指根、茎、叶、花、果、实以及它们的组织切片和细胞。 2.

愈伤组织培养:将外植体接种在人工培养基上,由于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存在,而使其细胞脱分化形成愈伤组织,然后通过再分化形成再生植株。 3.

外植体:植物组织培养中的各种接种材料,包括植物体的各种器官、组织、细胞和原生质体等。 4.

脱分化:一个已停止分裂的成熟细胞转变为分生状态,并形成未分化的愈伤组织的现象。

5、接种:把经过表面灭菌后的外植体切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全部操作过程。

6、褐变:外植体在培养过程中体内的多酚氧化酶被激活,使细胞里的酚类物质氧化成棕褐色的醌类

物质,这种致死性的褐化物不但向外扩散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而且还会抑制其他酶的活性,严重影响外植体的脱分化和器官分化,最后变褐而死亡的现象。

二 填空

植物组织培养根据培养方式分为固体培养和液体培养。

2、植物组织培养类型分为愈伤组织培养、器官培养、胚培养、细胞和原生质体培养。

3、组织培养的主要应用领域有快速繁殖、脱毒、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和新品种培育、单倍体育种、种质保存、遗传转化、次生代谢物的生产等几个方面。

4、茎尖培养根据培养目的和取材大小可分为快速繁殖和脱毒培养两种类型。

5、一般组织培养的几道工序如下:培养器皿的清洗、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和高压灭菌;无菌操作——材料的表面灭菌和接种,培养;试管苗的驯化、移栽与初期管理。

6、在进行植物组织培养室设计时,其设计应包括洗涤室、准备室、灭菌室、无菌操作室、培养室、细胞学实验室、摄影室等分室,另加驯化室、温室和大棚。

7、培养基的成分主要包括无机营养、氨基酸、有机附加物、维生素、糖、琼脂、激素、活性炭、PH。 8、植物器官培养主要是指植物的根、茎、叶、花器和幼小果实的无菌培养。

9、细胞全能性是指植物的每一个细胞都携带有一完整的基因组,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在能力。 10、玻璃化现象是指试管苗的一种生长失调症状,当植物材料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出现半透明状和水渍状,这种现象称为玻璃化。其苗称为玻璃化苗。

11、液体培养是将培养物方在液体培养基中培养,又称为液体震荡培养。

三、

1、简述培养基的配制、分装、包扎和灭菌。 答:

(1)确定培养基的配方。(2)贮备液(或母液)的配制与保存配一些浓溶液,用时稀释,这种浓溶液叫贮备液或母液。按药品种类和性质分别配制,单项、单独保存或几种混合保存。一般应按配方顺序依次称量,分别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最后再依次加到一起,并定容到规定体积。贮备液配好后贴上标签,保存在冰箱中。

(3)配制培养基

●先在洁净的不锈钢锅理放入约750ml蒸馏水,加入所需要的琼脂和糖,最好能在水浴锅理将琼脂溶化,如直接加热应不停地搅拌,防止在锅底烧焦或沸腾溢出。

●按需要加入相应量的母液。

●按需要加入相应量的植物激素和其它物质。加蒸馏水定容, ●充分混合好后,用1NKOH(或NaOH)调整PH值到所需值。(4)分装:按容器的大小和培养要求,趁热将适量培养基分注到三角瓶或试管中,并即刻用封口膜封住瓶口。

(5)灭菌:压力108kPa,温度121度,时间15—30分钟。2、什么叫接种?简述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答:把经过表面灭菌后的外植体切碎或分离出器官、组织、细胞,转放到无菌培养基上的全部操作

过程叫接种。无菌操作注意事项好下:

(1)进无菌室之前,操作人员需着经灭菌的白色工作服,戴口罩。操作人员双手必顺进行灭菌。

植物组织培养室的核心是无菌室(又叫接种室),怎样进行无菌室的灭菌 ? 答:

(1)常规灭菌法

●用70%酒精(或0.1%新洁尔灭)朝天花板、四周墙壁方向喷洒; ●待整个室喷洒完毕后依次用70%酒精将台子揩一遍; ●用湿拖把(70%酒精打湿),把地板拖一次;

●然后将无菌室的门关闭,开紫外灯,照射5~30分钟;

●0.5~2小时后进入室内操作,待工作完毕后,将室门打开换气。以后每用一次灭菌一次。

(2)无菌室发现霉斑(墙上)时的灭菌 ●用70%酒精擦一遍(里里外外); ●用新配70%酒精重复再擦一遍;

●甲醛蒸:方法是每立方米空间用2ml甲醛(福尔马林)加0.2克高锰酸钾的比例,蒸房间24小时(门窗密闭),然后开启房门,放走甲醛气体。 ●常规灭菌法再灭菌一次。待用。

4、什么叫污染?污染的原因有哪些?简述预防污染的措施?

污染是指在组培过程中,由于真菌、细菌等微生物的浸染,在培养器内滋生大量的菌斑,使培养材料不能正常生长和发育的现象。污染原因有以下几种: ●培养基及各种使用器具消毒不彻底;

●外植体灭菌时不彻底,在菌残存在细胞组织中; ●操作时人为因素带入; ●环境不清洁;

●超净工作区域污染。

预防污染的措施:做好器具灭菌、外植体灭菌,做好无菌操作技术,搞好组培室环境条件,正确使用和维护好超净工作台。

5、简述培养物的玻璃化现象及其预防措施。

答:玻璃化是试管苗的一种生量失调症状,当植物材料进行离体繁殖时,有些培养物的嫩茎、叶片往往会出现半透明状和水渍状,这种现象称为玻璃化。其苗称为玻璃化苗。结果是瓶内的小苗过渡生长,但有用的苗很少。各种不同植物,玻璃化的发生频率各不相同。大量的试验表明:玻璃幕化苗是在芽分化启动后的生长过程中,由碳水化合物、氮代谢和水分状态等发生生理性异常所引起,它由多种因素影响和控制,产生玻璃化的主要原因有:激素浓度、温度、湿度、培养基的硬度、光照时间和培养成分。针对以上原因,可以通过降低培养基的水位;减少培养基中含氮化合物的用量;增加光照强度;调整培养温度;降低培养基中细胞分例素的用量;提高培养基的硬度等措施,来减少玻璃化现象的发生。

6、简述外植体的褐变及其预防措施。

褐变是指在组培过程中,由培养材料向培养基中释放褐色物质,致使培养基逐渐变成褐色,培养材料也随之慢慢变褐而死亡的现象。它的发生是由外植体中的酚类化合物与多酚氧化酶作用被氧化形成褐色的醌类化合物,醌类化合物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与外植体组织中的蛋白质发生聚合,进一步引起其他酶系数失活,导致组织代谢紊乱,生长受阻,最终逐渐死亡。引起褐变的原因包括外植体本身、培养基及培养条件等方面的影响。减轻褐化现象的途径有以下:

●外植体和培养材料进行20—40天的遮光培养或暗培养; ●选择适宜的培养基,调整激素用量;

●控制温度和光照,在不影响正常生长和分化的前提下,尽量降低温度,减少光照; ●冬春季节选择年龄适宜的外植体材料进行组培,并加大接种数量;

●在培养基中加入抗氧化剂和其他抑制剂,如抗坏血酸、硫代硫酸钠、有机酸、半光氨酸及其盐酸盐、亚硫酸氢钠、氨基酸等,可以有效地抑制褐化;

●加快继代传瓶的速度,添加活性炭等吸附剂(0.5%—2.5%),是生产上常用的有效方法。 四、请设计一个组织培养室,说明规模、面积、作用、目的、各室作用,并绘出平面图。